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熟人要礼貌称呼和问好——让儿童学会恰当地称呼他人

见到熟人要礼貌称呼和问好——让儿童学会恰当地称呼他人

在中国的古老传统礼仪中,就有一点:熟人见面,一定要打招呼,否则则为无礼的表现。在交谈中,无论是新老朋友,一见面就得称呼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也要告诉他,遇见熟人打个招呼,这能透露出你自身的一种修养,也反映了你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恰当地称呼对方,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不恰当的称呼,不利于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同时不利于你与对方之间的交流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儿童,不谙世事,在生活中常常对父母长辈呼来喝去:“快把书包给我……”“我的外套呢?”对其他人也是缺乏礼貌,比如称呼他人为“老头”“喂”,或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无礼的表现,但儿童若使用恰到好处的尊称:“老师,您好,打扰您了……”“妈妈,麻烦您帮我找一下外套”对方就比较舒服。可见,称呼有道,才会让对方听着顺耳。

其实,家庭教育中,正确使用称呼是对每个儿童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一种表现。作为父母,我们在对儿童进行社交能力的培养中,也要告诉孩子懂得恰当地称呼他人。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赶路的青年行至某荒凉处,眼看马上就要天黑了,青年还没找到住宿的地方,很是着急。正好,有个老汉路过,青年人扬声喊道:“老头儿,这儿离客店还有多远啊?”老汉回答:“五里。”青年人跑了十几里路都没有见到客店的影子,他在暗暗骂着那老汉时,却突然省悟:哪是“五里”呀,分明是“无礼”!老汉在责怪他不讲礼貌!于是马上掉头往回赶,见着那老汉就翻身下马,叫了声“大爷”,没等他说完,老汉就说:“客店早已过了,你要不嫌弃的话,就到我家住一宿吧。”

青年人问路,直呼“老头儿”,开口不逊,老人很反感,让他白跑了十几里路;而当他省悟有“礼”时,老人不等他再说,就留他住宿,解他一时之困。由此可见交往中合乎礼仪的称呼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的风尚,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作为父母,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儿童掌握有关称呼的基本礼仪:

1.要合乎常规

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但合乎常规的称呼,也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比如,在中国,就不可直呼父母或者长辈的名字;而在国外孩子直呼其父母的名字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告诉孩子:要礼貌地称呼他人,对年长者要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对同龄人中的年长者要称呼哥哥、姐姐,相反则是弟弟、妹妹,如果称呼错了,应及时向对方表示歉意并改正。

2.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人们称呼上的习惯也不一样。要想让对方舒服,就要了解其个人习惯,用对方喜欢的方式与其交往。

3.要入乡随俗

我们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要考虑入乡随俗的问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倘若习俗不一样,称呼往往不大一样。

4.要区分具体场合

在称呼的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区分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比如,孩子的爸爸同时也是其老师那在家中,孩子可以称呼“爸爸”,在学校,就要称呼“老师”以示场合有别、身份有别。称呼,实际上是表示身份有别的一种常规做法。

5.不要给其他同学起绰号

朋友或同学之间可以称呼姓名或者称呼“名”,这样会显得有礼又亲切。“喂”“嘿”这样的称呼常常会让人反感,更不能用“绰号”和“外号”代替称呼,这样会影响朋友感情和同学关系。

6.告诉孩子称呼他人要态度亲切

我们要在生活中根据时间、节庆、场合等,引导孩子适当选用称呼加问候的形式向父母、长辈致意。比如早起时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新年遇到邻居时说“叔叔阿姨,新年好!”态度要亲切诚恳,称呼时声音不要太响、太生硬。

在称呼他人的时候,以上四条规则都很重要:遵守常规,区分场合,入乡随俗,尊重习惯。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于尊重被称呼者的基础上的。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父母要让儿童明白,在称呼他人时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大而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