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袁隆平的两个梦想,连着中国梦
袁隆平曾说过,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梦想是:“我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禾下乘凉、实现亩产1000公斤、培养年轻人向更高目标奋斗,袁老说“我的梦想很简单”。正是这简单而朴实的梦想,解决了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正是那稻如高粱、穗似扫帚、粒像花生的梦中景象,寄托着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根植大地、心怀家国的浓浓情怀。
怀揣这样的梦想,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野中。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继四大发明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即便如此,这位87岁高龄的院士,并没有停下来颐养天年,而是向“海水稻”发起了挑战,并计划于2020年使海水稻亩产量达300公斤。按照这个产量,如果中国增加1亿亩滩涂良田,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粮食,而这能满足8000万人口一年的温饱。
袁隆平院士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让人们足以丰衣足食,而他执着科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意志,则更值得我们学习。
如袁老这样“以身许国、造福人民”的科学家,我们还有很多。他们身上,有知识分子的坚守,有科研工作者的担当,凝聚着拳拳爱国之心,折射出熠熠报国之光。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唯有像这些科学家一样,把个人之长与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相结合,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我们个体的小梦想,才有更加坚实的后盾;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案例来源:郑芳《袁隆平的两个梦想,连着中国梦》(央视网《复兴网评》第3114期,2017年7月13日)
课堂讨论:
袁隆平是如何践行中国梦的?从中你体悟到了中国梦的哪些丰富内涵?
案例点评:
袁隆平先生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第一个梦是他做过的真实梦境,第二个梦则是他追求的梦想。袁老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温饱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困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极力推广超级稻,惠及他国人民,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粮食梦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国梦内涵丰富、视野宽广、意蕴深远。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坚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统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已经证明,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份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