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改正的——允许儿童犯错,让儿童在错误中成长
古人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也是会犯错误的,而对于成长期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允许儿童失败,儿童才有可能真正成长起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重,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心中充满了各种疑团,对周围的一切都想探明个“究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不管该做或不该做的事情,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他们都要去探究一下,去尝试一下,结果可能导致了犯错误。而捷尔任斯基说:“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的心灵和良知的好办法,因为它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暴力、严厉和拷打是很多父母解决儿童犯错误的重要手段,目的是让孩子记住错误,可实际上,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实,父母要明白的是,孩子犯错,重在帮助他改正错误,在错误中锻炼自己,惩罚并不是目的。对于犯错误的儿童,只要不是“罪不可赦”,挽救比“绳之以法”要重要得多。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对待犯错误的儿童的挽救方式方法有时过于简单,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有的儿童一念之差做错了事,马上就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甚至小题大做,使他在其他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匹狼,年纪渐长,厌倦了经常去山下打扰村民的生活。
于是,一天,他出发去村里找牧羊人和解,他向牧羊人说:“其实,我并非天生是坏胚子,只是肚子饿的时候才会猎杀你的羊群。只要我填饱了肚子,我就是一只最温顺友善的动物。”没想到,这个牧羊人根本不相信它的话,拿起棍子驱赶走了它。
狼来见第二个牧羊人,告诉牧羊人:“我可以咬死你很多羊。可是如果你一年提供我六头羊,我就不来打扰你的生活。”牧羊人根本不相信狼的话,也驱赶走了狼。
狼继续找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牧羊人,结果,大家的反应都一样,到了第六个牧羊人时,牧羊人直接抄起家伙,准备打死老狼。
此情此景下。老狼彻底被激怒,它受不了别人的冷嘲热讽,为了证明自己的厉害,冲进牧羊人的家宅,咬死他们的孩子和羊只,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
事后,后悔不已的牧羊人说:“老狼年岁已高,已经决定改邪归正,但是我们根本不给它机会,逼得它走投无路,甚至不给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我们的不对。”
这一故事告诉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儿童犯错,父母应该创造条件让他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给他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假如和那位牧羊人一样,把孩子“一棍子打死”,儿童一旦辩解便是一顿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在儿童心理留下了“弱者只能屈服于强者”的印象。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长此下去,即使有理也不申辩了,即使有改过的想法也磨灭了,这对培养儿童独立的人格并没有好处,甚至会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逼上一个绝路。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儿童认识到错误,从错误中锻炼自己呢?
1.帮儿童找出犯错误的原因
儿童犯错是不可能避免的,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弄清楚儿童犯错误的原因。从年龄角度出发,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由于他们年龄小,经验很不足,辨别能力又很低,再另外,由于他们缺乏抵制能力和自制能力也是他们经常犯错误的原因。除此外,错误的模仿也是他们犯错误的一个原因。他们往往模仿成人的一些错误言行,从而使得自己犯了错误。应该指出,儿童犯错误除了有其年龄特点外,也还有教育上的不善。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们要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儿童才会以同样的情感回报父母。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这对于他们成长如雨露和阳光,一句简单的寒冷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种种爱的言行都会感化着儿童的心灵。
3.适当表扬,鼓励儿童的自信

美在纯真,美在坦诚,有些错误是无心之失,当儿童犯错误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怒视受批评者。不妨要大方一点,“恩赐”我们的表扬,让儿童去感受更多的温暖,去体会更多的快乐。
总之,儿童都还处在成长阶段,偶尔会犯下错误,父母应该允许他犯错误,重要的是儿童犯了错父母怎样帮他们认识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而自觉地改正错误。我们对儿童的教育需要注重技巧和方法,惩罚绝不是目的,给儿童几次悄悄改正错误的机会,使他们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才是父母教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