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近代伶人的分布

丑、近代伶人的分布

叙述到此,我们就进入本篇题目里所说的“近代”了。就年代论,大约不出120年。就内容论,以皮簧戏剧——即现在所称的京剧——的确立始。怎样才算确立,当然也不便武断的指定年份。今为便利起见,姑且把程长庚的生年做一块界石。近人周明泰编的《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说长庚是光绪六年(1880)死的,年69岁。从光绪六年倒算69年,便是嘉庆十七年(1812),从那时候到现在,是122年。日人波多野乾一所编的《支那剧及其名优》,即鹿原学人译的《京剧二百年史》以为长庚是光绪五年死的(1879),即使对的,那末所差亦不过一年,无关大体。

作者推求近代伶人的分布,大都是根据下列的几种作品所供给的资料:

(一)周明泰:《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

(二)鹿原学人译:《京剧二百年历史》

(三)徐慕云:《梨园影事》

《系年小录》一书最合我们的用途,一则因为它记载的人多,也比较最详细,再则它所包括的年代和我们恰相合。它以嘉庆十八年丑角黄三熊出世做起点,和我们所谓“近代”的起点只差两年,作者也曾经觉得奇怪,为什么周明泰先生不再追溯两年,索性拿程大老板的生年做一个开端。鹿原学人译的那本材料也很丰富,但断代的办法不免宽泛;说京剧200年,其实不到,说“皮簧纪元”166年(民国十五年时说)也与事实不合,即以高朗亭入京与三庆徽班的成立做“皮簧纪元”的起始,到民国十五年也只得136年,原著者日人波多野以乾隆二十五年做三庆入京的年份,根本上就有错误,已见上文所引的《梦华琐簿》上的话。《梨园影事》一书,注重在照相,于事迹很疏略,对我们的用处不大。

《系年小录》所载的人物,前后凡1027人,其中除掉非伶人的家族人员(24人)、偶尔演唱的票友(25人)以及专掌乐器的文武场面(20人)以外,实得男女优伶958人。这958人中间,有籍贯可稽的,却只有233人,约合1/4不足。这233人的省区分布如下(县份的分布,另见篇末《附录一》):

河北(北平)         118

江苏            59

安徽            26

湖北             7

山东            4

浙江             3

山西              2

贵州             1

满旗            9

汉军             3

蒙旗            1

共            233

《京剧二百年史》中所载的优伶共424人,其中有籍贯可查的,也只得162人。这162人的省区分布如下(参看篇末《附录二》):

河北(北平)        47

江苏            42

安徽            28

湖北             10

山东             9

浙江             5

山西              2

河南            2

湖南             1

福建            1

江西              1

陕西            1

贵州            1

满旗            11

汉军             1

共            162

《梨园影事》在篇首列有《生旦净丑各部人名表》一张,表中开列的男女伶人共453人。但检查下文《名伶小传》的时候,有籍贯的只有69人,他们的分布如下:

河北(北平)         31

江苏             12

安徽             9

湖北             5

山东            2

浙江             1

山西             1

河南            1

湖南            1

贵州             1

满旗            5

共            69

根据上列三张分布的表,又不妨绘成一张分布的图。图中的线所代表的并不是什么确实的数目,而是各省区之间相对的多寡,纵横斜贯的线越浓密,人数自然越多:

上面三种的分布表,详略很不一致。它们的资料所从出的三本书,在性质上与形式上也很不一样,第一本是一种编年史,第二本是一种脚色的分类的汇传,第三本是一种相片的集子。但三者之中,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就是,以省区出产伶人的数量而论,河北总是第一,江苏总是第二,安徽总是第三,湖北总是第四,山东总是第五,其余各省区便不足挂齿了。还有一点同的,就是旗人的贡献也不少,尤其有趣的是,他的地位总在安徽人与湖北人之间。兹另立一表,以见此三种分布表契合无间的情况:

img

伶人省区分布图

img
img

有了这样的一张比较表以后,我们不妨下两个结论。一、中国近代的伶人是集中在少数省区或属籍里的,这些是河北、江苏、安徽、满旗、湖北、山东。二、在这些区域或属籍里产生的伶人,最少要占到全数伶人90%以上。

这两个关于地理分布的结论似乎嫌笼统一些。但就目下可以收集到的材料而论,要找寻比这些更精密的结论,事实上恐怕也不可能。伶人出身寒微的居多,出身以后,他的业务又往往要求他时常向所谓“外江”走动,所以他的籍贯便没有多少人注意,就是有人注意,也不像别种人物的可以随在按图索骥。我们举几个例,就可以明白。张二奎,一说是北京人,一说是天津人,又一说是安徽人。余三胜,一说是湖北罗田人,一说也是安徽人。汪桂芬,一说是安徽人,一说是湖北人,一说“失其地”。梅兰芳,一说泰州人,一说吴人,一说“维扬人或传安徽籍,未知孰是”。这些还都是数一数二的名伶,要是名望差一点的,岂不更要来得模糊么?

我们在上文所说的伶人是指一般知名的伶人,并没有把特别有声望的提出来,一则因为这种伶人不多,再则就是这不多的几个也不容易确指。假定能够确指的话,我们对于上文所提出的两个结论又似乎可以多得一些佐证。《梨园影事》里的那张《生旦净丑各部人名表》中间,有31人是用红格特别标出的,作表的人说,须得“能自成一派”的伶人,才有这种资格。这31人的籍贯脚色如下:

img
img

这31个人的籍贯,有6个是斟酌事实以后暂为确定或推定的。暂为确定的是张二奎、梅兰芳、汪桂芬、余三胜。推定的是王鸿寿、何桂山。王鸿寿即三麻子,系“徽班出身”,姑推定为安徽;何桂山即何九,“生长于鲁”,一说河北大兴,今姑推定为山东人。无论此种确定或推定的可靠与否,要与一般的形势没有多大的影响。一般的形势是产生伶人最多的省区或属籍,也就是产生名角或自成派别的伶人最多的省区或属籍。如其包括暂为确定与推定的在内,则分布的局面是:河北八、江苏七、安徽六、湖北五、满旗四、山东一。如其不包括,则为河北七、江苏六、安徽四、湖北四、满旗四。和上文所列的分布的表格等于没有分别。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31个自成派别的名角,竟完全被产生伶人最多的五六个省区或属籍包办而去,没有半个例外。还有一点,就是净角几乎全是旗人,丑角几乎全是苏人,萧长华的上代原是扬州人,咸、同年间,才移居北平,要是梅兰芳可以算江苏人,萧长华就未尝不可以算。但这也许不过是一点偶合而已,若说脚色的分配与地域的分布也有相当的联带关系,则尚有待于更多的事实的证明。

上文所说的分布形势,是观察120年来全般的光景的结果。假定就洪杨乱后以至于最近三四十年的情况而论,则北平几乎成为皮簧戏剧人才所由出生的唯一大渊薮。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的唐伯弢编的《富连成三十年史》,载有富连成科班已毕业或未毕业、现存或已故的学生523人,其中有小传的138人,他们籍贯的分布如下:

北平            113

河北(北平以外)       12

江苏            6

安徽            2

陕西            2

山西             1

河南            1

广东            1

共             138

成立了不过四年的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所收取的学生,在这一层上也有同样的情形。据两年前的报告(《剧学月刊》第一卷第十期),全校98个学生的地理分布如下:

北平            55

河北(北平以外)       32

江苏            6

浙江            1

湖南            1

广东            1

广西            1

不详            1

共             98

北平以前因为首都的关系,本来是一个人才的中心点。此种中心点的形成,大约土著的贡献居少,而各省移民的贡献居多;但移民传两三世以后,也就成为土著。这在别种人才如此,在伶人方面也未尝不如此。但伶界上北平人的所以成为绝大多数,渐成一种专利或包办的形象,有如上面两个分布表所示,则洪杨之乱实在是一大关键。这关键有两个好像是彼此抵销的方面。一是大乱期间,南方优伶的人才或此种人才的原料不能到北方去,而大乱过后,因为时异势迁,以前征集童伶到北方去训练的习惯,也就从此打断;结果,伶才的产出就不能不仰仗土著的子弟了。王梦生在《梨园佳话》里说:“道光之季,洪杨事起,苏、昆沦陷,苏人至京者无多。京师最重苏班,一时技师名伶,以南人占大多数。自南北隔绝,旧者老死,后至无人。”咸、同年间出版的一种《怀芳记》(鹿原学人在《变迁史》中引)也说,“自江南用兵,苏、扬稚幼,不复贩鬻都中,故鞠部率以北人为徒,虽亦有聪俊狡狯可喜者,而体态视南人终逊。”[1]这一段引文,末后的那种玩弄的口吻固然不合,但很足以证明洪杨之乱对于优伶界人才的播迁的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大乱开始蔓延的时候却把许多优伶家族或有所谓“走江湖”倾向的人逼着向北方移徙,此种移徙的最后目的地往往是北平。这一层留待下文讨论。无论洪杨乱的影响最初是催逼着南人北行,后来是隔绝了南人北行的去路,结果,就北方而论,是一样的,就是增加了产生优伶人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