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 觀
乾明廣福禪寺,軍治之東北,本二寺,合而爲一。乾明院者,舊《經》云:唐乾貞元年,邑人周奉思捨宅爲崇聖院。有銅鐘一見存,題云“唐太子賜江陰縣崇聖院”。太平興國五年,敕賜“乾明院”。廣福院者,至和二年,邑人孫諫捨産出資召工,書貝文一藏,建華藏院于乾明之側,而爲乾明子院。嘉祐中,以飛白御書賜住持僧楚祥,有“佛法安和四民安樂國龍千歲來王”等字,貝葉、佛牙,同時頒降。治平中,錫名壽聖禪院。紹興三十二年,避高宗尊號,改爲廣福寺。至乾道九年,太守嚴焕請于朝,并爲一寺,其額嚴守所書也。寺有泛海觀音,本天聖元年自海浮流至小石灣。其長及丈,無右臂,夜現白衣像,托夢于邑人吴信,緣化其臂,且以李氏有香檀可以續之。既明尋訪,一與夢合,果得木於李氏,成就庄嚴,奉安于寺,祈求靈感,人甚崇敬。今主僧净璝更營寶殿以嚴奉之,法相愈光明矣。大聖[39]木塔下,有草書《心經》滿壁,筆力遒健。末題云“孟冬月比丘道松書”,不記年歲,莫詳其何代人也。近歲,侍郎耿公命工摹刻于石,陷于左廡之壁。或傳乃李唐僧。景祐初,有僧象微于法堂楣間畫水一派,甚工,號“象微水”。今不復存。
光孝禪寺[40],紹興二十一年,軍守請以爲徽宗皇帝追福之地,敕賜今額。先是宣和間,寺因回禄,并爲煨燼,住山海印禪師與其徒,轉化興建,涉二十年而後就。紹興辛巳,葛侍郎立方爲之記。
定山寺,本法嚮禪師自寧海渡江,建寺狼山,飛錫而來,至此山麓,結茅爲庵,是名飛錫。今所建經幢尚存。國朝以來,爲壽寧寺下院。紹興初,保寧定慧大師覺元開山住持,遂爲定山禪寺。其棟宇皆郡人王涣所造也。潘舍人良貴、李參政先[41],奏賜今額。元師初與僧惠儔等十一人,刺血寫《般若》《華嚴》《寶積》《涅槃》四大部經,凡八百四十有三卷,王涣作轉輪藏以安之。其《請發文》,馮給事楫所撰也。又唐代宗時,有僧靈坦[42],侄氏[43]則天之族孫,錫號曰“大悲禪師”,賈餗嘗撰其刻銘于揚州華林寺,云:“制毒龍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陰,則神龜靈蛇之感現;在江都,則山鬼城隍之懼伏[44]。”則知定山皆古道場所在也。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六《寺》徵引《江陰志》
天慶觀,在觀風門之西。祥符元年,詔以正月三日天書降,爲天慶節。二年十月,令天下建天慶觀。五年,敕建聖祖殿。六年,有方士進燒金法,以鐵爲之,謂之“鴉觜金”,真宗令尚方鑄爲金牌數百。天禧元年,玉清昭應宫成,遂頒天尊萬壽金寶牌,鎮天下名山福地。今觀中有其一,敕所賜也。天聖元年,以天慶聖節齋醮所費至廣,詔禮儀院裁减。江陰道士許自然進狀,云:“《黄帝内傳》:西王母降於帝宫,帝爲設食。王母云:‘仙衆不飲不食,豈欲人間之饌乎?’請自今,止備香燈、花果、山泉、藥苗。”宰臣馮極[45]以其言奏之,自此齋醮不用饌。事見《實録》。有銅鐘一,乃唐開元中通玄觀所鑄。近歲,觀主陶冲益興建殿宇,遂於明净觀[46]易此鐘,爲樓以置之。
明霞觀,利城鎮之西南二里。梁大同間爲通遠觀,蓋土人吴通、吴遠兄弟捨造,因名。唐通天萬歲[47]元年,易名“恭玄觀”。祥符元年,有霞光現,賜今額。舊《經》乃於天慶觀云元名恭玄者,誤矣。
净明觀[48],在市東。梁大同二年,置爲女冠觀。語其在“真山”。按《寰宇記》,梁名“至真觀”,先在真山,後移在[49]縣東,爲“至德觀”,豈謂是歟?又未知何時改爲“净明”。今廢。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六《觀》徵引《江陰志》
演教禪院,新津門之東北。本唐天祐十二年鎮遏使秦誠捨財所建感化院也。
能仁院,杜橋之東。本唐天祐中縣官張藴捨宅所建重光院,咸平六年,敕爲承天院,政和七年五月,改賜今額。
外能仁院,在毗山[50]。
明教院,在縣東南,梁大同中爲光瑛院,殷氏捨第所建。見今寺碑。舊《經》云于光瑛捨宅者,誤。太平興國五年,敕賜今額。天聖三年,里人謝彦鍇出金二百萬,重建釋迦佛殿,范文正公爲之記。元豐初,知縣楊孝孺改禪院。
兜率院,縣東南。舊《經》云:唐乾重[51]四年,建爲白龍寺,以山上有白龍洞名之。祥符二年,賜額爲兜率院。元豐三年,蒋静題二詩於壁,跋云:“江陰兜率院,其上爲白龍山,故老相傳有白龍游其上,龍雖去而名與洞存。余訪而游焉,風雨驟興,有如龍之猶在。既而登宰[52]堵波,則雲捲長空,萬里一瞬,有得於言意之表。”今刻於石。紹興二十四年,詔賜御書,藏諸名山。十月,建閣奉安。近歲,謝中丞諤書“白龍洞祠”大字,今在寺中。
光嚴院,在長壽鄉,舊《經》云:陳天嘉二年于[53]光捨宅所建,敕賜今額。
景德院,在沙山,本太清觀基也。唐天祐三年,邑人陸頓、戴思達共立爲院。天聖三年,改太清院。景德四年,賜今額。
普濟院,愛日門外。紹聖四年,郡人趙宗奇所捨建也。先是元祐初,陳乞依蘇、杭諸處體例,造壇宇以爲焚化之所。宗奇始捐地募衆,建屋延僧以崇香火。其後,緇徒日滋,增闢室廬,甲乙迭主之。
君山塔院,顔侯仲申禮部,改爲感化院。
崇聖院,利城西。僧智觀經禮部移額,建立接待。紹定三年。
放生池道院,在繖湖。紹興六年,郡人吴待制博古請於官,植松竹花木,建道院,命道士姚秀芝、葛致一居之。十六年,詔爲放生池,嚴網捕之禁云。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六《院》徵引《江陰志》
歸云庵,在蕭橋之南。戴侯溪請到“華藏院”敕額。
隱庵,在定山。乃葛文康女弟徽廟朝爲尼,賜名“隱庵道者”。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六《庵》徵引《江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