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资金”的设立
1939年12月,日本政府推行华中军票“一元化”政策,使军票的功能已不局限于现地日军军费征发,而逐渐成为在华日人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基本货币。(46) 至1940年2月,“沪上军票每日的成交数额自一百数十万元至二百万元左右。四川路一带之钱庄,大都兼营军票买卖,其进出数量最巨者,每日均在一二十万元以上。至用军用票买进之货物,则为糖、海味、棉布、棉纱,以及运输公司及报关行业者亦流通使用,以为解交日商货款,至水路运费暨火车轮船客票,均需军用票购买”。(47) 显然,军票在一定区域内已具备商业货币功能。
随着功能的增强,军票逐步融入日商纱厂产品交易之中。在华中军票“一元化”政策实施前夕,日本军政当局即要求纱厂“对于流向汉口等内地的棉产品以军票结算,且在其他产品及棉花的货款中使用二成的军票”。(48) 由于军票自身购买力提高,正如财务官相马敏夫所指出的,即使日商纱厂反对将产品全部以军票交易,但“如今也需出于成本考虑,渐至实现以军票交易的层面,若这一层面达到相当程度,以军票进行产品交易当然无任何异议”;(49) 同时纱厂也不得不逐步增加产品的军票交易数额以满足日军的要求。(50) 以1940年为例,可以分析上海日商纱厂产品军票销售额的变动情况。见表5-1。
表5-1 1940年上海日商纱厂集团棉产品军票销售数额情况(单位:军票千圆)
资料来源:清水善俊:《支那事变军票史》,第184頁。
从表5-1可知,1940年1月日商纱厂产品的军票销售收入仅为178.6万元,至12月已达1659.2万元,增长近9倍。在1939年1月至1940年7月期间,据同业会估算,上海日商纱厂累计消费了上海进口外棉总量的80%,达544万担(平均200元/担),支出法币超过10.8亿元。同业会自称:“如以支付给中国人工资1820余万为‘罪’,而视协助打倒蒋介石政权,消耗其在外法币10亿余元为‘功’的话,其‘功’当然具有重要意义。”(51) 可以看到,日商纱厂对于外棉采购,并非仅仅视之为经济活动,而是一种政治表态。令纱厂担忧的是,随着产品军票交易量急剧增加,流入纱厂的法币相应减少,势必对其外棉采购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政治层面的连锁反应。
1940年9月,军票在汇市确立对法币的优势地位后,若军票继续与法币挂钩,日本军政当局势必面临一新问题:即军票升值过于剧烈导致法币过度贬值。一方面,军票价值高涨导致从日本进口的各种产品价格飙升,制约了日本产品销路的扩张,引起日商的不满;(52) 另一方面,法币价值过于低落引起沦陷区内物价腾贵,不仅对日军套购租界内的各种物资造成不便,也会波及维持低物价政策的日本国内经济体系。(53) 日本军政当局考虑利用日商纱厂内部的军票资源设立一新“资金”账户,它与“伊资金”的运作原理正好相反,即由该账户适度向市场抛出军票来抑制其过度升值,间接提升法币价值,以使法币不至过度跌落而成无甚价值的废纸。这一新设“资金”账户,即为“K资金”。
显然,“K资金”设立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平衡军票兑换法币的价值,并非对纱厂的特殊“照顾”。然而日本军政当局为避免“纱厂为筹集采购原棉的法币资金而利用市场渠道,从而对军票工作造成恶劣影响”而采取的这一措施,(54) 也使上海日商纱厂间接从中获得一笔法币“专项资金”。1940年8月,为控制原棉流入纱厂的数量,日本军方制定《棉花搬运出入许可处理要领》,规定上海日商纱厂“绝不可采购占领地外的棉花(海外进口者除外)”,且“每月必须汇报所有采购棉花的种类、数量、价格、来源、转卖对象及消费状况”。(55) “K资金”与《棉花搬运出入许可处理要领》的结合使日本军政当局通过信息与货币两种渠道掌握纱厂对原棉的采购数量,控制纱厂的生产命脉。
“K资金”流入纱厂的法币数量,主要来自军票与“丙资金”、“吕资金”、“乙资金”、“军票价值平衡资金”等其他秘密资金的互换。当军票行情不断高涨时,各“资金”均出现法币过剩而军票反渐不足的现象,“K资金”的运作恰为它们起到回拢军票的作用。1940年10月,上海日商纱厂首次存入“K资金”军票193万元(56) ,至1941年月春每月升至700万元,此后各月上缴数额在数百万元不等,完全视日本军政当局的时局需要而定。据日本学者大竹慎一推算,1940年9月至1941年3月期间,日本当局向市场放出约3000万军票(57) ,这些军票的来源极有可能即是“K资金”。
1941年后,上海日商纱厂流入华中沦陷区内的绝大部分产品均以军票结算,军票源源不断流入各纱厂内,“K资金”在运作过程中从未遇到军票短缺问题。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外棉进口渠道基本断绝,日商纱厂对法币的需求降至开战以来最低点。1942年3月,日本军政当局出台《华中通货暂定处理纲要》,将法币视为“敌性货币”,决定将之彻底打倒,华中沦陷区内实行“中储券”本位制。(58) 军票自身也渐为“中储券”取代,至6月“K资金”基本停止运作。
“K资金”自设立至停止,始终为军票工作中重要一环,它与“伊资金”相互配合,为军票在华中的流通提供极大便利。日本军政当局利用几种货币间的循环,稳定军票价值而不使之居于过高位,打击法币而不使之暴跌。据统计,“K资金”自设立以来,上海日商纱厂共投入约8200万元军票,就其“价值”而言,日本军政当局认为,该资金的设立“打消了纱厂对于采购原棉所需法币的不安,有利于其将产品以军票交易形式来援助军票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丙、吕等军票价值维持资金提供一强大军票来源,对于军票价值维持对策可谓毫无遗憾。(该资金)从两面给予了军票工作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