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詠紹定續添
過季子廟
曹 確[1]
人間不記吴王事,江上今存季子宫。壞壁亂飄青蘚雨,破檐時蕩白榆風。衣冠何處埋春草,鷄酒長年任野翁。下馬一看思舊德,浮名應與暮雲空。
夏港僧舍
魏了翁
迅商呼不來,午汗如翻漿。道人空萬緣,解后贊公房。虚室[2]千世界,圓蒲[3]一鉢囊。碧雲護兜率,白日照[4]普光。蕭蕭蘆葦中,着花[5]清净坊。鑒師從西來,一喝登慈航。唾手舉惠[6]刃,斫[7]斷煩惱繮。邀我供煮餅,心地陟[8]清凉。官焙破蒼璧[9],桃笙漲寒江。從師問究竟,室西照殘陽。
又[10]
許 奕[11]
暑秋風裝懹[12],如病渴得漿。緑英解人意,招我眠僧房。京華飽塵夢,不到古錦囊。出門天地寬,弄此山水光。翛然三間茅,如坐七寶坊。短檐接烟稻,踈籬度飛航。須海潮急,萬馬不受繮。壯心八[13]極表,却扇坐晚凉。峨眉秀連娟,萬里同一江。欲駕海雲去,小窗轉斜陽。
又
吴漢英
我聞盛刹名,望梅止渴漿。荆棘昔未斬,苔蘚對古房。一朝化金碧,立見如錐囊。張公履聲在,繼此誰有光?二賢聯翩來,小憩此華坊。鄉情無浪語,趺坐齋一航。是時熱如焚,僕馬倦游繮。地偏不受暑,晚净同納凉。文藻相發揮,陸海與[14]潘江。休便乘槎去,萬里傾太陽。
白龍寺[15]
徐 綱
萬木梢頭見塔尖,道人於此卜幽潜。深林六月風敲竹,古寺三月更入簾[16]。天旱蛟龍藏窟宅,水枯魚鱉露鬚髯。我來赤日祈甘雨,卧聽蕭蕭瀉屋檐。
又
靳更生
不怯山寒風力尖,要登絶頂看龍潜。翬飛傑閣雲穿棟,静鎮禪關月满簾。踏破松蘿容極目,嘯驚岩壑快軒髯。我來嘿[17]印無邊義,寄與孤鈴語夜檐。
善利泉
吴漢英
幾年泉服[18]翳柴荆,鑿石疏通鏡面清。縱使崖枯常不朅[19],從教雨集弗加盈。支分沃壤霑餘潤,小憩行人解渴醒[20]。到處有山惟欠水,何如水秀更山明?
虎跑泉
楊端叔
蒼髯白甲深山龍,山門高高龍所宫。青[21]苔夭矯絶可喜,满地狼藉[22]拋頑銅。於菟殷勤相[23]供養,道人回施無盡藏。匏樽一滴到陶泓,灘聲浩浩西山漲。
雙檜堂·浣溪沙[24]
樓 鍔
夏半陽烏景最長,小池不斷藕花香。電影霆[25]聲催急雨[26],十分凉。芡[27]剥明珠隨意嚼,瓜開瑩[28]玉趁時嘗。雙檜堂深新釀好,且傳觴。
梅 亭元係梅林
錢 厚
東風吹雨雨吹花,洗却陰沉放月華。俗眼總嫌梅太白,嫦娥勾引莫雲遮。雲濃更欲催詩句,風急花飛留不住。史[29]君唤客早平[30]章,趁渠未點蒼苔路。吹薌華榜扁佳名,説與梅花不肯聽。何人最識吹薌意?風在[31]林端月在庭。[32]夜闌留月遲春酌,生怕樓頭吹畫角。更推銀蠟上寒梢[33],冷灧燒春春味覺。燭光炯炯花冥冥,花前醉倒唤不醒。南枝自與北枝語,入[34]夜詩工眼倍清。
寬民堂有記,見“寬民堂”
颜耆仲
聖訓昭垂本至仁,此堂取義立名新。通商有道能徠遠,計利無心蓋爲民。寬賜一分皆德意,奉行兩字屬微臣。年年寶貨千艘[35]集,好是熙臺到處春。
喜雨軒
颜耆仲
六月炎炎苦旱灾,斯民何罪守非材。爐烟未斷濃雲合,神物潜驅好雨來。苗槁復蘇青易見,鬢愁雖喜白難回。也知慰我三農望,膏澤應湏遍九垓。
送八行吴君名範,見《人物》門
蔣 静
送朝八行許誰參?今日賓興衆所甘。佳士果然空冀北,盛時無復滯周南。離亭揖客風吹袂,去棹燃犀月在潭。孰謂九重尊有德?芝眉格盡世間貪。
題耿氏温凊堂兄名軫,弟名角
上官均
遠山終日自清輝,縹緲喬林野氣微。秋菊已開陶氏[36]徑,春風好舞老萊衣。溪頭釣艇資閑興,松下歸禽伴息機。吟倚醉登堪自尉[37],不湏悵望白雲飛。
满中行[38]
密牗踈欞次第施,却寒清[39]暑兩相宜。維[40]知堂上雙親樂,不覺人間四序移。美酒先春和氣满,茂林亭午緑陰垂。閑居就養如君少,無負南陔孝子詩。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五《文章》徵引《江陰志》
花池以下紹定壬辰添入
徐 蕆
咽咽聲殘吐水龍,玉爐烟斷寶樽空。窗前盡日無人到,只有荷花满意紅。
雪 窗[41]
張孝伯徐守壻
先生元是山中客,僅得[42]楊雄一區宅。窮冬十月[43]不出門,群玉峰前看三白。誰將名字落人間?丹陛入對天開顔。江城作牧多暇日,猶有餘力窮躋攀。膏肓[44]不除泉石念,勝處何如眼中見。四時[45]風月豈無情?要是歲寒心不變。晴檐晃雲母光,庭中已休雁鶩行。玲龍[46]元不礙達觀,下視萬物俱清凉。見《篤素集》。
丘 崈[47]
洞門陰陰無俗客,樓觀清雄史[48]君宅。晴窗妙墨粲[49]銀鈎,要此[50]粉闈冬夏白。秀將嵩少只檐間,恍如積霰觀商顔。藍田塞關底足異,城陽郡樓那可攀?窗中四時同一念,不作寒温顛倒見。試看炎蒸定有無,始知此景無遷變。都城畏日騰朝光,趑趄奔競車馬行。靦面内熱者誰子?來此爲卿心骨凉。見《文定集》。
清孝里
林 庚
皛皛錫山昏,人家半掩門。虹横秋木杪,鷁卧雪蘆根。表立飛來鶴,香留仙去魂。日高風力隽,一雁過前村。
冰玉堂
柳凹放出一山來,堂闖秋壺恰剪裁。門冷和他公事少,吟清添我宦情灰。非無景物皆予棄[51],只許梅花帶雪開[52]。泉石相輝忻自賀[53],不知省得幾塵埃?
季子廟
史寯之
千載江濱季子宫,聯鑣款謁驟西風。清名長逐秋潮壯,遺迹應隨夕照空。管領物華輸酒聖,平章古意屬詩翁。想[54]君岸幘風塵表,笑我埋頭雁鶩中。
君 山
石祖文
遠爾[55]朝宗勢拱辰,名高豈特爲春申?孤峰堆阜無多地,一水仙凡隔幾塵?簪履三千誰念楚?山河百二謾[56]誇秦。雲烟勝概無今古,俯仰休悲迹已陳。
季子墓宫[57]
劉子寰
金書大帝爲祠額,土塑胡姬舞柘枝。華表鶴歸應一笑,後來禮樂遂如斯。
又
一上祠宫酹白雲,始知蠻觸[58]浪紛紛。有吴何代無陵墓?萬世唯[59]知季子墳。
朝宗門
石祖文
樓閣峥嶸古壘門,日隨潮汐謹晨昏。奠川禹績勤溝洫,學海雄詞識本源。演迆衆流唯北拱,委蛇萬折肯西奔?時人有問朝宗義,落筆詩成不待言。
季子廟
石祖文
夫子南游不到吴,殷廑題墓[60]寄嗟吁。干戈擾擾憐諸夏,季子流風過耳無。隠公攝魯猶称遜,重耳辭秦亦謂仁。勇决抽身非矯僞,延陵千古獨精神。
浮遠堂題詠紹定新入
君阜[61]爲暨陽主山,前直軍治,浮屠峙其上,堂曰“浮遠”,乃登覽佳處,久爲林薄障翳。太守顔君,暇日領賓佐觴詠其間,悠然四顧[62],心與景會,亟命撤去之。展放空闊,浩無邊涯,於是一新檐楹,施以藻,千古江山,倏改舊觀。乃知天地間雄圖勝概,在在有之。匠奇闡幽,必待具眼。堂下草莾,尚欠剪除。太守[63]史君,布以磚石,縈以欄檻,尤便臨眺。前後題詠甚富,刊于左方。
水 調鄂渚憶浮遠[64]
丘 崈
彩艦[65]駕飛鷁,帆影江鄉。葩梅天氣,一聲横玉换新陽。驚起沙汀鷗鷺,點破暮天寒碧,極目楚天[66]長。一抹殘霞外,雲斷水茫茫。溯清風,歌白雪,和滄浪。枕流亭館,昔年行[67]處半荒凉。我欲驂風游戲,收拾烟波佳景,一一付詞章。聞説洞天好,何處水中央?
題 壁
樓 鍔
紹興庚辰之春,賜進士第于集英殿。四明樓鍔與錫山周君夢若,吴興周君祐,澄江何君武仲、吕君棐、耿君秉及曹君榘、機、嶧預焉。淳熙辛丑,鍔假守澄江,而吴興周君分教軍[68]頖,錫山周君惠然過之,何君需次里社,遂載酒於君山之巔,以叙同年之好。前瞻大江,波濤千里,却顧平野,二麥如雲。春夏之交,風日殊美。時耿君以麾蓋鎮桐川,吕有憂制,致饋焉,三曹君恨即世久矣。閏三月二十日,鍔敬書於浮遠堂。
詩
解褐彤庭二十年,集英猶憶聽臚傳。半生游宦知何謂?一旦逢迎豈偶然。春入桃江供遠[69]眺,秋歸麥隴[70]動炊烟。百杯試鯨吞量,鐘鼎功名更勉旃。
丘 崈[71]
西來江水浮天遠,卧看飛鴻入杳冥。雲過有山點點,潮迴無地忽[72]青青。風光浩蕩連淮海,氣象高寒轉[73]日星。形勢不禁東望眼[74],敔頭[75]如黛涕先零。敔山,以先塋在焉。[76]
丘 崈[77]
已作垂垂雨,相爲澹澹陰。吾徒一笑粲,造物用功深。跬步西山勝,終年梁甫吟。年來賞心處,徒得與君臨。
水 調[78]
一葉下林表,秋色满衡[79]皋。江風吹雨過,天宇一何高。蠟屐遥[80]來堂上,倚仗翛然長嘯,萬里看雲[81]濤。逸興浩無際,安得駕靈鰲[82]?嘆吾生,天地裹,一秋毫。江山如傳,古來閲盡幾英豪?回首只今何在,舉目依然風景,此意屬吾曹。欲去重惆悵,松逕[83]冷蕭騷。
徐 向
浮遠堂之北,江山直下觀。誰言天地窄?勝覺水雲寬。風急千帆飽,壺清一島寒。鯨魚如可釣,於此試投竿。
錢 厚
天闊江宜向,何年漲遠洲?風沙迷望眼,烟樹界中流。詩興供難盡,歸心挽不留。潮聲本無競,風葉自鳴秋。
水 調
吴博古
畫棟倚空闊,雪浪截天流。北連楚尾,南控吴咮[84]勢兼收。雲夢游吞八九,領略歸几席,一望快人眸。登賞適中夏,致爽已先秋。個中景,何所似?似羅浮。江山幽勝神物,留待史君謀。誰識江[85]洋萬頃[86],全似胸中佳趣,機静不驚鷗。休詠滕王閣,莫賦仲宣樓。
王 寧[87]
久去鄉關始一來,竹輿行樂亦佳哉。還尋童子釣游處,又趁史君旌騎[88]迴。風物於人隨意好,江山如畫得天開[89]。向來紀勝歸名筆,喜爲重鑱置石崖。
方萬里
淮淛平分一水間,開林陡見八溟寬。江山曾識三千客,風月重歸十二欄。天迥不知身世窄,境清翻覺骨毛寒。楚帆切莫貪程急,潮水未平行路難。
蔣亨叔
登高來倚舊欄干,眼界今朝百倍寬。盡剖藩籬無障礙,飽看雲水共瀰漫。酒腸豪放欺柸物,詩料縱横到筆端。壯觀人間知有幾?莫因懷古動悲酸。
念奴嬌
蔡端誼
對江長嘯,洗胸襟、空洞了無凡物。匹馬又行,回望處、周轉孤松絶壁。天地浮漚,時光一瞬,世事風花雪。登高欲賦,恨無屈宋才傑。興盡海吸鯨吞,百杯渾不醉,眼花[90]猶發。千里長淮,波浩蕩、閃閃白鷗明滅。浪静風平,清光如鏡净,可覘眉髮。謫仙何在?依然今夜明月。和丘文定。
李 沭[91]
今日東山裏,春林入翠陰。山随人意好,紅帶酒杯深。一醉難爲惜,斯游可廢吟。便應朝闕去,莫忘此登臨。
徐 綱
君山磊落壓晴江,上到山頭思岳陽。歸目盡随秋雁遠,落霞不斷暮天長。半空霧散千山碧,萬里風來六月涼。剗却沙洲應更好,月明來此看寒光。
吴漢英
天險東南限此江,支分暨水北爲陽。孤山不動嬰潮怒,客艇飛來説路長。遠[92]外烟雲如出没,座[93]中頃刻變[94]炎涼。裴回頓覺塵纓絆,一曲滄浪酹[95]月光。
朝中措
閭丘次杲
横江一抹是平沙,沙上幾千家。到得人家盡處,依然水接天涯。危欄送目,翩翩去鷁,點點歸鴉。漁唱不知何處,多應只傍[96]蘆花。
張 衜
未[97]許歸心動故林,江山勝處且登臨。更無纖翳礙空曠,時有孤帆破净深。酒富可供開口笑,詩豪肯使掉頭吟?飽將風物羅胸次,呵護平時耿耿心。
錢 厚
重來吊古倦登臨,風挾驚濤動壯心。暮靄不知天遠近,閑雲休礙月升沉。自分南北同天壤,誰似江淮識古今?亦有孤山中屹立,可能終始少知音。
又踏君山路,來驅陌上塵。江仍舊時面,我是去年人。愛聽松聲古,休催柳色新。片雲銜落日,梅與月争春。[98]
吴 竽[99]
生平豪氣老難降,南北中分嘆此江。多病能消山屐幾?清游幸尾使旌雙。天連遠水碧千里,雲護夕陽紅半窗。繾綣主人留客意,船頭昏鼓又逢逢。
魏寶光[100]
英魄無人酹一尊[101],山頭遺恨古今論。説秦强楚猶談笑,不識危機在棘門。
海角天高月满山,新亭清淚灑斓班[102]。春風吹斷興亡夢,潮落潮生小石灣。
尤 褒[103]
杖藜同上最高峰,脚力雖窮興未窮。領略江山歸眼界,盡吞淮海入胸中。
我生家住浙江西,不見[104]江山自是癡。浮遠堂前今日望,畫圖傳[105]我看潮時。
杜 旃
岳陽樓上見君山,又向澄江一破顔。浴海曦輪[106]清可掬,礙天鵬翼倦知還。青齊近納重檐下,淮淛平分一葦間。彈指當時珠履客,幾多遺恨在函關。
謁金門
不著姓氏
紅日落,涌起江邊高閣。洪[107]浪飛花風又惡,小舟沙尾泊。
物色於人何薄?竹裏人家依約。一段詩愁無處著,青山連雨脚。
顔耆仲
長江浩渺接蒼烟,背涌金鼇[108]莫記年。萬里朝宗將至海,一峭拔獨擎天。清高景象超塵外,廣大乾坤在眼前。遥指神京何日復?中興有頌可磨鎸。
徐逢年綱之子
危亭突兀倚寒江,江闊依然漾夕陽。勝景常随人意好,浮生不覺歲華長。重投塔院尋陳迹,緩步松林趁晚凉。若問當年游樂事,不堪横淚對秋光。
君 山[109]
孫應成[110]
君山盤結青雲梯,堂高更覺天象低。横江萬頃瑩玻璃,蓬瀛勝概從端倪。幾欲收拾歸品題,分甘獨冷[111]倦攀躋。史[112]君領客伫沙堤,指點淮浙分東西。神州三百塵埃迷,慨懷往昔重慘悽。我[113]聞王師臨青齊,虜穴[114]已掃庭已犁。志士毋必驚聞鷄,威儀喜見皆遺黎。當頌中興鎸浯溪,説秦疆[115]楚不復稽。
施 冘[116]
蒼虬横踞[117]沙心泊,蜿蜒跨山矗一角。松林忽撼洪濤風[118],雪浪排空奔電雹。長淮渺渺烟未收,英雄自老江自流。野人半醉不一語,豁見秋月生[119]山頭。
鄭 奎[120]
歲晚征顔嘆飄泊,日暮江城吹畫角。倚欄無地吊興亡,風松[121]落子驚飛雹。雲凝蒼梧愁不收,英雄淚灑涇渭流。眼前不著沙洲礙,望到中原天盡頭。
靳更生
老氣峥嶸印古人,臨江釃酒酹春申。豪名磊磊難磨滅,待拂君山石作塵。
我來江上渺觀瀾,活法滔滔瞬息間。會得太虚元不死,從教古往與今還。
楊端叔
衣裳撲翠林木冷,嘯歌應人山崦空。飛坡挽斷海神鎖,涌塔高於天梁宫。老松獨礙欲落石,大舶穩駕不貲風。回頭細看城市裏,底事擾擾塵埃中。
萬松相摩天籟作,一塵不留心鏡空。毋庸寶焰照牛渚,已見浮涎吹龍宫。零丁沙洲抗水勢,替戾[122]塔鈴語天風。買胡惜錢不自惜,晝夜牙籌澎湃中。[123]
王呈瑞
我來酹[124]酒楚黄君,又迫烟寒訪舊盟。萬古春歸山自在,一江帆散日陰晴。有懷故國愁誰會?满眼飛漚醉復明。人事百年知更别,此[125]江終對此山横。
萬室東南裏,炊烟落照黄。山腰圍野闊,沙尾刺江長。好景終然遠,浮雲轉已亡。幾多如湛輩,今昔一凄凉。[126]
史寯之[127]
釃酒臨江望石灣,松風引上白雲關[128]。潮吹海雨來無際,帆逐[129]天風去不還。千仞振衣聊遣興,一江如帶敢偷閑?老懁撫事偏多感,莫指中原幾點山。
望海潮
史寯之
危岑孤秀,飛軒爽豁,空江泱漭黄流。吴札[130]古[131]丘,春申故[132]國,西風吹换清秋。滄海浪收。共登高臨眺,尊俎綢繆。鳳集高岡,駒留空谷,接英游。八窗挂起[133]瓊鈎,送帆檣杳杳,潮汐悠悠。今古曠[134]懷,關河極目,愁邊滅没輕鷗。淮岸隔重洲。認淡霞天末,一縷青浮。未許英雄老去,西北是神州。
塞垣春
劉子寰
出郭登孤嶼。轉北望、横江浦。黄流蕩漾,翠峰出没,烟景吞吐。正荻蘆刈藎空沙渚。見指似、關河路。斷津頭、高隴外,白樓烽[135]堠[136]無數。休問古春申,空江上、誰記公子?寶履與犀簪,付何處塵土?换浮生幾度,豪傑登臨,爲昔人、懷凄楚。搔首更延伫,暮鴻西没去。
劉子寰
杳杳雲空浪拍浮,忱然身出九垓游。旁環大深迷三島,下視長淮隔一洲。鳶跕馬鞍峰影外,潮噴鵝鼻石磯頭。英雄磨滅江山在,不凝[137]空名萬古留。
黄田港口[138]水如天,萬里風檣看賈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蠏不論錢。王荆公酬朱昌之[139]詩。
戰國干戈禮義隳,延陵高節救周衰。當時若嗣諸侯[140]位,後世誰傳十字碑?生死不欺留劍約,興[141]亡[142]都在審音知。名儒如欲修前史,列傳應須次伯夷。楊傑詩。[143]
海上帆來何處客,烟中犬吠幾人家?雲寒雁影翻紅照,水落鷗群占白沙。楊蟠《江陰即事》詩。[144]
誰與畫圖傳勝迹?忽從詩字得清暉[145]。江山歷歷皆堪數,不記當年幾醉歸。楊蟠詩。[146]
人間砧杵催寒事,郭外笙簫逐土風。天帶江山元自好,地流河漢忽相通。楊蟠詩。[147]
玉乳何年纔始見?金沙壽[148]昔謾曾聞。劉握詩。玉乳、金沙皆泉名也。[149]
夢聞斷角送餘響,走[150]看新潮到舊痕。處處魚鹽成市井,家家罾笱長兒孫。張彦實詩。[151]
潮隨日上烟沙,極望淮南不見涯。僧仲殊《題君山洗心堂》。[152]
江上晚來堪畫處,丹青畫出是君山。余壹集句。鄭谷、李白詩。[153]
虹分陽羡雨,浪隔廣陵春。樹列巢灘鶴,鄉多釣浦人。方干《送霍明府之江陰》。[154]
去無珠履爲上賓,進船申浦憶春申。江田插秧鵓鴆[155]雨,幽[156]網得魚雲母鱗。梅堯臣詩《送江陰祝僉判》。[157]
海漁朝满市,江鳥夜喧磯[158]。包何[159]《送王汶宰江陰》。[160]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五《文章》徵引《江陰志》
其中石祖文《朝宗門》又見《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七《門》徵引《江陰志》
四 六[161]
眷惟申浦,實控江津。
雖云斗大,實禦風寒。
裂地雖微,去天爲近。
乃眷江城,素稱道院。
雖江陰之小壘,實浙右之要區。
以江城之斗大,當海道之風寒。
昔者爲邦,僅曰雷封之小;今焉升郡,亦惟斗壘之微。
征商税畝,特如劇邑之封;送使留州,僅足公家之用。
人近珠犀之市,頗亦富饒;郡居魚蠏之鄉,未爲岑寂。
封疆狭小,實[162]分輔郡之魚符;節制尊嚴,兼總戍江之虎士。
雖江流之天險,足壯蕃宣;然海道之風寒,當嚴備禦。
考[163]葛相貢闈之記,有取其文;觀荆公港口之詩,欲求此郡。
天近帝畿[164],已覺王孫之貴;地名道院,諒無刺史之難。
江環海繞,巨艘長栰之畢輸;地僻道迃,駟馬高車之罕至。
負海瀕江,外控臨於淮甸;連吴引楚,内屏蔽於京畿。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五《文章》徵引《江陰志》
拾 遺
唐武登碑
武登嘗爲江陰縣丞,有碑在河南府緱氏縣,長慶元年立。見《寰宇訪碑録》。續添。
廣福寺西廡藏殿後壁,有嘉祐間真惠大師曇素畫[165]《梁武帝召張僧繇寫〈志公變相圖〉》,筆力遒健,神彩欲活,見者心悚,莫不嘉賞。紹定添入。
江陰縣丁思妻謝氏,檛[166]登聞鼓,乞割田二十頃、宅一區,爲義莊、義宅,以供祠祭,以贍子孫,從長管當,不許改易。元祐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有旨從之,部符藏於家,謝氏進狀,稱爲“百姓妻”。越十有三年,有孫彬乙科擢第。甫七年,恩逮其親,三入爲郎,外秉麾節,蠟章累賁丘隴。天道亦孔炤矣。後有專其利者,舉族籲不平,太守顔仲紏之以不睦不恤之刑。謝氏之澤,可以流傳無窮矣。紹定添入。
向子忞,字宣卿。建炎四年三月知江陰軍,從駕過明州,改知明州。《言行録》。紹定添入。
劉攽,字贛[167]父。少踈俊,與兄敞偕中進士第。調江陰簿,後爲國子監直講。《東都事略》。紹定添入。
隆興元年九月,湯思退復拜右僕射兼樞使,除都督江淮東西路建康、鎮江府,江陰軍,江、池州屯駐軍馬。《言行録》。紹定添入。
天聖八年,都官員外郎張其[168]知江陰軍。吏盗錢三百萬,蓋二十[169]年矣。其[170]發其奸,捕擊數十人。轉運使趙光偉[171]謂曰:“此應賞典,願竄吏,吾以聞。”其慘然曰:“殺人以求賞,可乎?”悉召吏,諭以:“償錢,則貸出之。不[172]爾,爾曹死矣。”吏之親屬聞者争出錢,以十日而足,乃推死者二人爲首,餘悉貸[173]不問。趙魏[174]且嘆曰:“公,長者,殆非予所及也。[175]”其乃簡肅公之壻。李元網《厚[176]德録》。紹定新入。
趙越,字彦中[177]。少隸成均籍,中年絶意利名,寄情林壑。葛文康志其墓[178],稱其行實鄰古賢者。厥後,名公巨卿,交口贊美,如南沙錢公觀復,後湖蘇公庠,餘杭凌公景夏,鄉貴吴公博古、丘公崈輩,題跋盈軸,不可編[179]舉,墨迹藏其家。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五《文章》徵引《江陰志》
其中“劉攽”條又見《永樂大典》一四六〇九《簿》徵引《江陰志》
【注释】
[1]作者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二《壇祠》、《[嘉靖]江陰縣志》卷八《秩祀記第六》補。
[2]“室”,《常郡八邑藝文志》卷九作“空”。
[3]“蒲”,《[嘉靖]江陰縣志》卷十九《外記第十三》作“滿”。
[4]“照”,《常郡八邑藝文志》作“耀”。
[5]“花”,《全宋詩》卷二九三七、《常郡八邑藝文志》、《[嘉靖]江陰縣志》均作“此”。
[6]“惠”,《[嘉靖]江陰縣志》作“慧”。
[7]“斫”,原作“听”,據《全宋詩》《常郡八邑藝文志》改。
[8]“陟”,《全宋詩》卷二九三七、《常郡八邑藝文志》均作“陡”。
[9]“璧”,《[嘉靖]江陰縣志》作“壁”。
[10]《[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僧寺》、《常郡八邑藝文志》卷九均題作“夏港僧舍次魏了翁韻”。
[11]作者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常郡八邑藝文志》補。
[12]“裝懹”,《[弘治]江陰縣志》《常郡八邑藝文志》均作“觸懷”。
[13]“八”,原作“人”,據《[弘治]江陰縣志》《常郡八邑藝文志》改。
[14]原“與”作小字,疑後補。
[15]《常郡八邑藝文志》卷十二題作“白龍寺祈雨”。
[16]“簾”,《全宋詩》卷二七八五、《[嘉靖]江陰縣志》卷十九《外記第十三》作“龕”。
[17]“嘿”,《全宋詩》卷三一〇三作“默”。
[18]“服”,《[崇禎]江陰縣志》卷七《詩》作“眼”。
[19]“朅”,《[崇禎]江陰縣志》作“竭”。
[20]“醒”,《[崇禎]江陰縣志》作“酲”。
[21]“青”,《[嘉靖]江陰縣志》卷二《提封記第二上》作“清”。
[22]“藉”,《[嘉靖]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十九《山川三·泉》均作“籍”。
[23]“相”,《[嘉靖]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全宋詩》卷三〇八五均作“水”。
[24]原“浣溪沙”爲小字。按習慣順序,疑當作“浣溪沙·雙桧堂”。
[25]“霆”,《全宋詞》册三作“雷”。
[26]“急雨”,《[嘉靖]江陰縣志》卷一《建置記第一》作“雨急”。
[27]“芡”,原作“茨”,據《[嘉靖]江陰縣志》改。
[28]“開瑩”,《全宋詞》作“分瓊”。
[29]“史”,《[弘治]江陰縣志》卷一《官治》、《全宋詩》卷二八一二均作“使”。
[30]“平”,《[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評”。
[31]原“在”作小字,疑後補。
[32]“吹薌華榜……月在庭”句,《[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均無。
[33]“梢”,原作“稍”,據《[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改。
[34]“入”,《[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今”。
[35]“艘”,《[嘉靖]江陰縣志》卷一《建置記第一》、《全宋詩》卷三一六二均作“般”。
[36]“氏”,《[崇禎]江陰縣志》、《[道光]江陰縣志》卷二十六《詩》、《[光緒]江陰縣志》、《全宋詩》卷八七八均作“令”。
[37]“尉”,《[崇禎]江陰縣志》《[道光]江陰縣志》《[光緒]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慰”。
[38]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一〇六九作“題耿氏温凊堂”,《[道光]江陰縣志》《[光緒]江陰縣志》均作“前題”。
[39]“清”,《[道光]江陰縣志》《[光緒]江陰縣志》《全宋詩》同,疑當作“凊”。
[40]“維”,《[道光]江陰縣志》《[光緒]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惟”。
[41]《全宋詩》卷二五五〇有注:“閣名,在軍治正衙。”
[42]“得”,《[弘治]江陰縣志》卷一《官治》作“能”。
[43]“月”,《[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卷一《建置記第一》、《全宋詩》均作“日”。
[44]“肓”,原作“育”,據《[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詩》改。
[45]“時”,《[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明”。
[46]“龍”,《[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瓏”。
[47]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二五〇一作“和張孝伯雪窗詩韻”。“崈”,原作“崇”,據下文改。
[48]“史”,《全宋詩》、《江上詩鈔》卷二均作“使”。
[49]“粲”,《全宋詩》《江上詩鈔》均作“燦”。
[50]“此”,《全宋詩》《江上詩鈔》均作“比”。
[51]“予棄”,《[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詩》卷三一六五均作“天與”。
[52]“雪開”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録。
[53]“賀”,《[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賞”。
[54]“翁想”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詩》録。
[55]“爾”,《[光緒]江陰縣志》卷二十七《藝文·詩》、《全宋詩》卷三二六五均作“邇”。
[56]“謾”,《[光緒]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漫”。
[57]《[弘治]江陰縣志》卷二《壇祠》題作“季子墓詩”。
[58]“觸”,原作“”,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嘉靖]江陰縣志》卷八《秩祀記第六》改。
[59]“唯”,《[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均作“惟”。
[60]“墓”,《[弘治]江陰縣志》作“識”。
[61]“阜”,《[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作“山”。
[62]“四顧”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録。
[63]“太守”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録。
[64]《[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卷三《提封記第二下》均無題注。
[65]“艦”,《[嘉靖]江陰縣志》作“鑑”。
[66]“天”,《[嘉靖]江陰縣志》作“山”。
[67]“行”,《[嘉靖]江陰縣志》作“何”。
[68]“軍”,原作“君”,據《[崇禎]江陰縣志》卷七《詩》改。
[69]“供遠”二字原殘,據《[崇禎]江陰縣志》録。
[70]“隴”,《[崇禎]江陰縣志》作“壠”。
[71]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二五〇一作“浮遠堂”。
[72]“忽”,《江上詩鈔》卷二、《全宋詩》均作“不”。
[73]“轉”,《江上詩鈔》《全宋詩》均作“近”。
[74]此句《江上詩鈔》《全宋詩》均作“醉裏不禁頻極目”。
[75]“頭”,《江上詩鈔》《全宋詩》均作“峰”。
[76]此注《江上詩鈔》作“自注敔山先塋在焉”。“塋”,原作“瑩”,據《[弘治]江陰縣志》《江上詩鈔》《全宋詩》改。
[77]題名原省,《江上詩鈔》題作“浮遠堂”。
[78]《全宋詞》册三題作“又”,并注:“秋日登浮遠堂作。”
[79]“衡”,《全宋詞》作“蘅”。
[80]“遥”,《全宋詞》作“徑”。
[81]“雲”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詞》補。
[82]原字下半作“龜”。
[83]“逕”,《[弘治]江陰縣志》《[崇禎]江陰縣志》均作“徑”。
[84]“咮”,原作“味”,據《[崇禎]江陰縣志》、《[康熙]江陰縣志》卷二十一《内集詩》改。
[85]“江”,《[崇禎]江陰縣志》《[康熙]江陰縣志》均作“汪”。
[86]“頃”,原字殘,據《[崇禎]江陰縣志》《[康熙]江陰縣志》録。
[87]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二五二一、《宋詩紀事》卷五十三作“和樓守浮遠堂留題”,《江上詩鈔》卷二作“浮遠堂”。
[88]“旌騎”,《全宋詩》同,《江上詩鈔》作“車騎”,《[康熙]江陰縣志》作“旌旗”。
[89]“開”,原字殘,據《全宋詩》録。
[90]“花”,《[弘治]江陰縣志》作“光”。
[91]“沭”,疑當作“沐”,按《[洪武]常州府志》卷十《宦迹》徵引《江陰志》有“李沐修職郎”。
[92]“遠”,《全宋詩》卷二五九〇作“檻”。
[93]“座”,《全宋詩》作“坐”。
[94]“刻變”二字原殘,據《[光緒]江陰縣志》録。
[95]“酹”,《全宋詩》作“酬”。
[96]“傍”,《[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嘉靖]江陰縣志》卷三《提封記下第二下》均作“在”。
[97]“未”,《[崇禎]江陰縣志》卷七《詩》作“幾”。
[98]《[光緒]江陰縣志》卷二十七《藝文·詩》題作“山亭”,署名“錢厚”。
[99]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二六五八作“集君山”。
[100]“魏寶光”,原作“魏寶先”,據《[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卷二八七四改。
[101]“尊”,《[弘治]江陰縣志》卷二《壇祠》作“樽”。
[102]“班”,《[光緒]江陰縣志》作“斑”。
[103]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二三三六作“浮遠堂二首”。“尤褒”,《全宋詩》作“尤袤”。
[104]“不見”二字原殘,據《全宋詩》録。
[105]“傳”,《全宋詩》作“待”。
[106]“浴海曦輪”,《[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作“落海日輪”。
[107]“洪”,《[嘉靖]江陰縣志》作“巨”。
[108]原字下半作“龜”。
[109]此題原省,《全宋詩》作“君山”。
[110]“孫應成”,《[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孫應威”。
[111]“冷”,《[弘治]江陰縣志》同,《全宋詩》作“令”。
[112]“史”,《[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使”。
[113]“悽我”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録。
[114]“穴”,原作“宂”,據《[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改。
[115]“疆”,《[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均作“彊”。
[116]題名原省,《全宋詩》作“君山”。“施冘”,原作“施宏”,據《全宋詩》改。
[117]“踞”,《全宋詩》作“距”。
[118]“濤風”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録。
[119]“生”,《全宋詩》作“升”。
[120]題名原省,《全宋詩》作“君山”。
[121]“風松”,《全宋詩》作“松風”。
[122]“戾”,《全宋詩》作“淚”。
[123]題名原省,《江上詩鈔》作“題君山”,《全宋詩》卷三〇八五作“浮遠堂”。
[124]“酹”,《[弘治]江陰縣志》作“酧”。
[125]“别此”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録。
[126]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二九五八均作“君山浮遠堂”。
[127]題名原省,《全宋詩》卷三一〇三、《常郡八邑藝文志》卷十二均作“浮遠堂”。
[128]“雲關”二字原殘,據《[弘治]江陰縣志》《全宋詩》録。
[129]“逐”,《全宋詩》作“遂”。
[130]“札”,原作“扎”,據《全宋詞》册四、《詞綜》卷十八改。
[131]“古”,《全宋詞》《詞綜》作“故”。
[132]“故”,《全宋詞》《詞綜》作“舊”。
[133]“挂起”,《全宋詞》《詞綜》作“盡控”。
[134]“曠”,《全宋詞》《詞綜》作“興”。
[135]“烽”,《[弘治]江陰縣志》作“峰”。
[136]“堠”,原作“”,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37]“凝”,疑當作“礙”。
[138]“口”,本書卷第九《題詠上》作“北”。
[139]“之”,本書卷第六《河渠》作“叔”。
[140]“侯”,原作“候”,據《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改。
[141]“約興”二字原殘,據《輿地紀勝》録。
[142]“亡”,原作“工”,據《無爲集》卷五、《全宋詩》卷六七四改。
[143]題名原省,《無爲集》《全宋詩》作“延陵季子廟”。
[144]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題作“江陰書事”。
[145]“暉”,本書卷第九《題詠上》作“輝”。
[146]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題作“登君山酬馬粹光”。
[147]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題作“朝宗門”。
[148]“壽”,本書卷第九《題詠上》作“疇”。
[149]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
[150]“走”,本書卷第九《題詠上》作“起”。
[151]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題作“舟行江陰道中”。
[152]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題作“題君山洗心堂”。
[153]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題作“重修朝宗門樓集句詩上王宰”。
[154]此詩《文苑英華》卷二百八十題作“送江陰霍明府之任”,前後分别有“遥遥去舸新,浸郭葦兼蘋”“知竟三年袂,琴書外是貧”句。
[155]“鴆”,本書卷第九《題詠上》作“鴣”。
[156]“幽”,本書卷第九《題詠上》作“絲”。
[157]此詩又見本書卷第九《題詠上》,題作“送江陰簽判晁太祝”。
[158]“磯”,《全唐詩》卷九十九作“城”。
[159]0 《全唐詩》卷九十九作“張循之”,卷二百八作“包何”。
[160]此詩《文苑英華》卷二百七十一題作“送王文宰江陰”,前後分别有“郡北乘流去,花間竟日行”“止酒非關病,援琴不在聲。應緣五斗米,數日滯淵明”句。
[161]此前原有“四六:維江陰之小壘,實浙右之名區。《會元》。裂地雖微,去天爲近”句,但與此下詩句重,且後爲常州府相關詩文集句,故未録。
[162]“實”字原殘,據《方輿勝覽》卷五《江陰軍·四六》録。
[163]“考”,原作“老”,據《方輿勝覽》改。
[164]“帝畿”二字原殘,據《方輿勝覽》録。
[165]“畫”,原作“盡”,據《[嘉靖]江陰縣志》改。
[166]“檛”,《[弘治]江陰縣志》卷八《列女》作“撾”。
[167]“贛”,《東都事略》卷七十六作“戇”。
[168]“其”,《言行龜鑑》卷六、《江南通志》卷一一四、《東齋記事》卷三均作“琪”。
[169]“二十”,《言行龜鑑》《江南通志》《東齋記事》均作“三十”。
[170]“其”,原作“有”,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九《名宦·守令》改。
[171]“光偉”,《言行龜鑑》《江南通志》《東齋記事》均作“趙廓”,《[弘治]江陰縣志》卷九《名宦·守令》作“趙惇”。
[172]“不”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73]“貸”,原作“貨”,據《[弘治]江陰縣志》、《厚德録》卷第二、《東齋記事》改。
[174]“魏”,《[弘治]江陰縣志》作“愧”。
[175]此句原作“公政所及也”,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76]“厚”,原作“原”,據《厚德録》改。
[177]“中”,《[光緒]江陰縣志》卷十八《人物》作“仲”。
[178]“墓”,原作“慕”,據《[道光]江陰縣志》卷十八《人物》、《[光緒]江陰縣志》改。
[179]“編”,疑當作“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