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又打我了——儿童喜欢告状惹人厌怎么办
在家庭教育中,相信不少父母发现孩子喜欢说这样一些话,比如:
妈妈,××今天上课偷我的笔了!
老师,××在后面扯我头发!
妈妈,爸爸又在玩游戏了。
……
有时候,甚至还伴随着谎言:
妈妈,今天老师把我的头打肿了!(其实只是被蚊子叮的包还没有消下去)
妈妈,今天我被××小朋友踢了一脚!(其实只是做游戏时不小心绊倒了。)
……
有的家长对此表示担忧:孩子这么小就喜欢告状,长大以后是个“是非精”怎么办,这样的孩子谁喜欢?
其实,“告状”频发的年龄多为4~7岁,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会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开始明白“你的”“我的”这些改变,然后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一些是非观,为此,在发现他人犯了任何错误后,都会寻求一个信任和崇拜的人来告状,而且,指出他人的错误,也能让他们有成就感。
所以在这些孩子看来,“告状”是快乐的,只是孩子们自己的心智都不够成熟,又怎么能够体会到别的孩子的心情呢,自然不会明白为什么“告状”是错误的行为了。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懂礼貌,讲道理,不爱说三道四的好孩子。虽然“爱告状”这件事是很多小孩子的共性,但如果应对不当,对孩子们以后的身心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改掉“告状”的毛病呢?
以下是一些建议:
1.告诉儿童什么是“告状”,以及“告状”是遭人厌恶的
正所谓“不知者不怪”,我们的孩子虽然喜欢告状,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并不知道告状这种行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被人们厌恶的,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单纯地认为孩子错了,严肃要求孩子不要再进行这样的行为,而孩子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对待,就会觉得委屈。
同时,孩子向你告状,这是因为你在孩子眼里是值得他信任和崇拜的人,能帮他解决一些问题,你是非常可靠、值得信赖的,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禁止孩子的“告状”却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解释,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受伤的,他们会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家长嫌弃了,会很悲伤。
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明确告诉孩子,“告状”的行为是不好的,不要去针对别人做错事的行为做出反应,因为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而觉得害羞、惭愧,当你直接将别人做错事的行为告诉给老师或者家长时,别的孩子的感情就会受到伤害,会觉得你不喜欢他们,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做对了事情的成就感和快乐建立在别人做错事的惭愧之上。
让孩子懂得“告状”的概念,告诉孩子别人为什么会讨厌“告状”’的人,以及如果别人告自家孩子的状,“你也会一样很难过”,用感同身受影响孩子的感情。
另一方面,儿童在年幼的时候都是有向大人求助的习惯的,在孩子遇到凭自己的能力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时,孩子就会寻求大人的帮助,而孩子往往不会明白为何在人际关系中,向大人求助解决“对错纠纷”为何就成了“告状精”。
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消除“告状”的错误行为时,也要注意给孩子区分“求助”与“告状”的区别,向孩子说明“求助”并不适合用于人际交往之中。
2.以身作则告诉儿童“对错”而不是“是非”
其实,和儿童“告状”的行为类似,我们成人经常也会八卦别人的是非,并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因此,我们若想改正孩子的“告状”行为,首先也要做到以身作则,不谈论他人是非、不八卦,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3.鼓励儿童自己寻求解决办法
孩子之间的感情是比较单纯的,出现问题也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当我们告知了孩子“告状”行为的不妥后,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不过,我们最好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比如,当孩子决定将自己的零食、玩具分享给小伙伴,来借此解决矛盾时,我们家长不要过分干涉和斤斤计较,尊重孩子的决定,在平时注意保管贵重物品,给孩子建立合理的价值观,孩子也就不会做出一些太过违反常理的事情。
其实,即使偶尔出现一次“告状”的行为,也不会造成长时间的“孤立”现象,往往过几天矛盾就会消除,小孩子们就又会玩到一起去。
但是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告状”的行为及早进行引导,让孩子从事件的根源上理解“告状”的不好之处,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毕竟大家都讨厌打小报告的人,不分年龄和阶层,一次两次没什么,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会再原谅“告状精”了。
总的来说,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儿童有了“告状”行为时,不必看得太过严重,其实在儿童的意识里这种行为是向大人求助的一种方式,只是“告状”的特殊表达方式在人类的交流方式中,并不受欢迎、很容易被其他人讨厌罢了,是一种没有情商的行为,我们只需要正面向儿童解释,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让儿童改掉这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