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名
淳化三年孫何榜:葛昭華字文玉[84]。終大理寺丞。
咸平三年陳堯咨榜:沈緘甲科。終廣德軍判官。
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葛宫甲科。昭華之侄[85]孫。見《人物》門。
天聖二年宋郊榜:李喬見《人物》門。諸科:曹平以曹[86]到御前,賜同三禮出身。
寶元元年吕溱榜:沈遵緘之子。歷殿中、知運州[87],終太常博士。
慶曆二年楊置榜:葛密宫[88]之弟。見《人物》門。曹棐。諸科:葛武字君昌,宫、密之從弟。賜五經出身,終儒林郎。
皇祐元年馮京榜:葛汝平元名蒙,字正叟,宫之子,終屯田員外郎。
嘉祐四年劉煇榜:曹確乙科。見《人物》門。苗穎。
六年王俊民榜:葛敏求字子明,密之從侄,武之子。終司農寺丞。
八年許將榜:杜昱字宜中。終通直郎。諸科:葛中復昭華之侄孫,後改名藴[89]父。明經[90]出身。
熙寧三年葉祖洽榜[91]:葛書舉字規叔,密之子。終宣教郎。
六年余中榜:葛書思書舉之兄,清孝公也。見《人物》門。葛光字觀國,書之族弟。終宣教郎。諸科:葛奉世字慶伯。中法科[92],終刑部郎中。
元豐二年時彦榜:蔣静見《人物》門。
五年黄裳榜:余榦字時年。終江寧府枝江知縣。有《〈論語〉〈孟子〉解》《枝江集》三卷。[93]特奏:耿軫字元中。終明州司户。
元祐三年李常寧榜:杜之邵乙科。字子才,昱之子。終通直郎。
六年馬消榜:蔣圓見《人物》門。
紹聖元年畢漸榜:葛師望字與周,密之族□[94]。終中奉大夫。葛長卿字才儒,昭華之曾孫。終朝請郎。
四年何昌言榜:葛次仲書思之子,字亞卿。終大中大夫。葛勝仲次仲之弟,字魯卿。終正奉大夫。[95]
崇寧五年蔡薿榜:丁彬見《人物》門。
大觀三年賈安宅榜:邵洪字適道。終太府寺丞。耿興存字義夫,軫之從侄。終睦州清溪丞。陳鼎。葛師仲字範卿,次仲從弟。終奉議郎。曹[96]璉確之從侄。終部郎中。見《人物》門。葛彦成[97]。
政和元年上舍釋褐:何升之字道夫。終從事郎。
二年莫儔榜:葛正仲[98]字孝卿,書舉之子。終軍器少監。
四年上舍:孫安民字君澤。終從事郎。
五年何榜:王廉字彦簡。繆昌彦字公信。終壽昌令。
八年嘉王榜:葛騏字子有,次仲之從弟。終嚴州教授。李預字達先。辟雍上舍,歷建昌軍、池州、舒州,終中大夫。葛价卿字朝倚,騏之從弟。上舍出身。趙士衡[99]。特奏:何亨升字公美。終康州刑曹。
宣和三年何涣榜:朱德林[100]字彦和。
六年沈晦榜:葛立經字權之,次仲之子。終直龍圖閣。吴仲基字叔行,吴八行之子。終迪功郎。朱舉直字正民,德行之族弟。終廣德軍教授。葛立悌字順之,立經之兄。終宗正丞。時順之爲奉禮郎,以國子上舍權之,已服紫賜帶,并蒙恩升用,其叔勝仲以詩慶之,有“同榜連榮進紹聖,傳名躋甲首宣和。朝班鳴玉猶升舍,冠歲横金又中科”之句。唐悌字民望。[101]
建炎二年李易榜:高時升字志行。終池州青陽縣知縣。胡端彦字英弼。特奏:余壹[102]字進道,幹之子。終福建提刑司幹官。有《兵籌類要》十五卷。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强黻字叔章。終常州通判。特奏:蔣珪字公執。終邵武判官。
五年江[103]應辰榜:濮俊民字敏夫。終饒州教授。吴仲達字仲容,仲基之兄。終池州青陽丞。葛字子平,長卿之族侄。知通州,終朝奉大夫。葛温卿字直儒,長卿之從弟。終從政郎、廣德丞。
八年黄公度榜:韓珣字德温,金部郎官古之子。終奉議郎、滁州教授。曹崈璉之子。終司門郎中。葛立方勝仲之子,字常[104]之。終吏部侍郎。丞相邲[105]之父。王誼字行之。終岳州教授。[106]特奏:繆昌朝字公敏,昌彦之弟。終黄州羅田縣令。
十二年陳誠之榜:曹岠見《人物》門。譚嘉言字次皋。丘程字彦式。終縣尉。朱賁字明叔,德行之族兄。終廬州教授。試考官[107]自賁始。特奏:趙端行字彦質。紹興四年解首,終賞州[108]推官。
十五年劉章榜:蘇磻字德升。十四年解首[109],終淮東常平幹官。黄滸字濟卿。有《進思録》。終朝奉郎、提轄榷[110]貨務。胡适字宗尚。任太府寺簿,終朝請郎、參議官。何美成字彦修。
十八年王佐榜:葛邰甲科,字周先,立方之侄。終承[111]事郎。王訢字亨之,誼之弟。終楊[112]州教授。
二十一年趙逵[113]榜:吴石甲科,字季明,仲基族兄。終紹興府知録。趙偉之《玉牒》:字德遠。終宣教郎。趙侃之字德和,偉之[114]之弟。終宣教郎。趙偁之字德章,侃之之弟。終明州推官。袁昺字晦叔。終滁州全椒令。特奏:徐嘉謀字良弼。
二十四年張孝祥榜:葛郯字謙問,邰[115]之兄。終朝請郎,知撫州。徐嘉言字彦智。終朝奉郎。石邦彦字光國。終朝奉郎。趙善淵《玉牒》:字彦深。終真州判官。特奏:繆次回字聖微。趙虞仲字英遠。
二十七年王十朋榜:朱懋德字汝賢,舉直之族□[116]。終宣教郎。吴博古見《人物》門。李好古字敏求。終台州教授。[117]
三十年梁克家榜[118]:江陰隸常州。楊恂一甲第四。耿秉見《人物》門。何武仲字文伯。終建康通判。吕棐見《人物》門。曹榘字居中,崈之從侄。終洪州教授。曹機字虞卿,榘之兄。上書,循修職郎,終縣尉。曹嶧字魯山,榘之弟。[119]特奏:丁瓘字希章。終主簿。葛與國字獻可,之叔。上舍出身,終西安簿。杜正民字民則。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丘崈見《人物》門。曹木乙科。字去非,機之兄。終宣教郎。有《春秋解》《六謂論》《攻守要覽》。胡瑑見《人物》門。葛邲見《人物》門。杜韍字時舉,正民之侄。終承議郎。特奏:李雲字澤民。紹興十年解首,終縣尉。孫漴字唐卿。終縣尉。張芸字德廣。
乾道二年蕭國梁榜:王寧見《人物》門。何次舉字仲誼,武仲之弟。終通直郎。趙俅之《玉牒》:字德恭,偉之之弟。終朝散郎。朱諤[120]字元直,德行之侄。終南安軍教授。特奏:胡宗茂字叔良,環之族□[121]。
五年鄭僑榜:吴漢英見《人物》門。葛興宗字仲抗,之侄,終泰州教授。唐虞卿字述道。終全椒[122]令。
八年黄定榜:趙夢極見《人物》門。特奏:富邦彦字德俊。終知縣。
淳熙二年詹騤榜:徐向甲科。字彦功,嘉言之弟。終饒州教授。謝遺規字仲宏。終宜興縣尉。趙僖之字次魯,偉之之弟。終從事郎。特奏:湯鼎臣字華宗。終桐廬丞。
五年姚穎榜:吴竽見《人物》門。趙輅字伯達,端行之子。終主簿。
八年黄由榜:耿羽乙科。字儀父,秉之子。太學博士。特奏:何大正字季昭,亨升之孫。終鎮江丹陽丞。
十一年衛涇榜:任武字文叔。終丹陽縣尉。余伯麟字茂振,幹之元孫。終提管。特奏:繆嘉猷字仲良,昌彦之子。終饒州浮梁丞。
十四年王容榜:蒋廷英字致堯,圓之曾孫。終穀城令。特奏:茅彙征字邦佐。乾道四年解首,終大冶縣丞。
紹熙元年余復榜:胡之邵字景才,琢[123]之侄。終鎮江司法。趙侘[124]字德象,偉之之弟。特奏:李琥字伯康。終彭澤丞。吴[125]閲之字廣時,仲達之侄[126]。終鄂州簿,八行之孫。周山字之翰。終紹興鑒鹽。吴世英字宋卿,漢英之兄。終常州監務。
慶元二年鄒應龍榜:何渷字師禹,武仲之侄。特奏:楊冠字濟卿,端叔之父。泰州人,寄居。終文學。王寔字益之,寧之叔。上庠恩例,終岳祠。任廣譽字士美,武之族兄。終縣尉。戴思中字子先。終縣丞。杜嶠字仲山。終主簿。
五年特奏:元必勝字謙仲。開封人,寄居。蒋永字子直,静之曾孫。胡棆[127]字良材。
嘉泰二年傅行簡榜:吴俯字仰伯,竽之侄[128]。終文林郎。特奏[129]:湯一德字謙叔。
開禧元年毛自知榜:吴當可字時父,竽之子。見《人物》門。
嘉定元年鄭自誠榜:葛郕字師古,興[130]國之孫。州教授[131],終宣教郎[132]。曹汲字彦修,岠之孫。
四年趙建大榜:王呈瑞字德藴,終太湖宰。趙公籈字叔雅。特奏:趙嵤字仰[133]山,發之子[134]。終承奉郎。茅仁孺字景淵,彙征之子。李芾字德章。元必昌字蕃仲,必勝之弟。吴復字淵卿。
七年袁甫榜:徐天麟字方叔。終黄州僉判。
十年吴潜榜:楊端叔字正子。終江東憲幹。趙公篆字文叔,彦扶[135]之父。
十三年劉渭榜:靳更生字春伯。終海州教授。惠[136]疇字叙之。趙師棠字南伯。特奏:吴夢翔字居翼,廣時之侄[137]。何鎮字真卿。吕宗望[138]字太叔。
十六年蒋重珍榜:趙發字達夫,第三人。見《人物》門。蒋熊字仲熊。吴行可字見父,竽之子。趙丙字南[139]仲。胡鏜字伯達[140]。特奏:何永叔字師皋,渷之弟。杜樓字景輝。葛孫字景于[141]。蔡瑜字叔瑾。
寶慶二年王會龍榜:趙伯代字積慶,師棠之父。吴從善字彦澤,元名廣。特奏:季時選字伯英。李必萬字中應。孫夢元字問[142]卿。趙寧字康叔。
紹定二年黄朴榜:王登瀛字叔向[143]。吴大發。趙彦扶[144]字廷秀,公篆之子。特奏:吴濤字晋伯。吕宗元字仁甫。繆汝礪字利卿。曹潮字潮[145]卿。蒋汝通字亨伯。陈忠遂字孝立。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二《人物·科目》徵引《江陰志》
【注释】
[1]“輿”,原作“與”,據《輿地紀勝》改。
[2]“間”,《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四十二》、本書卷第八《古迹》作“聞”。
[3]“烏”,原作“爲”,據《輿地紀勝》《晋書》改。
[4]“賜”,《晋書》、本書卷第八《古迹》均作“肆”。
[5]“洪”,疑原作“弘”,宋人避趙匡胤父趙弘殷諱。
[6]“入”,原作“人”,據《輿地紀勝》改。
[7]“陵”字原闕,據《南史》卷七十三、《[弘治]江陰縣志》卷七《人物》補。
[8]“起”字原闕,據《南史》《[弘治]江陰縣志》補。
[9]“請”,《南史》《[弘治]江陰縣志》均作“詣”。
[10]“代”,原作“伐”,據《南史》《[弘治]江陰縣志》改。
[11]“時日”,《[弘治]江陰縣志》作“期者”。
[12]“暘”,原作“賜”,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3]“思”,原作“恩”,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4]“思”,原作“恩”,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5]“簿”,原作“薄”,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6]此句《[弘治]江陰縣志》作“所著有《安遇集》十卷”。
[17]“謨”字之後疑闕“閣”字。
[18]“如”,疑當作“知”。
[19]《[弘治]江陰縣志》卷八《文學》“常之”之後有“勝仲之子,第進士”句。
[20]“右”,《宋史》卷三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作“左”。
[21]《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葛通議”之後有“密”字。
[22]“榭”,原作“謝”,據《輿地紀勝》、《[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宦達》改。
[23]“”,下文《科名》《題壁》作“榘”。
[24]“員”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25]此條另見下文。
[26]“别”,《[弘治]江陰縣志》卷八《文學》作“列”。
[27]“篇”,原作“萹”,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28]“昭”,《[弘治]江陰縣志》卷七《人物》作“照”。
[29]“茅”,原作“第”,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30]《[弘治]江陰縣志》“號”之前有“賜”字。
[31]“蘧”,《[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宦達》作“籧”。
[32]“正路”二字原闕,據上下文補。
[33]“令”字原闕,據《毗陵集》卷十二《左中奉大夫充秘閣修撰蔣公墓志銘》補。
[34]“十”,《毗陵集》作“九十”。
[35]“捐”字原闕,據《毗陵集》補。
[36]“皇”,《丹陽集》卷十四《墓志銘》作“望”。
[37]“試”,《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作“誦”。
[38]“字”,《輿地紀勝》作“事”。
[39]“逄”,《[弘治]江陰縣志》卷八《隱逸》、《[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三《人物四》均作“逢”。
[40]“君”,《[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二《人物三》、《[道光]江陰縣志》卷十八《人物》均作“谷”。
[41]“山林”,《[成化]重修毗陵志》《[道光]江陰縣志》均作“女山”。
[42]“精於”,原作“精於精於”,當有衍文,今删二字。
[43]“故”,《[弘治]江陰縣志》作“人”。
[44]“朝請球之子”,《[弘治]江陰縣志》無。
[45]《[弘治]江陰縣志》“自”之前有“第進士”三字。
[46]“授”,《[弘治]江陰縣志》作“受”。
[47]原“授”作小字,疑後補。
[48]“籍”,《[弘治]江陰縣志》作“藉”。
[49]《[弘治]江陰縣志》“通”之前有“終”字。
[50]“志”,《[弘治]江陰縣志》卷七《人物》作“厲”。
[51]“浙”,原作“淅”,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52]“抱”,《[弘治]江陰縣志》作“包”。
[53]本句《[弘治]江陰縣志》作“以春秋登之科”。
[54]“大學”,《[弘治]江陰縣志》作“未學”。
[55]“嘗”,原作“常”,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官達·進士》改。
[56]“崈”,原作“”,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57]“膽”,疑當作“瞻”。
[58]“魏國公謚文定子”七字原闕,據本書上下文意補。“魏國公”,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氏族大全》卷十一作“封魏國”。“謚文定”,《大明一統志》卷十《人物》、《宋詩紀事補遺》卷五十作“謚忠定”。
[59]“登進士第”句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七《人物》補。
[60]“右”,《宋史》卷三百八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作“左”。
[61]此處原有“興”字,疑爲衍文,删之。
[62]“鄉”,原作“卿”,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官達·進士》改。
[63]“堂”,疑當作“塘”,按劉宰《漫塘集》卷二十八有《故兵部吴郎中墓志銘》。
[64]“竿”,《[弘治]江陰縣志》卷八《文學》作“竽”。
[65]“九”,《[弘治]江陰縣志》卷八《文學》、《[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七《列傳第十二中》、《[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人物類五》均作“允”。
[66]“侯官”,舊縣名,原作“候官”,徑改。
[67]《[弘治]江陰縣志》卷八《文學》“秘書”之後有“陳”字。
[68]“裒”,《[弘治]江陰縣志》作“襄”。
[69]《常昭合志稿》卷第二十一《名宦志》有言“趙善,字從之,宋宗室,祖守江陰”,“趙善
”後注:“縣志誤作‘善言’,從石志核正。”
[70]“字”,《[光绪]江陰縣志》卷十七《政績傳》作“士”。
[71]《[弘治]江陰縣志》卷八《文學》“子”之後有“第進士”。
[72]《[弘治]江陰縣志》“夫”之後有“第進士”。
[73]《[弘治]江陰縣志》“第”之前有“進士”二字。
[74]“州”,《[弘治]江陰縣志》作“南”。
[75]“諭”,《[弘治]江陰縣志》卷七《人物》作“論”。
[76]“仝”,《[弘治]江陰縣志》作“全”。
[77]“伯亨”,《[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二《人物三·文學》作“亨伯”。
[78]“父”,《[弘治]江陰縣志》作“文”。
[79]“竿”,《[弘治]江陰縣志》作“竽”。
[80]“達”,下文《科名》同,《[弘治]江陰縣志》作“遠”。
[81]“堂”,《[弘治]江陰縣志》作“室”。
[82]《[弘治]江陰縣志》作“宦”。
[83]以上條目謂出自“景定續添”,然按内容所涉年號,疑引自《江陰續志》。
[84]“玉”,《[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官達·進士》作“圭”。
[85]“侄”,《[弘治]江陰縣志》作“從”。
[86]“曹”,《[弘治]江陰縣志》作“曾”。
[87]“運州”,《[弘治]江陰縣志》作“連州”。
[88]“宫”,原作“官”,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89]“藴”,《[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官達·諸科》作“慈”。
[90]“經”,原作“終”,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91]以下諸如“熙寧三年葉祖洽榜”,多闕,據《[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二、《[咸淳]毗陵志·解額》補。
[92]“科”,原作“利”,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93]此條疑引自《江陰志》,原書未注。
[94]原闕一字。
[95]此條疑引自《江陰志》,原書未注。
[96]“曹”,原作“費”,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97]“葛彦成”三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98]“仲”,原作“中”,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99]“趙士衡”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00]“林”,《[弘治]江陰縣志》作“行”。
[101]原文未注明徵引出處,見《[弘治]江陰縣志》。
[102]“壹”字原不可辨,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03]“江”,《[弘治]江陰縣志》作“汪”。
[104]“常”字原闕,據前《人物》門補。
[105]“邲”字原闕,據前《人物》門補。
[106]此條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07]“試考官”,《[弘治]江陰縣志》作“六經考官”。
[108]“賞州”,《[弘治]江陰縣志》作“賀州”。
[109]“首”,原作“官”,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官達·進士》改。
[110]“榷”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11]“承”,原作“丞”,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12]“楊”,《[弘治]江陰縣志》作“揚”。
[113]“趙逵”,《[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二、《[咸淳]毗陵志·解額》作“趙達”,同卷《江陰志·科名》及《[弘治]江陰縣志》均作“趙逵”。
[114]“偉之”,原作“輝之”,據上文、《[弘治]江陰縣志》改。
[115]“邰”,原作“邵”,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16]原闕一字。
[117]此條疑引自《江陰志》,原書未注。
[118]“梁克家榜”四字原闕,據《[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二《人物·科目》補。
[119]本條“楊恂”以下七人原闕,據《[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二、《[咸淳]毗陵志·解額》補。
[120]“朱諤”,《[弘治]江陰縣志》置於“乾道五年鄭僑榜”。
[121]原闕一字。
[122]“椒”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23]“琢”,《[弘治]江陰縣志》作“瑑”。
[124]“趙侘”,《[弘治]江陰縣志》作“趙侘之”。
[125]“吴”,《[弘治]江陰縣志》作“胡”。
[126]“仲達之侄”,《[弘治]江陰縣志》作“仲達從子”。
[127]“棆”,《[弘治]江陰縣志》作“掄”。
[128]“竽之侄”,《[弘治]江陰縣志》作“竽從子”。
[129]“奏”,原作“進”,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30]“興”,《[弘治]江陰縣志》作“與”。
[131]“州教授”,《[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卷十四《選舉表第十一上》均作“沅黄縣教授”。
[132]“宣教郎”,《[弘治]江陰縣志》作“官”。
[133]“仰”,《[弘治]江陰縣志》作“仲”。
[134]“子”,《[弘治]江陰縣志》作“父”。
[135]“扶”,《[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均作“枎”。
[136]“惠”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十三《文事一》補。
[137]“侄”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38]“望”,原作“聖”,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39]“南”,《[弘治]江陰縣志》作“甫”。
[140]“達”,《[弘治]江陰縣志》作“遠”。
[141]“于”,《[弘治]江陰縣志》作“干”。
[142]“問”,《[弘治]江陰縣志》作“間”。
[143]“向”,《[弘治]江陰縣志》作“同”。
[144]“扶”,《[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均作“枎”。
[145]“潮”,《[弘治]江陰縣志》作“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