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蔡屋古榕情
古榕树是乡愁的年轮。当初北民南迁时,多栖居于山丘荒野之地。一棵大树抑或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因此在南方乡间,村头巷尾、水口路旁,至今随处可见古榕树的身影。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几乎就有古榕崇拜,它被认为是神树,能庇佑居家老小健康平安吉祥。
在龙南市杨村镇蔡屋村新屋围(也称永盛围)内空坪上,屹立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榕树。古榕婆娑,枝繁叶茂,树上挂满了绺绺根须,活像一位长成仙风道骨模样的长老。绿荫如盖的榕树下,早有晨练者,晚有纳凉人。古榕树树根周围砌了一圈平整的石头,以保护裸露在地面上的浮根。围砌成的圆圈内,发达的树根盘根错节,像是用粗绳编织的一顶帽子。护树石上,坐着三五成群或理着光头或脸颊上蓄满挂须或满头白发的老人,他们有的看着祠堂的翘角发呆,有的低着头在打盹,还有的则被好奇的游客围住,表情庄重地诉说着这棵古榕树的前世今生……沧桑的古榕树,撩拨起每一位驻足树前人的绵绵乡愁。这棵古榕因生长年代久远且树干巨大,在赣粤边享有盛名。
相传蔡氏开基祖蔡胜林在南迁途中,一路艰难跋涉。时值盛夏,酷暑难当,正当他气喘吁吁,口干舌燥时,只见前面黄坑河与陂坑河交汇处的河岸边,生长着一棵像大伞一样的绿树,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在树荫下坐了下来。凉风送爽,不一会儿,全身舒坦了许多。恢复疲倦的蔡胜林仔细地观察起周边的地形来:这块地呈一船形,这棵榕树像是船帆,这不正是隐喻“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吗?这棵榕树生长在这里能够这么枝繁叶茂,如果我在这里立基定居,肯定也会是地灵人杰。就这样,蔡氏先祖择此地拓荒立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最后形成一个屋场,名永盛围。
至今永盛围成为方圆数里的一个大屋场,杨村蔡氏人口也已超过四千人。这棵榕树生命力极其旺强,它与人类共成长,加上蔡氏世代辛勤浇灌,精心呵护,榕树的树根发达,枝繁叶茂。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洗礼,古榕树已高达近50米,腰围达12米,需10个成人拉手环抱方能合围,枝叶向外伸展覆盖的面积达到成10亩。
古榕有灵性。这棵栉风沐雨、历经沧桑的大榕树,百年遮荫后人,涵养水土,世代守护村基和荫庇村民,与蔡屋村民患难与共,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人们对它心生虔诚和敬畏。
蔡屋古榕
民国时期,古榕树下的蔡屋圩是赣粤两省闻名的边贸市场,民间贸易非常活跃。古榕旁建有一排排砖木结构的骑楼店铺,副食、杂货、饮食、药铺、打铁铺、理发店、酿酒店、榨油坊等一间挨着一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杨村水酒、太平香菇、乌粉、野生红菌等土特产远近闻名,深受商贩的钟爱。每逢圩日,周边几个县的商贩和赴圩的村民纷至沓来,门庭若市,圩场上熙熙攘攘。由于古榕可遮阳避雨,榕树下一带成为圩场的中心地段。
1945年春,时任赣南行署专员的蒋经国,巡视太平堡(现杨村镇),视察当时的蔡屋小学后,路经新屋围,被这棵高大古朴、繁茂秀丽、独树成林的古榕所惊叹,连声称赞这棵古榕树为“江南第一树”,并欣然写下楹联一副贴于新屋围大门口:“古榕不古年年添新枝,新屋常新岁岁除旧貌。”1945年抗战期间,国军第63军军长张瑞贵率部进驻杨村时,看到古榕树后也连声称赞:“古榕不古,树叶常青。”
1976年,并无狂风暴雪肆虐,一直枝繁叶茂的蔡屋古榕却破天荒地掉光了一树的叶子。这一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原来它是以这种方式向伟人致哀。第二年春,古榕重新萌生新叶,焕发出生机。从那以后,每年的大年初二,蔡屋村民都会来到榕树下烧香敬烛,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年登岁稔,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蔡屋当年的边贸圩场已不复存在,木质的骑楼、拱形的店门只能依稀可辨,但蔡屋这棵古榕树却依然顽强地屹立在原处,如一把绿色巨伞铺展开来,堆青叠翠,叶茂蔽天。站在树下仰望古榕,只见老树发新芽,新生的树枝紧附在老树枝的下面,新老树枝融为一体,重重叠叠、密密匝匝的枝干变得更加的粗壮刚劲,透出一股坚韧不拔的生命张力,充满着令人惊叹和敬畏的力量。而与这棵古榕树一起历经岁月、患难与共的世代蔡屋人,也如古榕树一样,老叶尚未落尽,新枝已经萌发,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欣欣向荣,繁荣昌盛。重耕读、自奋发成为蔡屋村人的族规家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清朝期间,蔡屋就出了6个秀才。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有三四十人考取大学,其中博士11人,硕士2人,还有一批高级工程师、经济师和专家学者等。其中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数居杨村镇之首。这些从古榕树下走出去的蔡屋子弟,带着满腔的激情、真挚的热爱和一颗感恩的心,去播种和培育另一片希望的森林。
龙南市委书记刘勇在散文《悠悠古榕情》里写道:“诚然,一棵古榕并不能主宰历史兴衰,也不能影响时代进步。但,它至少可以见证历史和时代,可以演绎精神和道德。仅此,我们人类就当尊重、敬畏它!”细细品味这段话,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警示,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