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我——理解和认同儿童的负面情绪

妈妈总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我——理解和认同儿童的负面情绪

生活中,相信不少家长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他们会赶紧这样叮嘱儿童:你叫一声阿姨(叔叔)好。有些孩子不肯叫,有些孩子声音低得只有自己听得见。这时总会听到家长轻声责怪孩子:“你这孩子,跟你叮嘱多少次了,叫你看见长辈要礼貌,怎么还不叫,真是不懂事。”家长一边责怪孩子,一边跟熟人解释:孩子还胆小,别见怪。

那么,家长这样做,对不对?

我们先将这一问题搁置,再来看下面的场景:

电梯内,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还有另外一位女士,女士看到小女孩很可爱的样子,就问:“小姑娘,你好啊,你几岁了?”

看到是陌生人在问自己的问题,小女孩赶紧紧张起来,然后将小脸紧紧地贴在妈妈的腿上,一声不吭。妈妈则低下头告诉女儿:“别不好意思,告诉阿姨你几岁了。”

这下,女儿躲藏得更深了。妈妈有点歉意地对说:“她就是这么胆小,没办法。”

这位女士笑了笑,直到这三个人都离开电梯,小女孩也没有开口。

相反的情况,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

在某心理医生的诊所里,有位妈妈前来求助,她告诉医生,她女儿今年七岁,什么都好,就是胆小怕黑,不敢自己待在房间里,这让她感到很焦虑。

在这位妈妈陈述完自己的苦恼后,他们完全没想到医生会这样:“你的女儿很敏感,她很懂得保护自己。”

然后,医生对小女孩竖起大拇指,对女孩说:“你很棒!”本来缩在沙发上、紧张不安的小女孩,脸色立即明朗起来,治疗结束时,居然兴高采烈的。

这里,儿童的进步是因为大概是终于有人帮助她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她了。

这里,教授所演示的,正是“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而电梯中的父母,以及我们通常所做的,则完全相反。我们常常批评、压制、否定、责备甚至呵斥那些表现出负性情绪的儿童。

其实,母亲在儿童刚刚降生的最初一年里,都做得非常好。当儿童哭闹时,母亲不是制止儿童哭,而是检查儿童是否饿了、冷了、尿了、受伤了。所有疑点都排除后,如果儿童还是不停地哭,母亲就会送儿童上医院——负性情绪提示我们,人正处在不良状态中,或者很不适应当时的环境。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克制情绪或者压制情绪,而是去掉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或者积极主动地调整我们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遗憾的是,当儿童长大后,我们却常常简单、粗暴地遏制这些具有保护意义的负性情绪。

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它会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远离危险。电梯中的母亲,发现儿童的躲避行为后,可以立即把儿童抱起来,给她直接的安全感,告诉儿童:“我知道,你不认识这个阿姨,所以有些害怕。”然后,把儿童的情况和对方交流。当儿童观察到母亲可以轻松愉快地和这个“陌生人”交流时,她就会慢慢放松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情境安全感评估”后,儿童也许就敢尝试接近陌生人了。

那么,估计不少家长会问,我们如何保护儿童的负性情绪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帮助儿童学会理解儿童,表达认同,并让他们学会表达和宣泄自己的坏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

所以,家长不妨引导儿童采取以下方法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儿童盛怒时,让他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干脆让他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同时,如果儿童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例如,当儿童在厨房里吵闹着要玩小刀时,妈妈会把他带到一水池的肥皂泡面前分散她的注意,他很快会安静下来。另外,场景的迅速改变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安静地把儿童从厨房带到房间里去,那里有许多吸引他注意的东西,玩具恐龙、图书都可以让他忘记刚才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