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渠堰、閘、井、泉附
繖湖[62],縣東三十五里。其地四十七畝有奇,以水環之。紹興十六年,詔[63]爲放生池。
胥湖,縣之東。舊《經》云:伍子胥亡入吴,至此擊劍而歌。湖在胥歌村,因名。今慈雲寺有《唐興建寺碑》,云“其地昔有鳯巢于樹,乃載於圖書;伍相巡湖,固彰於板籍”者是也。
暨陽湖,舊《經》:在縣東十五里。又有螺洲,云在縣界,其狀如螺。并莫詳所謂,姑存之。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五《山川·湖》徵引《江陰志》
芙蓉湖,在縣南四十里。《寰宇記》云:即射貴湖,一名“上湖”。陸羽《記》云:“南控長洲,東洞[64]江陰,北掩[65]晋陵。周圍一萬五千三百頃。”又號“三山湖”。
以上《[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徵引《宋志》
運河,起黄田港,達五瀉堰。皇祐中,葛侯閎竣之。閎[66]以積潦害田,疏導[67]四十里,募里豪得粟二萬斛,以給充役民丁,尚餘数千斛,奏留以資後來河役。見蘇魏公頌撰墓志。[68]
市堆河,在縣東四十五里。
新河,在市堆河之東。
横河,在大市之東。宋[69]天禧中知軍崔立所開也,楊士彦興修[70]。楊蟠有《郡守按視横河》詩。按政和甲午[71],蔣静作《興修河港堰閘記》,其略云:導江水而南,由黄田港距五瀉[72]堰,爲漕渠。而漕渠之東有河曰“市墩”,又其東曰“新河”。新河受令節港之水,市墩承蔡港之下流,皆北引大江,南匯[73]代洪港,而震澤之餘波暨焉。猶或滯而不周,崔屯田[74]立乃西起漕渠,中絶蔡港,而東至令節,鑿横河以貫之。嘉祐中,楊士彦興修。由楊公距今,逾五十年,横河故道,湮没略辨,市墩、新河、代洪港悉又反壤。而具區之水由無錫而入者,既不得泄,北江之潮由令節、蔡港、黄田閘而注者,又遏而不逝。於是白鹿、化成等十鄉之田,頻苦旱澇。於是邑丞楚執柔[75]浚之,創閘馬師、唐市二橋之旁,仍堰邑東門之外,以南制[76]震澤,北節大江,二河一港,同日皆作,溉民田四千六十頃。明年將浚横河[77],會知縣王有來,遂自回塘堰至石牌港,皆令所董;由石牌以達令節,則丞之所部。合四十九里之所溉,又[78]爲田二千三百十三頃。不逾月工就,而東門之堰[79]搃三河一港而計之,田之保[80]其澤者,凡六千五百七十三頃有畸。
學前河,宋[81]元豐二年知縣楊孝孺所開也。先是,説者謂:“縣學面城,水旁流而不顧,此其學未盛”。善地理者欲引注於其前,而東鑿于“熙春”熙春,舊學東園名也,北接大河。至是,因河之故支旁導,而環其流。凡用工二千餘,其長千尺,闊二十尺。有記,今在軍學。
清溪河,在縣東三十五[82]里。
暨陽河,在縣東一里。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五《山川·河》徵引《江陰志》
白沙港,在縣東十五[83]里。
石牌港,在縣東二十[84]里。
令節港,在縣東六十五里。
雷溝港,在縣東三十五里。
范港,在縣東六十三里。
蔡港,在縣東北三十八[85]里。
私港,在縣東北[86]六十里。
夏港,在縣西十五里。舊《經》云:本春申君長子所開。《寰宇記》亦云:“倪啟徙江陰治夏浦。”以“夏”名者,蓋取鄰居姓氏,如范港、蔡港是也。
申港,春申君開浦置田,爲上、下屯,自大江南導,分而爲二,東入無錫,西入晋陵戚墅,俱達于運河。
利港,縣西五十里。按《西蕃志[87]》:本名“漁浦”,因漁得利,故名。又《九域志》載:“《越絶書》云:‘伍員取利浦及黄瀆土築闔閭城’”,即此港也。《輿地紀勝》:“《長編》云:‘江陰軍屬縣有利港,久廢。乾興元年,知軍崔立教民浚治,既成,溉田數十[88]頃。又開横河六十里,通漕運。降詔獎之。’”
黄田港,在縣北二[89]里。黄歇所開以溉田,因名之。朱昌叔《寄王荆公憶江陰》詩云:“太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溝港可疏通。”荆公酬云“港北水如天”者是也。
季港,在朝宗門外西。東通運河,西直縣前,有南北兩條。前《志》不載。紹定添入。
五斗港,在縣西[90]六十五里。
龍蕩港[91],在縣西七十里。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五《山川·港》徵引《江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