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案例2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近代史上那道余痛难消的伤痕——甲午之战。战后谈判,伊藤博文趾高气扬地说:两国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就是外交。

今日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仍然没有改变。

地球村的一天,看似平常,却有着不平常的含意:天下仍不太平,战争与和平依然是人类最难的命题、最大的关切。

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贸易霸凌主义逆时代潮流而动,民粹主义声势看涨,“逆全球化”思潮上扬,“黑天鹅”事件频发。种种变数,中国都难以置身事外。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周边安全局势充满变数,南海形势波诡云谲,钓鱼岛争端暗藏危机;“国防授权法案”“台湾旅行法”,让本不安分的“台独”分子气焰更加嚣张;“疆独”“藏独”“港独”,各种分裂势力还在蠢蠢欲动。

“老祖宗留下来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别人的东西我们一分一毫也不要。”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明确而坚定。

一面是承平日久,一面是狼烟可见;一面是国力日昌,一面是风险挑战。肩负如山使命的人民军队,怎能麻痹懈怠、醉享太平?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习近平主席的警策,我们必须谨记在心:“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个强大的国防,一支强大的军队,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人民最大的信心和底气。

时刻准备着——2020年这个春天,人民军队响应习近平主席号令,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练兵备战,“给人民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有一根弦我们紧绷着——”南沙上空,正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海军航空兵某师战机直刺苍穹,飞向祖国最南端;

“有一种使命我们肩扛着——”中原腹地,中部战区空军某团运-20战机刚刚完成武汉抗疫物资投送任务,迅即进行任务转换,展开多个高难课目训练;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东海海域,东部战区成体系出动驱护舰、轰炸机、歼击机和预警机等多种装备,开展实战化课目演练,检验多军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平时枕戈待旦,关键时刻才能不辱使命。正是由于时刻紧绷战备之弦,三军官兵才能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提供安全环境、坚强后盾和强力支援。

这一天,武汉天河机场,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标。

分秒不差——2020年2月13日上午,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声由远及近,6架运-20、3架伊尔-76和2架运-9军用运输机呼啸而至,每隔3分钟就精准降落1架。

这是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人民空军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出动现役大中型运输机执行紧急空运任务。

同一天,从上海、广州、济南、太原等12个方向,经铁路运输,军队医疗队和45吨物资依次抵达武汉。

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检验人民军队改革成效的大考。军事观察家认为,这次中国军队参加抗疫虽然是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但体现的就是战争速度——进入状态快,部队集结快,行动展开快,它展现了一支军队的实战能力。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后13分钟,全军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启动;震后5小时30分钟,军队第一支专业地震救援队飞抵灾区;4天之内,十几万大军冒着余震强行军进入重灾区,展开争分夺秒大救援……

2020年初,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人民军队以一个个更加精准高效的“第一时间”,清晰地刻录下战斗力增长的新维度。

第一时间启动——疫情发生后,军队迅即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与此同时紧急启动的还有联需、联采、联运“三联”工作机制,军委机关各部门密切协同、快速响应,由此获得应急行动效率的加速度。

第一时间响应——联勤保障新体制进入“战时状态”,仅用8小时就完成西安、上海、重庆3个方向3个架次共450名军队医务人员及随运物资紧急投送保障任务。

第一时间动员——国防动员系统着眼“面向三军、协调军地”职能使命,紧急动员,组建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全力保障武汉市民、各救治医院生活物资……

从“汶川答卷”到“武汉答卷”,人们直观地看到了一支军队在改革重塑后的全新面貌和胜战底气。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2003年抗击非典,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和她的战友们,成功研制“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让使用该药剂的一线医护人员无一感染;2014年远赴西非,抗击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最短时间内研制出抗病毒疫苗;2020年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开展临床试验,又一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从汶川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子弟兵履行使命的铿锵足迹,浓缩着人民军队的能力重塑和时代之变。战“疫”至今,一位国际观察员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军队在这次抗疫中的表现,配得上所有掌声。”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南昌起义诞生以来,一路前行、一路壮大。90多年来,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解放军到了,人心就定了!”哪里最危险,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这个庚子年,在抗疫前线,在抗洪一线,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最美逆行”在上演,续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

因为有他们,才有我们如今幸福安宁的家园。

案例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案例点评: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明确了人民军队的样子,指明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内涵丰富,意蕴深邃。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能打仗、打胜仗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要求,是军队使命职责所在、军队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军队要确保一旦有事随时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我军要强起来,作风必须过硬。风清弊绝,纪律严明,军队才能战无不胜。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军队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实。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强军目标要求贯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