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洞缘何出寿星

林洞缘何出寿星

林洞村有两个屋场相挨着,一个叫上屋,一个叫下屋。一排排的瓦房整齐有致,安然地坐落在山谷里,坐落在古朴的氛围中。

绕村庄而过的是奔流不息的林洞河,它发源于全南县,流经迳头村,再流到林洞村,与望居河汇合后进入桃江。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世界清晰可见,鹅卵石,石斑鱼,田螺,螃蟹……想象一下,闲暇时日一家老小到小河里捕捉美味,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那是何等的惬意!

在流经村旁的小河里,可以看到好几处贴着河面架起的简易平板小桥,桥面是用水泥和石块筑成的,桥墩是一些空心水泥短涵管,涵管内流水潺潺。有的地方铺设的则是简易木头小桥。别看只是简易的小桥,它却是村中妇女们捣衣、老人们洗菜、孩子们玩耍、小鸭子嬉水的好地方。河边的热闹和着小河的流水声,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交响乐。

林洞长寿村

俗话说,老来坐享清福,可林洞村的老人并不这样想,他们把劳动当作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他们一生勤劳,心胸豁达。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们仍坚持每天下地劳作,不肯有丝毫懈怠。老人们最喜欢的事就是到田里干活,种菜、松土、浇水、施肥,他们不需要人搀扶,迈上石头砌就的一道道台阶,走过吱吱嘎嘎的木板桥,来到自己的菜地,动作麻利地劳作起来。其实,林洞村人早已不愁吃不愁穿,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舒心惬意,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很多都在山外有工作或做生意,在城里安了家,儿孙们叫他们到城里住,但他们不愿去,觉得还是住在山里舒服。他们说,自己下田干活,只是觉得劳动快乐,一天不动心里就闷得慌。原来,老人们勤恳劳作,图的是在劳动中强身健体。

林洞村全村300多人分散在上下两个屋场。村庄的河对面,统一规划建了一个牲畜饲养场。村里的地面上看不见鸡屎牛粪,屋檐下没有乱堆乱放的杂物,整齐清爽,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山里人家对山外来的游客都很热情,脸上始终荡漾着和善的笑意。村里一年到头听不到吵架声,婆媳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遇事大家有商量,从不为一点小事吵嘴打架,说话和风细雨,吃亏也不计较,会在相互谅解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尊老爱幼在村里蔚然成风。钟昆妹老人总结出的几句话,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少发脾气不赌气,多做善事不作恶,和和气气过日子,无病无痛才是福。”林洞村的村民说不出多少深奥的人生哲理,但他们却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这里的老人,他们一辈子没吃过什么补药,诚心诚意地做人做事,开开心心地生活,所以很少生病。心平气和是他们最好的“养心丸”。

林洞村家家户户收拾得干干净净,生活用品样样不缺,给人温馨幸福的感觉。但他们的饮食却出乎意料的简单,菜柜里,素菜多荤菜少。其实,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已今非昔比,日子完全可以过得奢侈一点,但他们不这样想。村民们说,粗茶淡饭更健康,大鱼大肉坏肚肠。林洞人爱吃自家种的白菜、竹笋、芥蓝等蔬菜,也经常吃番薯、玉米等粗粮,村里的蔬菜从不打农药;肉菜方面主要还是以自家养的鸡、鸭、鹅、猪等为主。平时不挑吃,有什么吃什么,十分随意,尤其喜欢喝蔬菜汤。据了解,蔬菜汤有碱化体质、均衡营养、活化细胞、净化血液等作用,对老人的健康长寿十分有益。林洞村的村民长寿,与他们始终坚持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林洞村早就通了电通了水,安装了有线电视,应该说文化生活不会贫乏。但林洞村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习惯了早睡早起。吃过晚饭,一家人聊一会儿天,或看一会儿电视,不到10点就上床睡觉。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就起床,然后打扫屋里屋外房前屋后的卫生,开始新一天的生活。在林洞,没有通宵达旦玩牌、打麻将的现象,也没有喝酒划拳闹到深夜的人,男女老少都循规蹈矩地安静生活。他们把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当作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内在因素。

林洞村村风民风好,他们的自律精神让人钦佩。有着440余年历史的上围林氏祠堂、260余年的下围西河祠堂是历代林姓在林洞村兴衰荣辱的历史见证。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一厚重的古韵文化,让林氏“忠义诚信”的乡村文化世代相传,建祠以来,共修缮过三次厅堂。2019年三修时,花费了30余万元,瓦片换成了琉璃瓦,祠堂里面柱墙通体做了油漆,面貌焕然一新,成了长寿村的历史人文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