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青年毛泽东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倡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中华”,开现代中国之新机运。
同年秋天,长沙各校收到了一份署名“二十八画生”的颇为特异的《征友启事》,其中写道:“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原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借《诗经》“嘤鸣求友”与“将伯之助”的典故,“二十八画生”意欲结交能耐艰苦、志向远大、可为国牺牲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征友启事》虽然只得到三个半答复,犹如空谷足音,但却发出了现代中国青年集会结社的先声。
1917年4月,《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同样署名为“二十八画生”的文章《体育之研究》,文章极力主张民族要有尚武精神,养成一种扫除文弱书生的新风气。在“二十八画生”看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以身体作为知识与道德的根基,该文将体育锻炼所激发的身体动能作为精神革新的动力之源,透过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一条从身体革新到精神革新的实践路径。在陈独秀、李大钊所倡导的以伦理觉悟、思想启蒙为解决中国问题路径的新文化运动场域中,“二十八画生”的这篇《体育之研究》同样显得颇为另类。
这位特立独行、有着非凡大志的新文化运动入场者即为青年毛泽东,因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为二十八画,故取此署名。
此时,距中共一大召开、中共创立尚有六年之久。1912年春,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老师李元甫、谭咏春的推荐下,青年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但因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知欲,仅六个月其就从省立高等中学退学,转向湖南省图书馆自修。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把自己关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像一名隐居修道士一样闭门读书,整整半年的时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现代西方的历史与地理、中国诗歌与希腊神话,以及改良派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赫伯特·斯宾塞、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达尔文的著作。正是这段最有收获的自学时期使毛泽东始终对学院化的精英教育保持批判色彩。
1913年下半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遇见青年时期重要的启蒙导师杨昌济。在杨昌济的影响下,浸染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青年毛泽东开始接触到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以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知行合一,研究“经世之大略”,实践儒学的身心修炼之术,以学问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确立一生事功的根基。
在生活中,杨昌济恪守严格的道德规范,同时倡导体格与意志磨炼,这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毛泽东。在1930年代出版的《西行漫记》中,对于青年期的经历,毛泽东曾颇为生动形象地向斯诺谈道:“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
深受杨昌济的影响,改造自我品性,追求学问进步,1918年前后,青年毛泽东周身逐渐集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为了“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1918年4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主要成员有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向警予、蔡畅等,近30名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央委员的就有十几位,新民学会不但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同时也孕育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基础。
以新民学会为依托,青年毛泽东先后组织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响应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开展驱逐张敬尧运动,成立长沙文化书社与俄罗斯研究会,提出民众的大联合,倡导工读新生活,宣传十月革命。新民学会可谓五四时期最具实践精神的青年团体。
1920年,为了联合各界开展驱逐张敬尧运动,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在此期间,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籍。据毛泽东后来回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与柯卡尔普的《社会主义史》让其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1921年1月,毛泽东主持新民学会新年会议,将学会的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倡导“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实现了新民学会从学术团体向革命团体的转变。
1921年6月,年仅27岁的青年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何叔衡作为长沙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同年十月,毛泽东回到长沙,正式在湖南成立共产党第一省支部,并开始投身工人运动。从1921年末到1923年初,毛泽东先后四次去安源考察调研,领导安源路况工人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党的三大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继而投身国民革命。1925年,毛泽东由上海回到故乡,深入湖南农村考察调研,成立农民协会,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并根据这一时期的调查研究与在组织湖南农民工作中的经验,写作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这篇在中国革命史上极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开宗明义地将区分敌友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不但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领导力量与目标问题,而且,明确地认识到革命的成败在农民,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案例来源:根据李培艳《青年毛泽东: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中国青年》,2021年第11期)改编而成
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青年毛泽东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启示?
案例点评:
当代青年是祖国发展和强大的生力军,青年的发展事关中国梦的实现。青年在社会中成长要摒弃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知识上、思想上以及体质上精神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尽管当代青年在成长环境和生存环境上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不同,但历史上优秀青年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高尚品质是值得当代青年去学习和弘扬的。当代青年要把握好自己和祖国的前途,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的责任,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