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一
比如,关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要的国际国内条件,他写道:“大家知道,要将一个在经济上文化上都落后的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式的工业国,需要许多的条件,例如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制度的改革,国家的巩固,党的巩固,统一战线的巩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了这些条件以外,我们还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我们还需要时间,还需要和平环境,还需要朋友帮助。”
又比如,关于实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时间,毛泽东作了两个估计。一个是实现初步工业化的时间,另一个是接近或赶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国家的时间。他写道:“到那时,即到一九六七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工业产值将占百分之六十几,农业产值将占百分之三十几,这样我国就可以说基本上有了现代工业了,就可以说初步地工业化了。但是我国是一个具有六亿人口的国家,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按照每年增加一千二百万人计算,那时将有七亿几千万人口,按照每人占有各项主要工业产品的数量来说,我国要进一步工业化,要接近或者赶上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那就需要几十年才有可能。”
这是毛泽东当年思考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中国可能在三、四个五年计划之内改变面貌的问题,实际上谈的是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他说:工业化的道路,苏联有一条。我们现在走的是不是完全跟苏联相同?我想有些不同。在《论十大关系》里头,有几条关系都讲到这个问题。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应该比较过去有一点改变。苏联是九比一,即百分之九十的重工业,百分之十的轻工业和农业,对于农业刮得太多。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市场就不繁荣。重工业的市场在什么地方?在轻工业和农业。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比例是八比一,实行的结果是七比一,比苏联好。(周恩来插话:没有农业,是重工业比轻工业。)我看这个比例,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要考虑一下。重工业还是优先发展,但要走新的道路。这是否能比苏联工业化的速度快一些?看起来要慢一些,实际上反而要快一些。
案例来源:节选自《毛泽东传(1893—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五十四、《论十大关系》到八大(下)”“五十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整风反右(上)”
课堂讨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如何看待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案例点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在很多工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上述毛泽东所说的话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状况。因此,实现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弥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的不足,我国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受其影响,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经过调查研究和摸索,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等等。这一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思想。
总而言之,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