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 梁[56]
華橋[57],安利橋之次。俗謂“高橋”,高巷近之。
安利橋,坊橋之次。《祥符圖經》作“永興”,後改今名。自東而南,地名“鏁巷”。
坊橋,大市之南,都酒務在其下。
虹橋,新津門之東,市西廟在其側。舊《經》有鰣魚橋,在善政坊,而無虹橋,恐即此也。港亦名鰣,今多湮塞矣。
回唐[58]堰橋,在花橋之東,今堰基尚存。
聖母橋,按《寰宇記》載,劉之遴[59]《神録[60]》云:“廣陵縣女杜氏[61]有道,縣以爲妖,桎梏之。忽變形,莫之所知[62]。因[63]立廟,曰‘東陵聖母’。”古老相傳[64],梁普通中[65],有商人乘船,夜夢婦人,曰:“我是東陵聖母神也,隨形影逐流來此,今當君船底,若能將上岸立祠[66],當重相報。”其人覺寤[67],視之,果如所夢,因爲立祠在縣南。唐武德初[68]被爇,今以名橋見存。所謂聖母之名,此説爲近。舊《經》謂唐至德元年置,則可矣。若援《風土記》以爲姜子牙母所過之地,恐未必然。
新橋,望京門内,黄田港所入大河之第一橋也。以次至青暘橋,并跨河上。今改爲“嘉定橋”。
倉橋,軍治之西。下橋少北,都倉在焉。郡侯邢燾易名“潤豐橋”。
驛橋,以使星館在其側名之。
周橋,回唐堰[69]之南。嘉祐二年,里人任允恭與楊仁旺同修,始易柱以石,費四十萬[70],今復頽圮矣。
潤福橋,朝宗門南九里外。元名“後舍”,俗謂“新橋”。郡侯顔奏院耆仲以石重建,易今名。
擦柱橋,山之南。今廢,唯址尚存。
青暘橋,在市中。
章橋,堰橋之東,其下爲花家巷。郡侯顔耆仲重建。
蕭橋,章橋之東。舊係木橋,紹興[71]四年,里人孫琳募衆更造以石,改名“永安”。
魚躍橋,杜橋東南。舊《經》云:昔有雙巨魚,躍於水上,故名。俗號“雙魚橋”。
去思橋,村[72]市中,俗謂“耿莊桥”,危險不便往來。紹定初,欲易以石,格於浮議而中輟。
申港橋,寨之西北。
利城橋,鎮之西。
觀橋天慶觀東、四柱橋南[73]街之東,二橋舊通河之支流,今皆湮塞矣。
柴胡橋,天慶門外,西南通夏港。今廢,以舟渡焉。
太平橋,在後底涇東。
李港橋,在朝宗門外。
夏公橋,蔡涇閘之西。
松橋,雲亭坊之東。[74]
白沙橋,在承堰。凡爲橋三,而一名,分上、中、下,以皆通白沙港故也。坊之西者爲上橋,差勝云。
長壽橋,在市中。
八丈橋,長壽市之東。
令節橋,楊舍市之東。
萬歲橋,在盧墅。
薛山橋,名關[75],通石頭港,近易爲“石橋”。
夏港橋,望京門外。北臨大江,潮流湍急,柱難於砥,易致傾圮。紹定二年,知縣林庚移造於南五十步。未幾,爲木栰衝動,屢仆。或以舟渡,遇風濤則與病涉同。舊例,修治責都保正、副,後[76]巨費繁,率多破産。是役也,亦非正、副所能辦。知縣高不儔白之知軍史榷院寯之,去一切科率,議欲感民樂輸,以相是役。於是倡於令,任其責,父老亦合辭有請。每歲,鳩各保正、副,量備楮券一十千,椿留官庫,以供修繕。暨及建造,合人户所願輸者,亦僅以給。乃以紹定五年冬,仍就舊基重建。東西相距,延袤三十五丈,橋成而悉無所擾。景定壬戌,郡守孫監簿重修。[77]
河渡壹處,利港渡。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三《橋梁》徵引《江陰志》
【注释】
[1]《[弘治]江陰縣志》卷二《厢坊》有注:“宋《志》不列厢名,僅於諸坊下見之曰‘古隸北厢’‘古隸南厢’而已。”
[2]“經”,疑當作“涇”。
[3]“碓”,疑當作“確”。
[4]“勝”,《[弘治]江陰縣志》作“升”。
[5]“勝”,本書卷第十二所收《大觀新建江陰縣學記》作“升”。
[6]原“名”作小字,疑後補。
[7]“古”,原作“顧”,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8]“陽”,疑當作“暘”。
[9]“每歲”,《[嘉靖]江陰縣志》卷二《提封記第二上》作“歲嘗”。
[10]“陽”,疑當作“暘”。
[11]“鳥”,《永樂大典》卷七五一六《倉》作“烏”。
[12]“喙”,《永樂大典》作“啄”。
[13]“目”,《永樂大典》作“自”。
[14]“鳥”,《永樂大典》作“烏”。
[15]“僉”,《[弘治]江陰縣志》卷五《倉庫》作“簽”。
[16]“城”,原作“域”,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五《場務》改。
[17]此句爲注,疑當作小字。
[18]“僉”,《[弘治]江陰縣志》作“簽”。
[19]“頽”,《[弘治]江陰縣志》作“類”,疑當作“頗”。
[20]“郡侯顔奏院耆仲”,《[弘治]江陰縣志》作“知軍顔耆仲”。
[21]“砂”,《[弘治]江陰縣志》卷五《場務》、卷十四《雜辯·山川》均作“沙”。
[22]《[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四《雜辯·山川》“瞰”之前有“下”字。
[23]“余”,原作“金”,據《[弘治]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六《武備·場務》改。
[24]“記”,本書卷第五《坊市》、卷第六《山阜》均作“紀”。
[25]“院”,《[弘治]江陰縣志》卷五《兵衛》作“寺”。
[26]《[弘治]江陰縣志》“明教”之後有“院”字。
[27]“寨”,《[弘治]江陰縣志》作“棚”,《[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十六《武備·教場》作“栅”。
[28]“籍”,《[弘治]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均作“簿”。
[29]《[弘治]江陰縣志》“雄節”之前有“雄節營”三字。
[30]《[弘治]江陰縣志》“崇節”之前有“崇節營”三字。
[31]《[弘治]江陰縣志》“今”之前有“水軍營”三字。
[32]小字注,《[弘治]江陰縣志》作“語在《江防》下”。
[33]“内”,《[弘治]江陰縣志》作“外”。
[34]“縣西三十里”五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35]“二百一十八”,《[弘治]江陰縣志》作“二十一”。
[36]“兵”,《[弘治]江陰縣志》作“手”。
[37]“仲”,原作“中”,據《潔齋集》卷九《記·江陰尉司新建營記》改。
[38]“馬”,《[弘治]江陰縣志》作“軍”。
[39]“舡”,《[弘治]江陰縣志》作“船”。
[40]“復”,《[弘治]江陰縣志》作“後”。
[41]“紹熙”,原作“紹興”,據《[弘治]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十六《武備·教場》改。
[42]原“曰”作小字,疑後補。
[43]“宋”,疑當作“宗”。
[44]“福”,疑當作“逼”。
[45]“嘯”,疑當作“肅”。
[46]原謂出自《江陰志》,然據所書年號當爲“徵引‘景定續添’”之後。
[47]《永樂大典》卷七二三八《堂》“市”之前有“在”字。
[48]“奏”字原闕,據《永樂大典》及上下文補。
[49]“勝”,《永樂大典》同,《[弘治]江陰縣志》卷五《場務》作“賢”。
[50]“堂”,《[弘治]江陰縣志》卷三《公館》作“亭”。
[51]“頤”,《[弘治]江陰縣志》卷三《官宇》作“熙”。
[52]原謂出自《江陰志》,然按内容所涉年號,此條疑引自《江陰續志》。
[53]“驛”字原闕,據《[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五《館驛》、下文“驛橋”補。
[54]“唐”,《[弘治]江陰縣志》卷三《郵傳》作“塘”。
[55]“湖”,《[弘治]江陰縣志》作“胡”。
[56]原抄本橋名皆作大字,橋名後徵引之文皆作小字。
[57]“華橋”,《[弘治]江陰縣志》卷四《橋梁》作“花橋”。
[58]“唐”,《[弘治]江陰縣志》作“塘”。
[59]“劉之遴”,《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作“劉遴之”。
[60]“神録”,《太平寰宇記》作“神異録”。
[61]“氏”,《太平寰宇記》作“美”。
[62]“知”,《太平寰宇記》作“之”。
[63]《太平寰宇記》“因”之後有“以其處”三字。
[64]《太平寰宇記》“傳”之後有“云”字。
[65]“梁普通中”,《太平寰宇記》作“梁武普通年中”。
[66]“今當君……立祠”,《太平寰宇記》作“今當君船底水裏,若能將形影上岸立祠”。
[67]“寤”,《太平寰宇記》作“悟”。
[68]“唐武德初”,《太平寰宇記》作“唐武德元年”。
[69]“回唐堰”,下文《堰》作“回塘堰”。
[70]“萬”之後,《[弘治]江陰縣志》注:“莫詳何物,蓋錢也。”
[71]“興”,《[弘治]江陰縣志》作“熙”。
[72]“村”,《[弘治]江陰縣志》作“利”。
[73]“南”,《[弘治]江陰縣志》作“東”。
[74]此句《[弘治]江陰縣志》作“松橋,宋橋也,在啟山之東。正統間義官葛伯渭重建”。
[75]“關”,疑當作“闕”;《[弘治]江陰縣志》有“又名‘永濟’”。
[76]“後”,疑當作“役”。
[77]原謂出自《江陰志》,然按内容所涉年號,此條疑引自“景定續添”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