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新年贺词里的民生情怀

案例1新年贺词里的民生情怀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自2013年12月起,习近平主席每年都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贺词。

在这些新年贺词里,人民是始终不变的主角,无论是农民、工人、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还是知识分子、公安干警、科学家、工程师,抑或是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他们是“奋斗者”“建设者”“参与者”“劳动者”“创造者”“守护者”。

习近平把民众的事想得很细。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都是习近平关心的,都是国家关切的。他常以唠家常的方式,与人民群众“促膝而谈”,亲切得像家人一般,关心着群众的家庭近况、子女的教育、长者的养老、患者的就医、农民的耕收、工人的辛劳。

年年有精彩、篇篇有金句。始终用聊天语言说“知心话”、用群众语言讲“大白话”,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每一年的新年贺词都直抵人心,是温暖人心的新年序曲,更是涤荡人心的奋斗旋律。

弱有所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习近平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这一年,脱贫攻坚传来很多好消息。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在山东济南三涧溪村,我和赵顺利一家围坐一起拉家常。在辽宁抚顺东华园社区,我到陈玉芳家里了解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在广东清远连樟村,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他们真诚朴实的面容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新年之际,祝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充满力量,催人奋进。

他在新年贺词中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军号令——“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从太行山深处到武陵山腹地,从沂蒙山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从秦岭腹地到乌蒙山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许许多多贫困家庭,了解群众吃穿用度,嘘寒问暖,体贴入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197.4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中国不断刷新的减贫成绩单令世界惊叹。从2012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再到2019年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这个数字都在变化。

习近平说:“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习近平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这是对2020年新年贺词承诺的庄严回应。习近平主席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他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习近平还发出号召:“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

——习近平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习近平在2015年末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能夯实脱贫攻坚的根本。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数字最有说服力。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20日,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2.3万,其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人数由15万减少至0.6万。

除了义务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过去几年,一些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等发展难题正在逐步破解,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正在“最后一公里”加速落地。

学前教育也是突出的民生热点问题。“幼有所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幼儿园

教育是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国家振兴、民族崛起的基石。2019年,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震动极大,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不被人“卡住脖子”,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不可回避。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2018年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

实际上,我国已经在多项重大科研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们也都出现在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在轨运行,“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中国超级计算机破世界纪录,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劳有所得:从“有保障”到“节节高”

我注意到,今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大批“00后”进入高校校园。1亿多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行动正在继续,1300万人在城镇找到了工作,解决棚户区问题的住房开工了580万套,新市民有了温暖的家。

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要真诚尊重各种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我也了解,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

就业既是经济的“晴雨表”,又是民生的“温度计”。

就业稳定,得益于我国经济基本面“大底盘”的托底效应。

在习近平主席的2020年新年贺词中,一系列数字令人印象深刻。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80万亿到近100万亿,仅仅用了两年时间。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活力,拥有巨大潜力,是我国解决就业的根本路径和信心底气所在。

就业稳定,离不开就业优先政策的全面发力。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就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一直想千方办好民生实事、设百计稳定就业形势。

2019年,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行税费减免等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

企业稳则就业稳。除了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力度、发放援企稳岗补贴,还有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增值税税率下调、社保费率降低……一系列“减负”措施纷纷落地,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全力闯关。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对百姓来说,“钱袋子”越鼓,生活越有保障。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了,老百姓常用的许多药品降价了,网络提速降费使刷屏更快了,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道出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体现。

老有所养:从“兜底线”到“更完善”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习近平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

对此,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千百年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关系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大事。让千千万万老年人生活安心、舒心、顺心,始终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出台一系列举措,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为老百姓织密民生福祉的幸福保障网。

“兜底线”——让百姓老有所养,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国,保障水平与时俱进。

在养老金保障方面,中国初步建立了以政府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为基础,企业年金(第二支柱)为补充,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为提升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更完善”——让百姓老有所养,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养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编制实施“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医养结合试点,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从“兜底线”到“更完善”,今天的中国,建立起了一张巨大的养老保障安全网,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养老服务得到更加切实保障,一幅幅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多彩画卷正在绘就。

病有所医: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了,老百姓常用的许多药品降价了,网络提速降费使刷屏更快了,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

——习近平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

17种抗癌药降价并纳入医保目录,因病致贫问题正在进一步得到解决。

——习近平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健康问题揣在心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改革直面“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不断推进各方面改革措施,保障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粗到精,药品价格从高到低,真正做到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一直是我国医改的顽疾之一。如何推动分级诊疗,实现“首诊在基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一。从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几年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已颇有成效。目前,我国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已经达到60%。

如何让百姓及时用上药、用好药、用得起药,一直都是习近平关心的问题。他强调:“要密切监测药品短缺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低价药、‘救命药’、‘孤儿药’以及儿童用药的供应问题。”

2020年1月1日起,最新医保目录开始执行,一批新药以更低的价格通过医保谈判来到了患者手中。

住有所居:新市民有了温暖的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多年来,让亿万老百姓特别是住房困难的居民有一个温暖的家,是习近平始终牵挂的大事,新年贺词中一句句暖心窝子的话,流淌进全国人民的心底。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10月29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就是要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

如此宏大的目标,放眼全球,是绝无仅有的历史大手笔。

住建部公布的数据称,2013年至2018年,全国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3271万套。2019年全国棚改计划新开工289万套,1—11月,已开工315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9%。

短短数年,亿万居民“出棚进楼”。

案例来源:根据《习近平新年贺词里的民生情怀》(《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2期)改编而成,有增删。标题为编者所加

课堂讨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案例点评: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新年贺词中处处都彰显着民生情怀。习近平主席始终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时时念民,事事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守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立场和情怀。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而言,就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