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个善解人意的儿童——引导儿童学会换位思考,儿童才更有同理心
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有一次,朋友给我的儿子买了一顶帽子。儿子一戴,抱怨帽子小,戴着还觉得头皮发痒,一脸的不高兴,更没有主动表示感谢之意,弄得我很生气,朋友也一脸尴尬。等朋友走后,我就问儿子:‘如果你买了一个礼物送给别人,结果人家看到你送的东西一脸的不高兴,你心里会怎样想?如果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并大大方方地谢谢你,你是不是会很愉快呀?’儿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了,当天就打电话给送礼物的阿姨表示感谢,并为自己的失礼道歉。后来,儿子渐渐学会换位思考,没有我们的指点,他也能独立地面对别人的好意而主动说出感谢、感激的话了。”
看完这个案例,不得不说,这位妈妈是教育的有心人,可能不少父母也都会感叹,如果我的孩子也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别人就好了。
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不少儿童与周围的一些人发生矛盾,都是因为不懂得换位思考。每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都在不断增强,我们若希望儿童成为一个贴心、善解人意的人,就要对他们进行引导。
现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长辈宠爱,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为人考虑。儿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与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为了让儿童健康地成长,每位家长都有责任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一颗爱的种子,只有当这粒种子在儿童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时,他的心中才能装得下别人。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是有一定的发展阶段的,这个阶段需要家长的及时引导,不然就会养育出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新生儿处于蒙昧未开的状态,没有客我之分,他们吮吸自己的手跟吮吸其他东西没什么两样。到了两三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把自己从他人和外界事物中区分开来。学着使用“我要”“我有”和“我的”等带有第一人称的代名词。此时,自我意识发展到自我中心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他们往往从自我角度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设计,而不考虑他人。
随着儿童交往活动的增加,儿童逐渐有了他人意识,进而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到了四五岁,儿童不仅能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还能够进一步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周围人带来什么好处。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愿意为了集体活动的成功而付出努力。
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自我中心倾向过于严重,甚至到了六七岁还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不充分的结果。这类儿童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他人意见。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因为他不懂得,除了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可以有别人的观点;在他看来,别人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是完全一样的。
由于儿童年龄小,具有可塑性,才容易把感恩的种子埋在心田,并不断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少不了父母的引导、指点。那么,父母该怎样引导年幼的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心理呢?这就需要教导儿童学会换位思考。
1.让儿童清楚自己的份额
从孩子三四岁起,就要让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比如,有了好吃的,不要只留给他一个人吃,可以根据家里的人数分成几份,让他知道自己的食物只是其中的一份,而不是全部,懂得与人分享的概念。如果爸爸妈妈舍不得吃,可以留给孩子,但是要让孩子知道这种“优待”之中有父母的自我克制和爱,并不是理所当然。
2.不要溺爱儿童
儿童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同父母分享,父母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以往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
3.让儿童多替别人想想
儿童之所以会自我中心,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可以引导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
4.让儿童学会分享
在许多人眼里,帮助他人,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对自我的克制,其实更多的人还在助人的过程中发现了快乐,帮儿童体会与人分享带来的快乐,他会更愿意与人分享并帮助他人。应尽量避免给儿童树立负面的榜样。
5.换位思考也需要妈妈转变观念,多从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
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儿童的尊严。这对父母有一定的启示:教育儿童要学会理解,重在引导,体验他们的感受,才能对症下药。
古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希望,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有一个比喻说得好:孩子就像风筝,父母就是放风筝的人,孩子飞多高多远,就看怎么放手中的线。如果每个儿童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将心比心,那么生活中一定会多份理解、和谐、幸福!他们也会因此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将来在工作中也一定能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从而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一定会更融洽,工作氛围也会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