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病菌如何起作用?
在那些主持国家事务的人身上,这些病菌最为致命。权力的魅力和追求权力的活动滋养了它们。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及经过,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虽然经济因素是一个诱因,但更深层和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性——占有欲、争强好斗和虚荣心,而故意制造误差的欺诈行为又助长了所有这些因素。
在战前的二十五年里,从德意志皇帝[1]的虚荣心,以及他对英国怪异的情感对他的虚荣心所产生的影响当中,可以发现一个最明显的征兆。了解他的性格使我们看到,爱德华七世对他外甥惯常的冷嘲热讽,是如何经常性地加重了后者性情当中最坏的那些倾向。

德皇威廉二世

英王爱德华七世
到了战争爆发前决定性的几周,人们可以看到在奥地利和俄罗斯两国政府中,对过去遭受屈辱的怨恨和对任何新的“丢面子”可能的恐惧,产生了多么大的作用。这两国政府——尤其是它们的外交部部长——都宁愿让数百万人遭受苦难,也不愿意委屈他们那受伤的自尊心。而在危机刚刚爆发的关键阶段,由于受到德皇的怂恿而采取激烈的行动,奥地利政府被驱使到一个没有台阶可下的境地。
没有比这一时刻更能明白地显示出历史的讽刺,以及决定历史的那些因素的荒谬了。这场危机的起因是奥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的遇刺,凶手是几名斯拉夫青年,他们寻求并得到了塞尔维亚秘密团体“黑手党”[2]的协助。他们杀死的是一名在奥地利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个人是他们的潜在盟友,本可以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

刺杀发生之后的萨拉热窝
塞尔维亚的几名青年“爱国者”杀死的是一名在奥地利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个人是他们的潜在盟友,本可以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
奥地利政府尽管十分乐见斐迪南被刺,但却将其作为遏制塞尔维亚的借口。德皇威廉二世最初支持奥地利政府对塞尔维亚采取高压政策,似乎是对皇族血亲的牺牲感到愤慨,同时也担心如果他建议温和行事,会被责备为软弱可欺。后来当他看到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时想要打退堂鼓,但为时已晚。反过来奥地利政府也担心,如果稍显犹豫就会失去德国的支持,于是迅速对塞尔维亚宣战,而完全不顾此举会引发全面战争的风险。
而威胁塞尔维亚就是对俄罗斯的冒犯,后者将斯拉夫国家视为它的被保护国。在得到法国会给予支持的保证后,俄国政府决定在奥地利边境部署军队。但俄国军方随即介入,他们强调这样的局部动员在技术上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坚持要求全军总动员——也包括德国边境方向。
出于他们的“军事理由”,军方现在接管了一切。德军总参谋部曾经撺掇奥地利总参谋部利用这一局势,现在又以俄国总动员为由,压制了威廉二世姗姗来迟的谨慎态度。他们的兵贵神速论成功地说服了德皇对俄宣战。随后法国也卷了进来——不仅因为法国是俄罗斯的盟友,更因为德国的军事计划本来就是为与这两国同时开战而设计的。这一计划如此僵化,以至于无法进行调整,否则就会全面崩溃。于是,尽管德皇和首相表示了微弱的反对意见,但德国还是对法国和俄国宣战了。
由于德国一直以来的军事计划就是借道比利时从而绕开法国的前线要塞,而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将会牵扯到英国,因为英国是比利时中立的担保国之一。我们(英国)之前已经以一种与法国的半独立式约定取代了传统的孤立政策,从而在三国之间形成了一个“戈尔迪之结”[3],之后英军总参谋部背着内阁与法军总参谋部达成的运输协议又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德国对比利时中立的破坏为英国解开了这个难题。
就我们这一方面来说,我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这场战争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例证,它表明了做出模棱两可的承诺而不考虑后果和军事问题的弊端。另一方面,它也证明了,允许纯粹的军事理念基于技术理由制定硬性的计划,而不考虑政治、经济和道德等方面更为明智的意见,是一件愚蠢的事情。结果,当原定的军事计划行不通时,德国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陷阱。
[1]指威廉二世,英王爱德华七世是他的舅舅。
[2]塞尔维亚黑手党(Black Hand),1911年,分裂后的塞尔维亚激进党的政治领袖建立了一个新的秘密团体,口号是“不统一毋宁死”。其正式名称是统一党,黑手党是其俗称。该党的宗旨是统一所有的塞尔维亚民族,并主张采取恐怖行动来实现这一理想。
[3]戈尔迪之结(Gordian knot),弗里吉亚(Phrygia)的国王戈尔迪(Gordius)制作的一个绳结,无头无尾,无人能解。亚历山大大帝来到这里后一剑劈开了此结,喻指用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