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 廟

祠 廟

武烈大帝廟,天慶觀之西南,其神[54]隋司徒陳杲[55]仁也。唐贈忠烈公,有顧云爲銘。南唐封爲武烈[56]帝,命徐鉉撰碑文。宣和二年,賜額“忠佑”。正廟在常州,此爲行宫。頃歲修之,得唐侯象所立碣於地,云“皇唐常州江陰縣司徒陳公[57]碣銘”,其文漫滅不可讀。

城隍廟,澄江門裏。世説“漢周苛守滎陽,爲項羽所烹。高祖休兵,思苛忠烈,乃令天下州縣附城立廟,以時祀之”者是也。今廟内有文孝皇帝祠,乃梁昭明太子。

昭烈大帝廟,愛日門外,廣德軍張真君也。淳熙中,郡人陳宋弼出資營建廟貌,然亦未備。

莫大王廟,在長壽鄉莫城。傳云,江南[58]時,此爲邊境。莫,邊臣也,死於矢石間[59],乃血食於此。雙清居士鄭夷亮有詩。

子明王廟,縣南及迎福院東皆有之。按吕蒙,字子明,故[60]老相傳,往歲迎福之東廟摧朽,撤[61]而新之。其棟有赤鳥中題識,豈[62]子明乎?

夏王廟,夏港口岸東百餘步,旱則祈焉。

季王廟,在申港市。元祐間,錫號“嘉賢”,今廟以“嘉賢”爲額。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六《廟》徵引《江陰志》

季子封爵,前《志》未詳。今按《京口志》云,昔元祐三年戊辰歲,潤守楊傑慨想高世之躅,申請于朝,乞旌表以增光來世。有詔從之,遂錫“嘉賢”之號。後至慶元中,封昭德侯。謹録制書于左:

慶元封昭德侯[63]制書

朕考於傳記,知神爲吴公子。當春秋時,嘗辭千乘之國而不受,凛然高節,萬世[64]如生,豈復以人爵爲榮哉?今延陵之民,世受加[65]祀,謂非此無以表德[66][67]世。命以侯爵,往念[68]于廟,神[69]其寵嘉之。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九《辨疑》徵引“紹定添入”

徐偃王廟,在來春鄉。舊《經》:偃王失國而亡,至膠山頂而終,遂立廟於此。

伍相公廟,建寅門外。《寰宇記》所載,胥湖亦有之。

春申君廟,申港市南,基址猶存。今黄田閘側有之。

五通廟,軍學之西。又虹橋之側爲市西廟。

順濟龍王廟,東嶽行宫之西。

由里龍王廟,在由里山。凡水旱,有禱必應。天聖元年,范宗古所創。紹興壬戌,富元衡重修。

夏港龍王廟,夏港橋之北。紹熙[70]二年,張尚書杓往鎮襄陽,取道於此,捐資重修。

前湖七娘[71]廟,歸云庵之西。舊以祠[72]前有湖,故名前湖。五代末,有何氏女,爲江賊所掠,欲污之,何氏曰:“當修容以見。”須臾,盛飾以出,立於船首,罵賊,赴水而死,遂爲立祠。今廟塑女郎七人,蓋失本意。然郡人事之甚恭,頗有靈應。湖則不復有矣。

三王廟,在石牌山上。相傳爲徐偃王、吴武烈帝、唐李衛公[73]。又有小龍祠在[74]其麓。

鹿女明王廟,在石牌山之東。語在“真山”,豈舊觀之址乎?

彭王廟,在建寅門。古傳爲彭越神云。

許真君廟,即許青暘宅也。唐至德元年立爲廟。

蔣王廟,在長壽鄉[75]

净林廟,在長壽鄉。

何王廟,在崇仁鄉[76]

蕭将軍廟,在沙山之北。

通利公廟,在令節港口,正廟在通州。姓[77]蒋,吴郡塗菘人。僞吴時,喻布州民以海鹽之利,布州,通行[78]舊名。殁,爲蒋司徒祠。南唐昇元五年,封爲通利侯,保大中,加公爵。政和元年,錫[79]“佑仁”爲廟額。據《通州志》。

聖妃廟,君山東嶽行宫之西[80]。正廟在興化軍,敕賜“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航海者每遇風濤險惡,乞靈於神,響應如答。嘉定十七年,舶商陳子文等請於胡侯綱,創立殿宇,久而未備。紹定三年,奏院顔侯仲添建廊廡,廟乃成焉。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六《廟》徵引《江陰志》

【注释】

[1]“在”,《[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古迹》作“是”。

[2]“城”,《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江南東道四》作“池”。

[3]原文無此句,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4]“利城、郭與暨陽等”七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5]“輿地志云”,《[弘治]江陰縣志》無。

[6]《[弘治]江陰縣志》“古”之前有“疑”字。

[7]“前志載”,原作“前載志”,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古迹》改。

[8]“”,原作“岑”,據上下文改。

[9]“嵇”,《[弘治]江陰縣志》同,《[崇禎]江陰縣志》作“稽”。

[10]“耶”,《[弘治]江陰縣志》作“邪”。

[11]“聞”,本書卷第七《人物》作“間”。

[12]“肆”,本書卷第七《人物》作“賜”。

[13]“宇”,原作“宅”,據前文改。

[14]“志闕一字”,《[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古迹》作“志門一宇”。

[15]“暘”,原作“晹”,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6]“市”,原作“寺”,據《[弘治]江陰縣志》、下文改。

[17]“令”,《[弘治]江陰縣志》作“嘗宰”。

[18]“王”,《[弘治]江陰縣志》作“五”。

[19]“牌”,原作“碑”,據《[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三十一《古迹》改。

[20]“涉”,《[嘉靖]江陰縣志》卷二《提封記第二上·古迹》作“沙”。

[21]“堆”,《[嘉靖]江陰縣志》作“阜”。

[22]“冢”,原作“家”,據《史記》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改。

[23]《晋本傳》,當指《晋書·郭璞傳》。

[24]“八百”,《[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古迹》作“八里許”。

[25]“南徐州説”,疑當作“南徐州記”。

[26]“山”,原由“州”字貼改作“山”。

[27]“世云”,疑當作“世説(新語)”。

[28]原字殘不可辨,疑當作“兩”。

[29]“堆”,《[弘治]江陰縣志》作“墩”。

[30]“昔”,疑當作“皆”。

[31]“祠”,原作“詞”,據《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二《江南東道四》改。

[32]“一”字,《重修琴川志》卷十《叙祠》無。

[33]《重修琴川志》“按”之前有“又”字。

[34]“太”,《重修琴川志》作“大”。

[35]“三”,《重修琴川志》作“二”。

[36]“陳”,《重修琴川志》作“除”。

[37]“蟄”,疑當作“蜇”。

[38]“俗傳……”句,《重修琴川志》無。

[39]“大聖”,《[弘治]江陰縣志》卷十《雜傳·名藝》作“觀音大士”。

[40]《[弘治]江陰縣志》“寺”之後有“即唐永壽寺,淳化三年改壽寧”句。

[41]“先”,《[崇禎]江陰縣志》卷八《乘逸》作“光”。《經義考》卷二十三:“《宋史》:‘李光,字泰發,越州上虞人,崇寧五年進士。’趙希弁曰:‘紹興中,光參知政事。’”

[42]“靈坦”,《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揚州華林寺大悲禪師碑銘》作“雲坦”。

[43]“侄氏”,疑當作“姓武氏”,《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唐文粹》卷六十四《揚州華林寺大悲禪師碑銘》均有“師諱雲(靈)坦,代宗皇帝錫號曰‘大悲,姓武氏,蓋則天太后之族孫也’”句。

[44]“懼伏”,《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作“畏懼”。

[45]“極”,《[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道觀》作“拯”。

[46]“明净觀”,下文作“净明觀”。

[47]“通天萬歲”,疑當作“萬歲通天”。

[48]“净明觀”,上文作“明净觀”。

[49]“在”字,《[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尼院》無。

[50]《[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僧寺》“山”之後有“元豐三年建”句。

[51]唐無“乾重”年號,疑當作“乾符”或“乾寧”。

[52]“宰”,疑當作“窣”。

[53]“于”,《[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僧寺》作“子”。

[54]“其神”二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淫祠》補。

[55]“杲”,《[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淫祠》作“果”。

[56]《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帝”之前有“大”字。

[57]《輿地紀勝》“公”之後有“廟”字。

[58]《[弘治]江陰縣志》卷二《壇祠》“江南”之前有“南唐有”三字。

[59]原多“間”字,據《[弘治]江陰縣志》《輿地紀勝》删。

[60]“故”,《輿地紀勝》作“古”。

[61]“撤”,原作“撒”,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淫祠》、《輿地紀勝》改。

[62]《[弘治]江陰縣志》“豈”之後有“吕”字。

[63]“侯”,原作“候”,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二《壇祠》、《全宋文》卷六八九一《封延陵季子爲昭德侯制》改。

[64]“世”,《[弘治]江陰縣志》同,《全宋文》作“古”。

[65]“受加”,《[弘治]江陰縣志》同,《全宋文》作“承嘉”。

[66]“德”,原作“得”,據《[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卷八《秩祀記第六》、《全宋文》改。

[67]“厲”,《[嘉靖]江陰縣志》同,《[弘治]江陰縣志》作“萬”,《全宋文》作“勵”。

[68]“念”,《[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全宋文》均作“諗”。

[69]“神”,《[弘治]江陰縣志》同,《[嘉靖]江陰縣志》《全宋文》均無。

[70]“熙”,《[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淫祠》、《[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七《祠廟》均作“興”。

[71]“七娘”,《[成化]重修毗陵志》作“七娘子”。

[72]“祠”,原作“詞”,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二《壇祠》改。

[73]《[弘治]江陰縣志》卷十一《淫祠》“公”之後有“神”字。

[74]“在”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75]“長壽鄉”,《[弘治]江陰縣志》作“時山”。

[76]“崇仁鄉”,《[弘治]江陰縣志》作“楊舍市東”。

[77]《[弘治]江陰縣志》“姓”之前有“神”字。

[78]“行”,疑當作“州”。

[79]“錫”,《[弘治]江陰縣志》作“賜”。

[80]“西”,《[弘治]江陰縣志》作“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