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引导儿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引导儿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教育中,忍耐和礼貌、尊老爱幼等内容一起,都作为一种美德教育传授给儿童。其实,即使在现今强调竞争的社会中,学会忍让仍然还是一种美德,仍然是一个优秀孩子的必备品质,重要的是,父母应如何智慧地教育和引导儿童,在谦逊知礼的同时,还应有自信心和竞争力,还要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以适应今后的社会生存。

当然,让儿童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护自己,需要我们父母从小教育,要让他们懂得忍耐不是懦弱,告诉他们当自己的权益被人侵犯时,绝不能坐视不理,要有着强烈的“维权意识”。那么,父母到底怎样来让孩子明白懦弱和忍耐的区别,让孩子既能自信,又不飞扬跋扈呢?家长不妨做到:

1.避免教育的两极分化

我们都希望儿童能自信、有勇气,能学会保护自己,然而,不少父母陷入了教育的两极分化中,要么是过度保护,要么是吓唬儿童,一个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拳打脚踢中的孩子总是心怀恐惧,比如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的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他的懦弱心理。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无法让儿童真正获得勇气,也无法在人际交往中保护自己。

其实,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当儿童感到害怕、凡事退缩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儿童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家长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儿童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儿童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

比如,孩子不敢一个人去厨房或者厕所,家长就可以训练他单独去干点什么,“去帮妈妈把厨房里的杯子拿来,我急等用。”一般懦弱的孩子在晚上天黑之后,听到让他去厨房,就会有些犹豫,如果家长说些“别怕,那儿什么都没有”之类的话,或者见孩子有些犹豫就干脆大声斥责“胆小鬼”,只能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让他觉得干这件事很发怵,儿童需要用温柔的方式去呵护,而不是“摧残”,家长需要换一种说法,用很平淡的语气对孩子说:“我要蓝色的那个杯子”或者“请你帮我把两个杯子全拿来,我等着倒水呢。”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你让他干的事情上,“拿几个,什么颜色的”而不会在意去哪儿,那个地方怎么样。当孩子回来后,家长应给予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增加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当孩子主动表现出勇敢和其他正常的、胆大的行为时,家长更该及时鼓励,这样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孩子的胆小懦弱就会逐渐纠正过来。

2.当儿童的“权益”被“侵犯”时,家长要正确引导

比如,当他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要让他学会和别人理论,理论无效时,你不妨放手,让他用孩子之间的方式解决问题,要有意识地忽视他这种不满的情绪。

3.放手让儿童成长

很多懦弱的儿童都属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型,这可能和儿童的性格有关,这些孩子大多性情沉静、沉默寡言,虽然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等优点,但也可能发展成消极、懦弱等倾向。这些在长辈的过分疼惜下,穿衣洗脸、剥鸡蛋等小事都被家长包揽,这剥夺了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机会,这是造成儿童性格懦弱的主要原因。放手让儿童成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4.营造宽松环境,让孩子更自信

在强化孩子的自信、克服他的胆小懦弱时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采取压制的手段。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儿童,“你怎么这么废物”“胆小鬼”,结果儿童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越发变小。

家长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使儿童的潜意识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儿童易于接受、且效果比较好。

克服儿童的懦弱心理,是让儿童骄傲、自信的根本目的,但同时,也要让儿童学会忍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生本身就是大海,会忍耐的儿童才拥有大海般宽广的胸怀,这样的儿童才会在未来生活中用人格魅力征服别人,才不会为一件小事就发脾气、一言一语就起争执,这样的儿童才会成功、得到尊重,生活才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