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华山巅观晴岚

第三节 彤华山巅观晴岚

笼罩在晨雾里的彤华山,五座山峰若隐若现,影影绰绰,神奇而曼妙;及至太阳穿透云霭,朦朦胧胧的彤华山才渐次清亮起来,神秘的面纱被缓缓褪去。

莽莽彤华山位于汶龙圩镇北面偏东,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48米,植被多为松、杉、竹及杂树、灌木。山势由西北走向东南,与岿美山遥遥相对。由于山形像一只竖起的手掌,五支山峰直指苍天,所以也叫“五指山”。关于彤华山山名的来历,盖因这座山丛峰耸秀,迤逦奇险,很有些华山的意味,且是红壤地质,故名彤华山。

上彤华山峰顶的道路有两条。在北面,从关西方向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往山中,这条山路芭茅丛生,藤蔓交错,攀登较为艰难,平时人迹罕至;南面,地处汶龙镇江夏村,小地名叫茶园。汶龙乡贤黄老板投资在这里承包了一片近600亩的山地,建起了森林苗圃,在山坡上种植了冬青树、红豆杉、红叶华楠、红花荷等珍贵树种,还连片栽种了2000多棵杨梅树,绿化了山岭。通往山顶的道路开辟为一条简易盘山公路,视野开阔,观景便利。

从南面眺望彤华山,它是一只掌心朝外向上伸展的右手掌。盘山道路螺旋上升,依次经过小指峰、无名指峰,再到中指峰,最后到达食指峰和拇指峰。从山脚出发,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一座在清朝古茶亭遗址上重建的仿古茶亭,茶亭两条拱形石框门上分别篆刻有一副对联,南门:“四面青山迎过客,一溪流水送行人。”北门:“山作画图留去客,水为弦管唤来人。”茶亭旁,一条小溪自山间潺潺流淌而下,山泉水一路欢歌,奔涌向前,流向山外,最终汇入濂江。有三匹枣红马立于溪边,等待主人的召唤。黄老板经常骑着高头大马去巡山,其威风劲儿可想而知。

莽莽彤华山

穿过茶亭,开始上山。这是一片中丘。时值三月,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满地的灌木丛绿色葱茏,阔叶林亭亭玉立,有树影婆娑的冬青,有成片的红叶华楠,还有其他一些树木种类;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鸟雀从树林间飞过,留下一串串清脆的啁啾。

沿着之字形山路往前行进,转过一道弯,就到了小指峰。悬崖上有一簇簇的红杜鹃怒放,山上的松树傲然挺立,杉树苍翠古朴,其他的灌木匍匐于地,随山势逶迤。顺着山路往前走,不知不觉到了无名指峰。山路的左侧,排列着一棵棵的古松树,有几棵干枯的古松,虽显苍老,却很虬劲。其中最高大、最粗壮的那棵枯松,极像一条昂首向上的虬龙,你看它姿态骁勇矫健,宛转腾挪耸立,带给人一种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力量。

山道弯弯,峰回路转,环绕其间,盘旋而上,攀登者每迈出一步,就向峰顶靠近了一步。大约步行了一个小时,进入一片山谷,凉风习习,湿润拂面。前面有一棵老槐树。这棵老槐树像一位静默的老者,凝固成了一尊雕像。它的树干十分粗大,估摸起码要三个成人才能合围抱住。树干上分出三枝大树杈,其中一枝因为老化干枯,被人用锯子截除。留下的两枝树杈从不同的方向旁逸斜出,往上延伸,大概因为年龄大了,长出的叶子也不那么葱茏,树皮满是皱纹,一看就知道,这位世纪老人,饱含了人间沧桑。

虔诚的村民把老槐树奉若神明,在树前安放了一个香炉,香炉里插着三炷香。沿着斜坡往上走十来步,再往右攀登一条崎岖山路,就可到达中指峰——彤华山的最高峰。时值春天,整个大山生机盎然。树木抽出新枝条,长出嫩绿叶子,山上到处开满了红色的杜鹃花,引得蝴蝶翩翩起舞,甜得蜜蜂嘤嘤嗡嗡。青山有了各色花朵的点缀,显得越加生动。山上的红杜鹃及其他低矮灌木都是从石头缝里的红壤砂砾长出来的,它们深深扎根在瘦土岩隙,成为彤华山的形象代言。

彤华山并不算高,海拔不足千米,就在山腰,中指峰与食指峰的“指缝”(山坳)间,有一块平坦的丘陵,在这丘陵地带,曾经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庵,名“彤华山庵”。彤华山庵始建于明朝中叶,清顺治元年(1644年)重建。彤华山庵坐西向东,占地约200平方米,一进一天井,上三下三式,主堂高至6米有余,高出一般农村厅堂屋。山深水秀,庵左边有一口水井,泉水清澈透明,清凉甘甜。庵的四周群山竞耸,树木葱茏,景色秀美,门前屋后长满了小山竹,四季青翠常绿,云缭雾绕,静谧神秘,实在是修行养性的好去处。彤华山北面山脚下的关西人士徐士孜、徐洪懃等几位清代学子曾于空闲之时读书于此。徐洪懃还是廪生时,常在庵里埋头苦读,彤华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常使他文思泉涌,灵感闪现,思路敏捷,于是作《彤华山》诗赞曰:

庐阜飞来万壑攒,何年卓锡住云端?

松杉影逼星河近,钟磬声过水石寒。

挂壁枯藤支古屋,参天乔木护烟峦。

辨来下界诸峰小,罗列真同九点看。

后来他们参加乡试,都高中举人,名扬四方。

经过263年的风雨洗礼,彤华山庵变得摇摇欲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乡贤蔡方週集资重修。据史料记载,蔡方週是汶龙新圩村下铳坑人,1857年生,祖传精通地理阴阳学,在龙南、定南周边地区颇有名气,曾任民国时期县政府的参议员,获蔡氏罗坝斌公祠配食。蔡方週兼职私塾,他常领着学子登彤华山赏景讲学,或在彤华山庵隐居。彤华山庵最后一个僧人蔡水明,汶龙新圩村下铳坑人,他是个半俗僧人,一半时间在家务农,一半时间在庵隐居,农历逢一、逢五他会在庵堂打坐诵经。据说20世纪50年代,他每年要到县里参加民族宗教会议,带回布告在村头张贴,布告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村民信仰自由,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乐于行善。可惜,20世纪80年代庵废堂塌,水井也被填埋。现只留下一米左右高的庵墙遗址。在彤华山庵遗址的正门前,是一块山坳平地,现在种植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红叶华楠。这块平地形似蝙蝠,名曰“蝙蝠形”,据说因此庵堂内长年无蚊虫叮咬,非常惬意。

站在中指峰的山顶,群山都落在脚下,显得空旷高远。山顶的四周是陡峭的山体,悬崖上怪松伸展,古藤攀缠,峭壁下杉树柯树挺立。人在山谷时,常会感叹山高不可攀;而一旦人在山顶,你就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山高人为峰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俯瞰不远处的食指峰、拇指峰双峰,虽然巍然屹立于眼前,但毕竟还是拜倒在中指峰脚下。

眺望南面的方向,忽见远方的奇峰异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仙女的秀颜上裹着轻纱,美丽极了。那座朦胧远山,默默地与彤华山遥相呼应,在飘渺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仿若仙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岿美山。即便天晴景清的天气,岿美山依然山岚蒸腾,水汽氤氲,山腰处处缠云绕雾,好似缕缕雨丝随风而飘,气象万千,美不胜收。这般景致,便是龙南古八景之一的“岿美晴岚”。

远赏“岿美晴岚”美景,站在彤华山的中指峰顶是最佳观景位置,诗一般的意境在此充分地展现出来。岿美山的北面位于定南县境内,南坡则是龙南市汶龙镇的地盘。岿美山属九连山山脉东段的一座高山,最高峰大岽顶(登高岽)海拔高度1063米。因为山形似乌龟的尾巴,古代名叫“龟尾山”。关于这座山名字的来历,流传着一个民间传奇。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岿美山一带是一片荒草平地。由于相邻的龙南和定南地界不清,两地的百姓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械斗。有一天,一位仙女下凡路过此地,得知凡间情况后就捉了一只仙龟放在地上,以龟尾的方位画线,划清了两地的界线。仙女回天宫前,手指仙龟,口念符咒,仙龟立马变成了一座大山,横亘于龙南与定南之间,人们从此就称这座山为龟尾山。由于龟尾山是仙龟化成,所以山上常年繁花似锦,百鸟啁啾,景致十分优美。那位仙女也常偷偷地下凡来,窥探山下男耕女织的和谐景象。有一次,仙女正看得入迷,突然被一个樵夫瞧见了,他惊喜地叫出声来:“啊,仙女!”稍不留神,仙女不见了。从此仙女再没出现过。只是到了多雾的天气,人们才能隐隐约约地看到那仙女罩着面纱,在迷雾的掩映下羞羞答答地露出半张脸。日悬中天时,仙女才大胆地揭开面纱,风姿绰约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发现,那连绵群山的每一座小山峰的轮廓,都像是仙女清秀的眉毛,于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动听的名字——岿眉山。

民国初期,有一个广东商贩跋山涉水过来江西做生意,途经岿眉山脚下的村子借宿。他在一个私塾先生家里看见先生用一块乌黑发亮的平整石块压书,好生奇怪。他拿起石块在手中掂量,发现这种石头比一般的石头重许多,在征得先生同意后就把它带回了广东,这才知道,这是价格昂贵的钨矿。消息很快传开,轰动了邻近几县的人,大家蜂拥而至,上山采挖钨砂。采出来的几十斤重甚至几百斤重一块的钨砂震惊了外国列强。美国人趁机打劫强占山头,并把岿眉山的名字改成了“归美山”。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大山,把外国列强赶出了中国,这座美丽的宝山重又回到人民的怀抱,人们给它改名为“岿美山”。

岿美晴岚,只有从山的南面往北看才这般美丽;岿美晴岚,美在山间变幻的云雾。雾霭在逶迤群山间飘浮,开始明明是丝丝缕缕、轻轻薄薄的闲雾,可是还没等你回过神来,薄雾就愈来愈浓,转瞬间浓稠得如厚实的棉絮,这时层峦叠嶂全都被云雾遮挡住,迷雾与天际衔接成无边无际的云涛雾海。等东升的旭日爬上山顶,放射出万道霞光,围绕山腰的云涛雾海霎时染上亮闪闪的金光,它们飞珠泻玉般舒缓地下落,直至飘散到山脚林莽地带。岿美山云雾就是这样的轻盈曼妙,这样的超凡脱俗。

岿美晴岚的万般风情,不由得让人有近距离去感受它别样情趣的强烈冲动。

从汶龙镇出发,去岿美山的道路可通越野车。这条盘山公路,靠里是山石崖壁,靠外是悬崖山谷,路径是蜿蜒曲折的,路景是变幻无穷的。这条弯弯曲曲的山道,就像一条米黄色的长长飘带,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越过山冈,一直伸向天边。已经废弃的黄花坳矿区办公楼和职工宿舍从车窗外掠过,有的房子被当地村民用来做养牛场,几十头黄牛低着头在山坡上悠闲的吃着草,眼前发生的一切仿佛都与它无关。在离岿美山最高峰大岽顶不远处的一处山脊上,极目远望,一个老旧得泛黄的村落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那是岿美山上叫老街的居民区,时称山里的“小香港”。有许多房子是建在山壁上。现在早已人去屋空,房倒墙塌。从遗留下来的房屋规模布局,可以想见当年矿山的热闹繁华。登山的游人常会把汽车停在路旁空旷地带,在山谷的这头,拉近镜头,隔空对着这些山壁上的老房子拍几张照片,留作对那段历史的一个纪念。以岿美山钨矿为龙头老大的大大小小的矿山关停后,山上的矿窿被封闭,生态不再被破坏,植被逐渐得到修复,灌木和草甸覆盖了整座矿山,时有岩羊在悬崖峭壁现身跳跃。

左绕右弯,盘山而上,越野车一路行驶了半个多小时,才从山脚绕到了岿美山最高峰大岽的顶端。及至山巅,远眺群山缭绕飘渺,刚才盘山上来的公路,堪比北京八达岭长城一样壮观,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起伏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不断的岿美山群峰山脊上耸立的一座座风电大风车,为巍峨的群山增添了动感,人们从大风车的转动中,感受到了大山的脉动。

与彤华山交相辉映的岿美山,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植被以杉、竹、杂木为主。站在大岽顶峰,能眺望龙南、定南、全南三南景色。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大岽顶热闹非凡,来这里爬山登高的人们络绎不绝,有广东和平、连平的,有江西定南、龙南、全南以及山脚下附近几个乡镇的,这些登高者像是事先预约好了一样涌向山头。风力发电厂在大岽顶开拓了一块几百平方米的坪地,为登高者提供了一个停放车辆的理想场所。

大岽顶的东边是百米悬崖,西边、南边、北边都是呈50度的陡坡,陡坡有30余米长,下去就是长着灌木丛的斜坡。登高者常以此段斜坡作为歇脚地段。休息片刻后,人们继续向伞形岽攀登。伞形岽以山形似张开的雨伞而得名,山顶尖尖的。在伞形岽前面,有一座较矮的圆顶山,这座山与伞形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圆一尖,一前一后,圆的赤岭万紫千红,尖的青山苍翠欲滴,两座形状和颜色反差都如此强烈的大山聚在一起,背后又有无边无际的苍茫云海作衬托,这样的景色美得撼人心魄。

在距离大岽300来米处,是仙人崖。远望仙人崖,看到石壁上有一个洞口。手扶陡壁,脚踏石阶,缓步挨近洞口,里面一片昏暗。步入崖洞,眼前顿时明亮了起来。石洞地面呈里窄外宽的梯形,上下左右都是朱红色的石壁。靠里边有一张一米多宽两米来长的石坪,传说是仙人的床榻;左右两边有各有一张一尺来宽的长条石凳,中间的石墩则是仙人准备用来做桌子的石料。这个传说,给石洞增添了几许神秘……

如果说,岿美山是以壮美而著称,那么,彤华山则是以险峻而闻名。前不久,在彤华山发生过一幕深山搜救的感人故事。

那是2020年4月的一天,2名男子上彤华山从事测绘工作,使用无人机在彤华山及附近进行航拍,后无人机故障掉落,他们便上山寻找无人机。因为路况不熟无法下山,被困7个多小时,水尽粮绝,情况十分紧急。龙南公安局汶龙派出所、关西派出所闻警而动。由于事发地位于群山深处,地形地势复杂,林间荆棘密布,本地人进去都时常迷路,加上又是晚上,夜色深沉,搜救难度极大,民警在搜救了2个多小时后还没发现目标。尽管又苦又累,但时间就是生命,想到2名被困人员在深山多待一刻,便多一分危险,救援民警不敢有一刻停歇,一路披荆斩棘,艰难前进。经过民警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彤华山山顶找到了这2名被困男子,成功将他们安全救出,为这场感人至深的深山搜救最终画上圆满句号。

巍巍岿美山

清代安义训导刘廷赞赋诗对彤华山赞美道:

彤华标致接云头,俯视群山次第收。

万壑松声通晚磬,千寻瀑布泻寒流。

岚光淡抹秋林出,黛色遥分碧汉浮。

更得探奇招羽客,频来蜡屐寄闲游。

这是对彤华山景致最完美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