南岭翡翠美名扬

南岭翡翠美名扬

每当人们漫步在九连山的林间小径,耳畔流过潺潺水声,都会感慨这里的环境优美,情不自禁地为九连山的生态文明点赞。

九连山的自然保护,走过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光辉历程。

早在20世纪建场初期,九连山区就陆续发现了观光木、白克木等珍贵稀有树种。当时九连山垦殖场的有识之士就萌生了要在九连山留下一块原始天然林,建立一个林业科研基地的设想,这个设想的最佳选择地点就是虾公塘。

虾公塘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那是为共和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艰苦攀登的科学家们的脚印。

1957-1958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后勤部药物组的专家曾先后三次深入九连山虾公塘进行中草药普查,采集标本。1960年,江西大学生物系著名生态环境学家林英教授曾率领14名大学生,徒步翻越大吉山,深入九连山考察过虾公塘,他们是最早对九连山区虾公塘进行比较系统的植物区系考察的学者。

此后陆续有中科院昆虫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广东昆虫普查队、南京土壤研究所、东北林学院、江西农大、江西师大、华中师大、江西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山东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庐山植物园、广东微生物工程研究所和省、地林科所等诸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到保护区开展考察。

20世纪70年代,生物界加强自然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林学界保护优良速生稀有树种的科考活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期间,中科院及各地知名专家前来考察。1975年10月,赣州地区林业局委托地区林科所在九连山举办优良速生树种识别学习班,重点考察了虾公塘的树种资源,为九连山的自然保护做了理论和资料等方面的准备。

九连山秋色

1975年,国务院下发国发〔1975〕45号文,明确自然保护区区划与建设的有关精神。同年,九连山垦殖场向赣州行署林垦局申请区划保护区,赣州行署林垦局赣林营字〔1975〕08号文决定:建立面积为9000多亩的虾公塘树木保护区。1976年改为天然林保护区,管理机构为科级,设在虾公塘,保护区编制为10人,由九连山垦殖场管理,挂保护区、垦殖场林业科学研究所两块牌子,经费由赣州地区林垦局拨给。

1981年3月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政发〔1981〕22号文批转省农委、省农林垦殖厅《关于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和建设问题的报告》,批准建立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保护区,保护面积扩大为4196公顷,相当于县团级,属省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定编60人,隶属于省林业厅。翌年,省林业厅拨款3万元,在距离九连山垦殖场场部40多里的横坑水,建设管理处办公地。从此,九连山自然保护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保护区根据规划,将管辖的保护区划分为实验区和核心区两个功能区,核心区包括虾公塘和花露,面积为2.2万亩,对核心区采取“一草一木都不能动”的绝对保护措施。

1982年4月,中科院综考会专家李昌华、李文华确定在九连山保护区虾公塘建立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6月,标准气象站开始试观测,迈出探索自然的第一步;7-9月,江西大学教授林英、江西省林科所工程师熊杰以及地区林科所高级工程师简根源、王倓、吴世游等,到保护区开展综合考察。

1998年的那场洪水,冲毁了大量房屋和良田,冲醒了人们对天然林的重新认识,增强了人们重视生态保护意识。九连山的领导层敏锐地认识到,垦殖场依靠天然林加工胶合板是没有前途的。虽然当时以胶合板厂为经济支柱的九连山垦殖场名列全国百强林场,但还是忍痛割爱,逐步减少对木材加工业的依赖,转向以营林为主、特种养殖业为辅的产业新格局,从根本上保护好赣江源头的天然林。禁伐天然林、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自然保护事业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春天。

“山上管严,山下放活”是当时各地叫得最响的林业口号,然而,九连山却提出“山上搞活,山下管严”政策,鼓励职工和个体私营业主投资绿化荒山,改造低产林,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使苍翠绿色始终覆盖着九连山大地。九连山这片古老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2003年6月6日,是一个值得九连山铭记的日子:经国务院批准,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扩大至13411公顷。同年12月3日,正式举行挂牌仪式,更名为“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4年12月,省林业厅与龙南县委、县政府洽谈,选定龙南城区唯一的一座山头——观彩岭为管理局的办公场地。从此,九连山的自然保护工作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健康之路。

自1995年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成功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后,2014年元月,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也加入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官方职能机构将其命名为“国家第89号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来九连山探奇览胜的游客逐年递增。

原中科院综考会(后改为中科院地理所)专家李昌华,从1982年到2011年,坚持三十年一直在九连山从事生态定位研究,其中1986—1997年与日本国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等大学合作进行森林气象、水文、营养元素循环等生态研究。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连续三年到九连山进行综合考察。中科院各部门,复旦大学、华南师大以及日本、德国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多次派专家来区考察研究。曾考察过九连山保护区的院士有侯学煜、李文华、冯宗炜、马建章、郑光美、赖远明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营造了多彩的旅游环境。2005年,九连山申报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国家林业局准予设立“江西九连山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达到30万亩,九连山的森林风景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九连山的自然保护工作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健康之路,为九连山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连山的建设者们迎着碧水青山而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结束了一段国有企业的历史。如今,留给大地的依然是绿水青山,献给国家的是更为丰富的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