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

案例1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面临的新的严峻考验之一是如何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由于国民党政府溃逃后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因此,在许多新解放的城市,恶性通货膨胀肆虐,大批不法投机商兴风作浪,物价猛烈上涨,经济秩序极其混乱。有些人对共产党管理经济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得了满分,在政治上是八十分,在经济上恐怕要得零分”。但是很快,我们党就用事实粉碎了这个荒唐的论调。

进城初始,各大城市军管会和人民政府均发布以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的法令。但不法投机商置若罔闻,大肆炒卖银元外币,带动物价指数成倍上涨,严重影响人民币流通。在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不法金融投机势力尤为猖獗,狂妄宣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采取断然措施,一举查封投机势力大本营上海证券大楼,将200余投机商逮捕法办。这一行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银元价格立即大幅下跌,全国粮油市场价格随之回落,人民币迅速进入市场流通。7月27日至8月15日,中财委在上海召开财经会议,决定采取发行公债、整顿税收、紧缩通货、成立统一的内外贸专业公司等措施,以加强国营经济在市场斗争中的力量。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与物资供应不平衡。新中国一成立,陈云就嗅到了暴风雨来临的气息。他致电毛泽东,预计近期内物价将“有剧烈跳跃之可能”。果然,几天后,投机资本全面出动,抢购棉纱、大米、煤炭等紧缺物资,“两白一黑”市价暴涨。

面对严峻局势,陈云草拟了12条指令呈报中央。当夜,毛泽东批示:“即刻发。”电报连夜下发到各地。一场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的制止物价猛涨、打击投机商人的战斗在全国打响。

陈云十分重视了解各地的价格信息,及时掌握行情。贸易部里电话铃声不断,北京、天津、上海等几大市场每晚有电话汇报。

当时国家掌握的物资数量已经可以削弱涨风,但陈云清楚的知道,打经济战,如果时机选择不对,不但不能平抑物价,一旦被投机商吃进,形势会更加混乱。

商场如战场,陈云就像指挥作战那样,一方面秘密集结物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粮食棉纱和煤炭的调动和集中,另一方面指示我所有贸易机构按兵不动,等待命令。

面对飞涨的物价,有些好心的经济学家建议迅速抛售物资,避免经济崩溃。密切关注动向的陈云,仔细计算着如何以有限的物资,取得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投机势力看到政府没有抛售物资,更加坚信共产党没有足够的物质力量与他们较量,于是不惜血本,调动所有资金疯狂吃进,甚至出现以日计息的高利贷,每天利息高达20%以上。

而此时,陈云为了欲擒故纵,命令国营商业机构,在抢购风盛行的时候,把所有呆货冷货抛给了投机商。

11月25日,物价涨势渐趋稳定,时机终于到了,陈云发出指示要求各大城市商业机构敞开抛售“两白一黑”等紧俏物资。

暴涨的物价迅速下跌,面对不断下跌的物价,投机商们再也支撑不住,慌忙跟进,甚至不惜亏本抛售。买涨不买落,越抛越跌,转眼之间,市场价格一片暴跌。

与此同时,人民政府又催征税收,收紧银根,冻结贷款,向投机商几路进兵。投机商腹背受敌,纷纷破产。仅十多天的时间,人民政府大获全胜,不法投机资本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不久,全国物价开始平稳下来,持续十几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在新中国划上句号。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场较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案例来源:根据《新中国的第一场经济战》(人民网,2019年10月30日)和部分网络素材改编而成

课堂讨论:

毛泽东为什么说陈云领导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不下于淮海战役”?你如何理解这个论断?

案例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历史阶段。但是我们面临的并不是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而是一个烂摊子,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为争取国家财经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党中央作出了整顿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决定,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国内外那些对共产党能否搞好经济持续怀疑态度的人士也不能不对共产党表示钦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在军事上、政治上取得胜利,而且也能把经济工作做好。而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