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真实的逃避

对真实的逃避

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人们一直在重复彼拉多[1]的话:“什么是真实?”[2]而且是在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情况下。这句话一再被当作烟幕,以掩护个人的或政治上的伎俩,并掩盖对问题的回避。在最深层的意义上,这也许是一个正当合理的问题。然而对时局的观察越久,我就越明白,我们有多少麻烦是来自于我们在方方面面都有的一种坏习惯,就是明明知道事情为真却偏要加以隐瞒或歪曲。这种歪曲和隐瞒的理由是效忠一种思想、一种雄心或者一种制度,而实际上,这种效忠是由我们自身利益所驱动的。

img

彼拉多与耶稣

明明知道事情为真却偏要加以隐瞒或歪曲,以掩护个人的或政治上的伎俩,并掩盖对问题的回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充满了此类例证,帕斯尚尔战役也许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英国陆军元帅黑格[3]在战前的话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动机和信念,即在1917年由英军从佛兰德发起进攻,要在美国人到来之前独立赢得战争。而当他准备发动攻势时,所有的情况都已发生改变,法军的主要将领也表达了深切的疑虑。由于他急于说服顾虑重重的英国内阁允许他实现其梦想,他隐瞒了所有他已然知晓的不利因素,并且极力夸大那些看起来有利的条件。当他在7月的最后一天发起进攻时,最关键的部分完全失败了。而他却向伦敦报告说,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就在那一天,天气变得糟糕,攻势也停滞不前。

img

道格拉斯·黑格

自欺欺人的道格拉斯·黑格,也鼓励部下对他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

因伤亡人数与日俱增而焦虑不安的英国首相亲自来到佛兰德视察时,黑格振振有词,说被俘虏的战俘身体状况不佳,正说明他的攻势已使德军疲于奔命。当首相要求到战俘收容所看一看时,黑格的幕僚就提前打电话过去,命令在首相抵达之前“将所有强壮的战俘都隐藏起来”。欺骗一直持续,直到牺牲了四十万人之后,这一攻势才得以消停。

在之后的几年里,黑格常常辩解说,是法国人的紧急要求以及“法军溃败的可能性迫使他发动攻势”。而第二年春天,当他的军队因精疲力竭而无法抵御德军的进攻时,他又开始指责英国政府。

黑格自认为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帕斯尚尔”之所以成为不祥之兆的代名词,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自欺欺人的倾向,他因此鼓励部下欺骗他的倾向,以及下属报喜不报忧的“耿耿忠心”。对于这种善意的(未必是无私的)虚伪,帕斯尚尔战役可以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教训。

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我曾经对上级指挥官怀有深深的敬意,但是当我从军事记者的角度更密切地观察他们之后,我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大失所望。那么多看起来光明正大的人为了升迁可以不择手段,这真是令人伤心的发现。

在那些对我曲意结交的指挥官中有一位蒙哥马利-马辛本特,就是陆军元帅阿奇博尔德[4](Field Marshal Sir Archibald),他邀请我与他合写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书。当我们一起前往战场考察时,我发现他回避了每一个令他感到尴尬的地点。我很快就明白了,他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证明,他时任参谋长的第四军的战绩是多么的辉煌无瑕。于是我婉言谢绝了参与这项宣传工作。我发现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对那些碰巧与他在仕途上发生竞争的其他将领,他总是要贬损讽刺一番。

img

陆军元帅阿奇博尔德

img

陆军元帅米尔恩

尽管没有我的协助,他最后还是升迁到了军队的最高层,而在他任职期间,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陆军发展停滞的最糟糕阶段。他出任陆军总参谋长之时,恰逢希特勒在德国上台[5],这就更加不幸了。艾恩赛德[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接任总参谋长一职,当他审核陆军装备缺口清单时不禁大吃一惊,以至于他指着办公室里蒙哥马利-马辛本特和他的前任米尔恩[7]的画像激动地大喊:“这两个应该负主要责任的人,应该拉出去枪毙!”(这一判决对米尔恩来说过于残酷了。)

img

陆军元帅艾恩赛德

还有一个习惯影响可能更坏,就是那些野心勃勃的军官在即将升任将官时,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守口如瓶,直到他们进入军队的顶层时再付诸实践。不幸的是,这种经过多年野心勃勃的自我压制的结果通常是,当瓶子最终被打开时,里面的东西早已蒸发一空。

我发现,和政客一样,在军队的高层当中道义之勇也是相当罕见的。我同样惊诧于,那些显示出最高强度血气之勇的人往往最缺乏道义的勇气。其主要原因似乎是,他们日益沉迷于个人的职业抱负——当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使得他们过分地在意职业前景时,尤其如此。不过,另外一个降低道义之勇的主要原因是非工资性收入的缺乏,这使得各级指挥官为了保障子女的教育而不敢得罪上级。从德军将领对希特勒的顺从当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因素。我更能理解这一点,因为我曾见过它在英国是如何起作用的,尽管英国的环境远没有德国那么艰难。

正如我在我的回忆录序言当中所说,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是十分幸运的——虽然经常为官方提供咨询,但我从来没有接受官方的雇用或资助,因此在寻求真相和客观表达我的观点时也没有任何“利益追求”或“个人诉求”。根据我的经验,这世界上大部分的问题都来自于对其他利害关系的过度关切。

[1]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36),古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第五任总督。根据《圣经新约》,他本不认为耶稣有罪,但在犹太人的压力下判处了耶稣死刑。

[2]原文为“What is truth?”现通行《圣经》中译为“什么是真理?”

[3]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1861~1928),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指挥了索姆河战役和帕斯尚尔等战役,有“屠夫”之称。

[4]阿奇博尔德·阿玛尔·蒙哥马利·马辛本特(Sir Archibald Armar Montgomery-Massingberd,1871~1947),英国陆军元帅。

[5]1933年。

[6]威廉·埃德蒙·艾恩赛德(William Edmund Ironside,1880~1959),大英帝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总参谋长。

[7]乔治·弗朗西斯·米尔恩(George Francis Milne,1866~1948),英国陆军元帅,1926年至1933年间任陆军参谋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