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充满活力的红色热土。
当年,毛泽东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根据调查,他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前不久,记者来到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重温这段光辉历史,感悟我们党开展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寻乌进行调查?据纪念馆副馆长侯爱萍介绍,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在这里停留了1个月,分散到寻乌及附近各县发动群众。为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制定政策,毛泽东利用这段时间,详细调查了解寻乌的商业状况、人口结构、土地关系、交通运输等问题。
“在调查中,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走进毛泽东同志召开调查会旧址,侯爱萍指着桌上摆放的茶壶、茶碗和马灯说,调查期间,在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毛泽东找农民、商人、秀才等各阶层代表进行访谈并详细记录。为了更多地接触群众,他还多次来到田间地头,一边帮农民插秧一边调查。
“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看着展板上毛泽东的话,记者眼前浮现出当年他与群众亲切交谈的生动情景。
在寻乌,毛泽东同各行各业的人交流,深入了解各方面情况。从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到各行业人员的数量、比例,从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到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以及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他都弄得一清二楚。
一次,毛泽东问身边工作人员:“你们讲一讲,寻乌做生意的中间,哪一类最多?”身边工作人员作了回答。再问:“寻乌哪几家豆腐做得最好、最容易卖掉?又有哪几家水酒做得最好?”这一下,没有人答得上来。他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并说:“到一个地方做调查研究是好的,但调查要深入细致,走马观花,到处只问一下,是了解不到问题的深处的。”
“毛泽东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纪念馆党史研究员黄少斌告诉记者,经过寻乌调查,毛泽东进一步认清了农村的土地分配制度对促进土地革命的作用,制定了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和正确对待城市商人的政策。
直到十多年后,毛泽东还说:“到井冈山之后,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
时光如梭,岁月变迁。回望征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毛泽东寻乌调查中汲取精神营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闪烁真理光芒的论断熠熠生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重视调查研究这个好传统不能丢。今天,对寻乌调查的最好纪念,就是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走好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练就调查研究的硬功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破解工作难题,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更大贡献。
案例来源:根据金雅兰、刘强《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走进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解放军报》,2021年3月19日)改编而成
课堂讨论:
为什么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案例点评: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回顾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