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的错觉
历史教给我们的一个明确教训是,如果各国政府认为继续遵守协议不再符合它们自身的利益,那么协议就将名存实亡。我无法想象,会有哪位严肃的历史学者对“条约的神圣性”这种空话念念不忘。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操纵国际关系的是利益,而不是道德原则。由此可见,条约的效力取决于共同的利益,这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保证。尽管在谈判中居于劣势是危险的,但当双方势均力敌时,谈判的前景就会比较乐观。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协议的达成都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单方获胜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两败俱伤,而且双方之后都很可能屈从于第三方的利益,后者要么在斗争中置身事外,要么仅做有限度的参与。
罗马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要和平,就要做好战争的准备。”但是他们打过的多场战争,以及自他们那个时代以来无休止的系列征战表明,这话有误,或者过于简单了,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卡尔文·柯立芝[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讽刺地说:“没有任何国家拥有一支足以保证其在和平时期不受攻击或在战时稳操胜券的军队。”
通过研究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出一个更加接近事实的说法:“如果你想要和平,就要了解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结果证明了这一说法更有说服力。它指向了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这一道路比制定任何计划都更有希望。——事实证明,后者常常是空中楼阁。
任何的和平计划不仅是徒劳的,而且还很可能是危险的。和大多数计划一样——物质方面的除外——和平计划也都因为忽视了人性而归于失败。更糟糕的是,计划带来的期望越高,它们的崩溃就越容易引发战争。

兵圣孙武
欲求和平,必先备战?欲求和平,必先了解战争。
对于和平而言,不存在像医生开出的处方那样的万灵药。不过我们可以设定一系列可行的要点,即从人类自古以来的经验总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准则:
研究战争并从战争史中吸取教训;
如果可能的话,保有强大的实力;
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
要有无限的耐心;
绝不把对手逼入死角,并且常常要帮他保全颜面;
换位思考,以便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避免像恶魔一样自以为是,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盲目了;
摆脱两个常常是致命的错觉——胜利的观念以及战争无法限制的观念。
这些要点都或明示或隐含地出现在约公元前500年写成的《孙子兵法》一书中,该书是最早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著作。自那个时代以后,人类的大部分战争都是无效的,这说明各国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是如此之少,但教训已经被深深铭刻下了。现在,随着氢弹的发展,双方唯一的生存希望就在于小心地维持这八项政策原则了。
[1]卡尔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1872~1933),美国第30任总统(1923—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