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小平”——中国一首永远不老的歌

案例1“小平”——中国一首永远不老的歌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前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突然打出了一个意外的横幅——“小平您好”,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这简单的问候里面所包含的无限的意蕴,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回味不尽,所有的情感和话语,就用这四个字表达出来,多么得简洁,又是多么得丰厚和充满情感!真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一路走来,80年代说得最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于是有80年代《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其实有很多,“画圈”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还记得“科学的春天”,还记得“三步走”,还记得“四个现代化”,还记得“三个面向”,还记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还记得“三个有利于”,还记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他勇担国家兴盛之重任,深知其道甚远,所以要坚持“一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他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探索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致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他深知人才匮乏的局限,大力发展教育,培育和发现优秀人才,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他颇具大胆识、大气魄,对于国家他说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于一些事关国家民族利益的原则问题,他从不妥协、不让步。他奉行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公正地评价共和国的领袖,认准正确的事情,他总是能坚持做下去。而最让人敬佩的,他废除了终身制,带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中国有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有赖于他的功绩和贡献。南方谈话,如同春风一般,让中国的发展之花弥久留香——开得更美,更艳,更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案例来源:黎莘《“小平”——中国一首永远不老的歌》(红网,2004年8月22日),略有改动和删减

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案例点评: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以及后来我们党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引下,我国不仅大踏步赶上时代,而且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活力之源。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