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好辛苦——感恩之心,让儿童从小知道孝敬父母
某小学三年级的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们,给大家上了这样一堂课:
他从家中带一些鸡蛋,然后找来几个同学,让这些孩子不论用什么方法,要保证鸡蛋在一天之内不碎。一开始这些孩子不以为然,一下课就把鸡蛋放在课桌中,自顾自去玩了,谁料到课桌被好动的同学撞了一下,鸡蛋就碎了;还有的就一直把鸡蛋捧在手里,但用力过猛,把鸡蛋捏碎了。失败后,孩子们都学乖了,干脆用上了保护措施:把鸡蛋放在泡沫塑料里;有的把鸡蛋放在布袋里,挂在胸前。当学生把完整的鸡蛋交给老师时,都不由自主地长吁了一口气。老师趁此引导孩子:“你们保护一只鸡蛋才一天,就觉得累了,爸爸妈妈保护你们长大成人,所付出的精力和耐心,就可想而知了。”
的确,父母养育孩子直至长大成人,倾注了多少的心血。作为成长期的儿童,只有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苦,才能在未来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只有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才能同样养育出孝顺自己的孩子。而从儿童自身角度看,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情绪管理和性格养成的过程中,也只有让儿童认识到父母的辛苦,才会尊重和体谅父母,进而避免亲子之间的对抗。
而现代社会,为人父母的,有多少在爱的名义下,不停地摧残那颗脆弱的心灵,正如很多人说的“中国的父母是天下最爱孩子的父母,却是最不懂得怎样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爱只是父母对子女的单向倾斜,而不能实现爱的双向交流,那么这种爱就是畸形的爱。儿童只有把父母给他的爱转化为他对父母的爱,这颗爱的种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人间大爱正是这样得以传承的。
一个年仅5岁的小孩儿,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在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他把父母做好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
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母亲卧病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使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证明了家贫出孝子也是这个道理,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才能了解生活的艰辛,才能明白父母的含辛茹苦,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才知道如何爱别人。
那么,家长该怎样让儿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启发儿童的孝心呢?
1.在与亲子接触和相处中建立亲情,让儿童从细小的生活片段中感知父母的艰辛
在孩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要求孩子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亲情培养,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从这方面说,我不赞成孩子从上幼儿园或上小学起就到离家较远的外地去上寄宿制学校,因为这不利于亲情培养。亲情,就是在一天到晚的亲密相处中建立起来的。
2.给儿童机会,让儿童从行动上去感知
家长不妨把日常工作向孩子说一下,或带儿童去上一两次班,让他知道你上班走什么路线,每天都做些什么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难;你还可以告诉孩子下一个月、下一年家里都需要买什么东西,需要花多少钱。总之是让儿童感受到、体验到父母的难处,而不是只让他听父母说“我很辛苦”。
在一个双休日,李先生骑自行车带10岁的儿子嘟嘟去公园。看完各种动物表演,儿子十分兴奋。回家的路上行人稀少。他对爸爸说:“爸爸,让我带你一段怎么样?”李先生说:“你没有带过人,能行吗?”嘟嘟说:“让我试试吧。”
爸爸也就同意了。
于是,爸爸坐在车架上,嘟嘟双手紧握车把,用力蹬动脚踏,车轮滚滚向前。可嘟嘟毕竟还小,骑了七八百米之后,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额头上也渗出了汗珠。最后他喘着气停了下来,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你每天骑车带我上学也这么费力吗?”爸爸说:“我虽然力气大些,不过每送你一次,我也挺累的,尤其是前边那个上坡更费力气。”
到了星期一,李先生照常骑着自行车送儿子上学。骑到上坡时,坐在后边的嘟嘟忽然跳了下来,用手推着车。爸爸非常欣慰。
3.用亲情故事启发儿童意识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孝敬父母
家长一定要定期抽出点时间和儿童谈心聊天,要把自己的难处和家里的难处有选择地告诉孩子。通过谈话,可以让儿童体验亲情,启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
让孩子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故事和名人孝顺的事例中体会到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动物尚有此本能,何况我们人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切记不要溺爱孩子,溺爱是孩子成长的毒药。每个儿童就像一把谷种,放在温室中肯定不会长成大树,让儿童拥有孝心,才能让他明白,只有互相付出爱,一个家庭才能美满,在学校里、在社会里才能和谐相处,这样儿童才能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