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
江南丹桂飘香,北方红叶绚烂,枝头果实累累,高天碧空万里……金秋十月,神州大地处处美景醉人。
这是生机勃发绿色延伸的中国。海南长臂猿喜添婴猿,“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藏羚羊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各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喜讯频传。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已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中秋、国庆假期,人们在“颜值”不断提升的绿水青山间尽情享受自然之美。云南亚洲象往返行进超过1300公里,人们呵护象群、人象平安的画面温暖人心,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又一个生动范例。
…………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30日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层林尽染、绚丽多彩,杉树林青翠欲滴,芦苇在风中摇曳,飞鸟不时展翅掠过。假日里,居民刘君带着孩子到公园游玩,眼前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沿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在码头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把脉开方,推动沿江11省份治理污染、修复生态、协同发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长江河口规定区域等重点水域,正式启动十年禁渔,长江生物将更好地休养生息、稳定繁衍。
从万里长江到九曲黄河,从巍巍秦岭到壮阔祁连山,从青藏高原到东北黑土地,习近平总书记都牵挂在心,殷殷嘱托。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林海苍翠连绵。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我们一定继续大力发扬塞罕坝精神,把这片林子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要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86%,再谱绿色发展新篇章。”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无数个“塞罕坝”,正汇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
秋高气爽,登上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放眼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碧波万顷,藏原羚、藏野驴悠然栖息。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听取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情况介绍,通过远程视频察看了实时监测情况,并分别同玛多县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杂多县昂赛澜沧江大峡谷两个监测点位的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视频交流。
当年曾与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的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生态管护员索索,如今骑着摩托车风雨无阻地在源头巡护,每个月有1800元的管护收入,“从牧民到生态管护员,乡亲们尝到了甜头,更自觉地加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管护队伍。”
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目前,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深入推进,涉及12个省份,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从高寒到热带雨林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较好地保护了区内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物种。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一系列有力政策和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加快立法步伐,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制修订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50余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守护重要生态空间。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
——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中国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多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
…………
新的征程上,中国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与世界各国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远看青山、近嗅花香。
案例来源:根据刘毅、寇江泽、姚雪青、姜峰《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人民日报》,2021年10月7日)改编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课堂讨论: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该怎样行动?
案例点评: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当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画卷的绘就,也离不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则、贡献者、引领者: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议定书,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承担与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中国的绿色答卷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可以期待,在未来,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终将实现,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远看青山、近嗅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