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南京条约》

案例1《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由来已久,到19世纪30年代末,输入量达到惊人的程度。鉴于鸦片带来的危害,1839年1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禁烟,并于6月3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至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1)割让香港岛。(2)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3)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4)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首先,割让香港岛,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控制广州的出海口,商业上,占领香港岛就能打击广州贸易;军事上,可以控制广州和中国东南沿海,因此英军选择香港岛为在华据点。

其次,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当时的清政府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已经在中英贸易上占弱势。清政府因为官员腐败贪污,各种挥霍,国库已经亏空,无奈之下只能搜刮民脂民膏,给百姓增加赋税。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起义。

再次,五口通商,无疑是向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方便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最后,协定关税,使得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中国向英国出口商品,其关税需要与英国商量,但是英国向中国出口商品,英国却不需要与中国商量。即英国将货物运到中国便宜卖,买的人多,获利也多。中国不能自己调整税率,海关形同虚设,中国成为西方国家商品货物的倾销地,中国本身的经济体制破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案例来源:根据网络内容综合编撰而成

课堂讨论: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是怎样由封面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案例点评: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纷纷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瓦解;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条约也使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由此决定了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同时,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