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进京“赶考”的答卷

案例4进京“赶考”的答卷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乘车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进北平时,对中央总部的一些同事说:“我们去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会考出好成绩的。”毛泽东接着说:“但愿我们能考出好成绩,不要退回来,我们不做李自成。”

毛泽东把从西柏坡去北京城比作进京赶考,那么毛泽东进京以后考得怎样?交了份什么样的答卷?

答卷一:布衣平民装

革命战争年代,生活条件艰苦,毛泽东始终和战士一样穿着简单。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常想给他添制些新衣裤,毛泽东却说:“我的标准,不露肉不透风就行”,“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

进了北京城,毛泽东成了国家主席,可以说是权力无上了,要做几件像样的衣服又算得什么!但毛泽东没有这样做。他又说:“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没有条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的事!”他依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勤俭节约的作风,一身布衣平民装。

1949年4月,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在接见张澜前,他吩咐卫士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点的衣服换换。”

李银桥在毛泽东的家当中选了又选,就是找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李银桥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劝慰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的。张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毛泽东穿着补丁衣服会见了张澜、沈钧儒、李济深等知名人士。

进京以后,毛泽东始终没有忘记千千万万劳苦大众,他和他们一样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一样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据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从1953年到1962年,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

毛泽东1976年逝世后,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在毛泽东日常生活用品的存物中,有打了70多个补丁的睡衣,打了50多个补丁的毛巾被,有打了大块大块补丁的内衣内裤,有接长和加肥的棉毛衫、毛衣毛裤,有补了又补的被单和棉纱长袜子,还有连鞋匠都不愿修理的旧拖鞋等。

答卷二:正人先正己

1949年9月上旬,程星龄(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一位小同学)随程潜、陈明仁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前一天,程星龄特意去中南海拜会毛泽东。走进毛泽东的居室“菊香书屋”,程星龄感到十分惊讶!他见毛泽东的住所陈设十分简陋,便忍不住对毛泽东说:“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保持创业时期艰苦朴素的本色,是使国家民族兴旺的根本,但我这小同学却感到你这办公室里,连幅字画、连盆鲜花都没有,就有些与这‘菊香书屋’之名不副了。”毛泽东听了大笑说:“我刚到这里时,盆花很多,简直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小花园。你说这行吗?我们共产党人打天下,是为劳苦大众翻身,不是图自己享受,与李自成、国民党不同的也在此。所以我说,过去我管不着,现在我住在这里,就不要摆这么多的花了。到我这里来的人很多,以后还会有工人、农民代表来。他们来了,要看看我,看看我住的地方,如果我这里摆了那么多漂亮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风气就不好了。当领导的一定要带好头,不然,上梁不正下梁歪!”

摆几盆鲜花虽然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这些生活小事上也可以看到毛泽东身居高位,一尘不染的品德。

毛泽东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格家教,要求子女不搞特殊。

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时,毛泽东只邀请了几个开国元老吃顿便饭,而且饭菜还是毛岸英、刘思齐自己操办的。新房是机关里的一间普通的平房,床上只有两条被子。其中一条还是儿媳从娘家带来的嫁妆。毛泽东给儿子唯一的新婚礼物只是一件他穿过的大衣。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上大学后,都是在学校寄宿就餐,只有星期六才回家。

答卷三:不搞裙带关系

旧中国官场上搞裙带关系已是司空见惯,“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成了当时的真实写照。毛泽东进京以后,首先破了这条官场上千百年来破不了的常规。

文运昌是毛泽东二舅的儿子,是毛泽东的表兄,1910年毛泽东去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文运昌是引荐人和担保人,并积极向毛泽东推荐《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对毛泽东接触新思想起过重要作用。1950年初,毛泽东的另一表兄弟文南松写信给他,要他出面给胞兄文运昌介绍个工作。毛泽东给文南松回了信,信中写道“……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就这么一个表兄,毛泽东也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谋取一官半职。

答卷四:说到做到

1949年3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说:“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敌人用糖衣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党内确实出现了这样一些人!他们以功臣自居,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于是贪污腐化起来。对这些腐败分子,毛泽东履行了他的诺言,给予了严肃惩处。

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都是30年代初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们在国民党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在艰难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曾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过英勇斗争,建立过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仅仅一年时间,刘青山、张子善便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下腐化起来。他们利用职权,先后贪污国家救济粮、治河专款、地方粮,克扣民工粮、机场建筑款及骗取国家银行贷款等,共计171.6272亿元(旧人民币,1万元折合现人民币1元)。

案件揭发后,党内有人出来想找毛泽东说情,认为刘、张虽错误严重,当判重刑,但考虑他们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有过功劳,可否给他们一个改造机会,不枪毙。毛泽东知道后说:正因为他们两人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不同错误的干部。于是刘青山、张子善被处以极刑,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开国第一刀”。

这“开国第一刀”表明了毛泽东反腐倡廉,不做李自成的决心。这一刀震动了全国,也震惊了全世界,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教益和深思。

案例来源:潘列荣《我们不做李自成——毛泽东进京“赶考”的答卷》(《党史博览》,1997年第11期)。标题为编者所加

课堂讨论: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进京,就意味着“执政”,为什么毛泽东、周恩来把进京比喻为“赶考”?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是一种“赶考”,为什么说“赶考”永远在路上?

案例点评: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山河重整,百废待兴,接下来怎么走?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是“赶考”;巩固政权,建设新中国是“赶考”;江山永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是“赶考”。

“赶考”永远在路上,一考信念,二考精神,三考作风,四考能力(战斗力)。每个时代都面临着不同的考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