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案例2“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2016年4月,距离蛇口20多公里处,599.1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全面竣工,这是深圳的第一高楼。很难想象40年前的蛇口,还是一个偏僻的南海渔村。

究竟是什么,使这片土地在40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要从蛇口工业区说起。1979年7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炸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拉开了深圳历史交响的序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开放迫在眉睫。1978年5月,我国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了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第一个高规格政府经济代表团。他们在考察中看到了中西方在经济、科技上的差距,也看到了彼此的需求:中国需要资金、技术,西方需要市场、出口。合作成为双方不谋而合的默契。

但突破口在哪里呢?

广东凭借毗邻港澳面朝大海的自身优势,抢下了这个机遇。

1978年底,主持广东省委工作的习仲勋建议,将宝安县、珠海县升格为深圳市和珠海市,吸收港澳、华侨资金,从香港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外贸出口基地。这个提议于1979年1月得到中央批准。

1979年4月,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他在发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

关于如何命名这几处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建设正式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大规模的经济特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伴着蛇口区的隆隆炮声,移山填海兴建的码头和工厂开始动工;树立在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树立的四蹄坚挺、埋头奋进的“拓荒牛”铜雕,展现着特区早期建设者们的艰辛拓荒。

南国春早。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近80高龄的邓小平南下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他充分肯定了特区的发展成就,也明确了办特区中“放”的指导思想——“开放政策不是‘收’的问题,而是开放得还不够”。

1984年4月,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大连、烟台、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放由点连成线;次年2月,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由线到片;1988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在海南岛建立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几十万建设者开进浦东,架桥筑路,建厂造楼,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浦东新区在长江出海口崛起。

历史,在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选择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而后点燃了中国这个古老民族走向世界的激情。

一场改变中国也改变世界的变革,正见证着中国经济的奇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进程的生动缩影,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案例来源:编选自《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四十四集“国门初开”(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联合出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

课堂讨论:

如何理解“杀出一条血路”?

案例点评:

血路的杀出说明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它背后不仅涉及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更是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一个良好的开端。万事开头难,用“杀出”一词意味着这个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邓小平理论背后所蕴含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其实,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著名论断,诸如“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摸着石头过河”,用人民群众能听得懂的生活话语,把深刻的改革开放之道,浅显易懂地呈现出来,解答了“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开放?”之惑,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邓小平理论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博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邓小平理论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指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系统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