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近代伶人的移殖

寅、近代伶人的移殖

叙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说一说当时移殖的形势了。关于分布的事实既不多,关于移殖的事实自然是更少。钩稽手头所有的参考资料,只得62个伶人的家系有过移殖的行为,他们的最后的目的地全都是北平。移殖所从出的省区与移出的家系数目如下(参看篇末《附录三》):

江苏            20

安徽            14

河北(北平以外)      10

山东             6

湖北            5

浙江             2

陕西             1

河南             1

山西             1

江西              1

辽宁            1

共             62

这分布的状况也可以绘成一张图,见下页。

从这张动的移殖图里,我们又可以看出从静的分布图里所看不出来或看不很清楚的一点事实。就是,近代伶人虽以苏、皖、楚三省为独多,而真正的渊薮则限于每一省区的一角。这一角,在江苏为苏州、扬州;在湖北为黄陂向南到武昌一路,谭鑫培一系的出生地,有的说黄陂,有的就说武昌。在安徽是长江以北的西南一隅;北至合肥,南及桐城、潜山、太湖、望江,都有过伶人向北移殖,而潜山和太湖两个近邻的县份所贡献的尤其是来得显著。曹春山一系的出生地,有的说是歙县,有的说是怀宁,倘若是怀宁,那也就隶属于这西南的一角了。看来怀宁的可能性较大;北平出名的“戏包袱”刘景然,各书都作大兴东坝人,其实是怀宁人,并且是怀宁石牌市人。在安庆的本地人,向有“无石不成班”的话,也可见石牌市所出伶人之多了。以地位而论,石牌市恰好在怀宁、潜山、太湖、望江四个县份的中间。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河北本省以内向北平移殖的分子,除了昌平的两个例外,原籍全都在北平以南,例如东光、衡水、霸县、冀县、饶阳、河间,并且都可以说是正在南北交通孔道之上,和南方移殖的大势完全相合。假若要找寻一些解释的话,我们不妨说,这些县份里的土著,恐怕有一部分原是南来的移民,不过中间略有耽搁,没有能一口气到北平罢了。

img

伶人向北移殖图

产生优伶特多的省区也就是优伶家系向北方移殖得特多的省区,是从上文的表上和图上可以一望而知的。这几个省区始终是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在这张表里,河北地位稍后,那是因为北平的土著已经被除外;没有“满旗”,因为旗人本来是北平人,无所用其移殖;山东与湖北地位互调,但不关紧要。

至于为什么移殖,移殖的因缘在那里,那材料就更像凤毛麟角一般的不可多得了。62个例子中间只有21个是有理由可以推寻的:

避洪杨之乱         11

学戏             3

先世经商           3

避荒年            2

先世作官           1

父避继母虐待         1

共              21

这张表里最值得注意的是避洪杨乱的例子之多,要占到全数之半。这11个例子究竟是谁或谁的家系,也不妨一提。时小福、俞菊笙、王长林(三人同属苏州)、王绚云(清江)、萧长华(扬州)是从江苏去的;曹春山(怀宁,一说歙县)、杨隆寿(桐城)、杨月楼(潜山)、余三胜是从安徽去的;姚四、谭鑫培(二人同属黄陂)是从湖北去的。杨隆寿是梅兰芳的外祖,他的北迁据说是避匪,所谓匪,以其时地考之,大约也是和洪杨之乱有关系的,所以在表中作一律看待。这些例子虽不多,但已经足以证明上文所提出的一种解释,就是,洪杨之乱是优伶人才播迁的一大因缘。即就这11个例子而论,除了姚四一例外,其余后来都成为优伶世家,详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