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先生学术年表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8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父亲潘鸿鼎于前一年中进士,为二甲十三名。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在宝山县罗店镇私塾读书。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在上海大东门内火神庙某小学读书。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在宝山县罗店镇罗阳初等学堂读书,至1912年冬毕业。
1913年
遵父亲遗命入清华学校学习,至1922年毕业。
1916年
1月1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锯掉因运动受伤的一条腿。经短期消沉之后,意志变得越发坚强。
1920年
与闻一多、刘聪强、孔繁祁、闻一传、吴泽霖等同学组织⊥社,读书讨论文史哲以及社会问题,研究校内放映不良电影问题,并积极参与救灾等社会服务活动。
1922年
7月,作《冯小青考》,作为“中国历史研究法”课程作业上交,受到梁启超的鼓励。
9月,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默思学院插班学习生物学。
1924年
7月,从达特默思学院毕业。夏,进入纽约州长岛冷泉港优生学纪录馆研究人类学与优生学一年。
9月,参加清华留美同学组织的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为《大江季刊》撰稿。
1925年
9月,入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生物学。
1926年
夏,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8月回国,到国立政治大学教课并任教务长一年。
1927年
5月1日起,担任《时事新报·学灯》编辑,至1928年3月31日。
9月,在旧作《冯小青考》基础上加以扩充写成的《小青的分析》一书由新月书店出版,1929年订正再版时改题《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
1928年
3月,在新月书店出版《中国之家庭问题》。
5月,发起并参与编辑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
8月,受聘到暨南大学教课一年,同时任东吴大学法科预科主任并教课至1930年。
10月,由新月书店出版论文集《人文生物学论丛》[再版改名《优生概论》(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一辑)]。
1929年
4月,开始参与《新月》月刊的编辑工作。
从春季起,在复旦大学任教一年。8月受聘到大夏大学教课一年。
10月,与孙本文在《社会学刊》上就“文化与优生学”展开讨论。
12月,在新月书店出版译著,亨丁顿(Ellsworth Huntington)著作《种族的品性》四章关于中国民族性来源的内容,改题为《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
1930年
4月,在新月书店出版《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
9月,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并教课至1931年。
12月,参加中国社会学社第一次年会,宣读论文《家谱与宗法》。
1931年
5月,开始主编《优生》月刊。
1932年
4月,开始主编《华年》周刊。与太平洋国际学会正式订约研究“中国的人文思想”。
1934年
2月,发表论文《中国人文思想的骨干》(《人文》第5卷第1期)。
4月,参加中国社会学社第四届年会,宣读论文《民族病象的一种看法》。
8—9月在青年协会书局出版译著两种:霭理士(Havelock Ellis)著《性的教育》、《性的道德》(原为《性心理学研究录》第六辑的两个分题)。
9月起,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至1952年10月。
1935年
10月,发表论文《近代苏州的人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1卷第1期)。
1936年
2月起,兼任清华大学教务长,至1946年7月。
1937年
5月、7月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论文集《人文史观》(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二辑)、《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三辑)。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进行学校守护工作。9月14日离开北平南下,9月28日至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4月起,任西南联大教授至1946年7月,并于1938年、1945—1946年两度兼任教务长。4月起,兼清华大学图书部主任,至1946年。
1939年
8月起,兼任清华大学秘书长,至1941年7月。11月,开始译注霭理士著《性心理学》,至1941年11月完成,其中译注和附录的论文共约10万字,1944年由云南经济委员会印刷厂出版,194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再版后,一纸风行,“满城争说霭理士”。1997年收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1941年
4月,代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作《大学一解》(《清华学报》第13卷第1期)。
夏,开始编译《优生原理》,至1942年5月底完成,1949年观察社出版。
1934年完成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于9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秋,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任第一届至第三届中央委员,第一届至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
1942年
1—2月,应邀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教授多人至大理讲学,讲完后游滇西佛教名山鸡足山。
1943年
2月,参加中国社会学社第七次年会昆明分会,宣读论文《工与中国文化》。
1944年
3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论文集《优生与抗战》(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七辑)。
1946年
3月、9月在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译著《赫胥黎自由教育论》(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著《目的与手段》一书第12章,改为现书名)和文集《自由之路》。
7月,“李闻事件”后与费孝通等至昆明美国领事馆避难。7月底,从昆明至重庆、南京,回到苏州浒墅关,为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一书写作代序《派与汇》,形成“新人文思想”的基本雏形。
10月,回到清华大学,兼任图书馆馆长。
1947年
8月,被推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出席该会成立大会。
10月,与费孝通合著的论文《科举与社会流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发表。
12月,1937年完成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8年
4月,在上海观察社出版文集《政学罪言》。
7月,发表《论教育的更张》一文(《新路》第1卷第10期)。
10月,作于1938年9月的论文《说家谱作法》发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5卷第1期)。
1949年
4月,发表论文《〈周官〉中的人口查计制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5卷第2期)。
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至1954年。
12月,着手译恩格斯《家族、私产与国家的起源》,至1951年7月完成,其中译注15万字。
1950年
10月,发表论文《复仇与中国的父系氏族社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第6卷第2期)。
1951年
2月,发表论文《论中国父权社会对舅权的抑制》(《新建设》第3卷第5期)。
2—4月,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员全慰天一起考察苏南土改,写成《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1952年8月由三联书店出版。
1952年
2月,发表《为什么仇美仇不起来——一个自我检讨》。
在清华大学的“三反运动”中受到批判。6月清华大学印行专辑《批判潘光旦先生的错误思想》,11月印行专辑《欢迎潘光旦先生开始的进步》。
12月,发表恩格斯《玛尔克》译文(《新建设》1952年第12期至1953年第1期)。
11月起,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至逝世。
1953年
6月,《开封的中国犹太人》油印本由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印出。1983年由后人整理成《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一书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54年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
11月,发表长篇论文《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
1957年
4月,参加《新建设》编辑部召开的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有关问题座谈会。
7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
3月,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至1959年3月。
1959年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起,参加《辞海》编纂工作,前后跨5年。参加中印、中巴边境工作,提供英文资料,并做翻译,至1962年。
开始从《二十五史》中圈点少数民族史料,至1962年完毕。2005年和2007年经后人整理为《中国民族史料汇编》两册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12月,右派摘帽。
1961年
完成《从徐戎到畲族》稿本,有打印本,已佚。
1962年
10月,发表回忆文章《回忆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从《资治通鉴》中圈点少数民族史料。
1964年
完成上级交办的翻译任务,译出《近代人报废了》、《和平:一个宗教的责任》、《此案基督徒不同意》等。
1965年
开始译达尔文的名著《人类的由来》,至“文革”开始前基本译成,约77万字。1983年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1966年
在“文革”中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迫害。
1967年
5月13日,病危住进积水潭医院。
6月1日回到家里,6月10日逝世,终年68岁。
[1]本年表由吕文浩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