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利泉,在啟山。深可二丈[106],泉常尺餘,不爲水旱增損。大司成葛公墓在其麓,名以旌儒。[107]

彌勒灣泉[108],貪山之西。山谷幽深,人迹罕到。父老傳,昔有宣和尚築庵於此,忽夢彌勒佛曰:“汝何不見石頭和尚?”於是棄去。後人名其所曰“彌勒灣”。下有甘泉,雖旱不竭。按《傳燈録》,唐靈默禪師,毗陵人,姓宣氏。雖不載夢彌勒事,然僧竭[109]石頭和尚云。

虎跑泉,在定山寺。唐法嚮禪師飛錫來此,有虎馴伏,跑地得泉。治平元年昏□□[110]和簿王竦與郡守楊士彦諸公,賦詩刊石,結亭其上。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五《山川·泉》徵引《江陰志》

【注释】

[1]“欠”,原作“吹”,據《[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十七《山川》改。

[2]“東”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四《雜辯·山川》補。

[3]“製”,《[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作“址”。

[4]《[弘治]江陰縣志》“嶽廟”之前有“東”字。

[5]“麓”,《[弘治]江陰縣志》作“壠”。

[6]“縣北”,《[弘治]江陰縣志》作“東北”。

[7]“君”字,《[弘治]江陰縣志》無。

[8]“藏烽”,《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景物上》、《[弘治]江陰縣志》作“烽火”。

[9]“山”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0]“山”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11]“瓠”,《[弘治]江陰縣志》同,《[成化]重修毗陵志》作“匏”。

[12]原“其”作小字,疑後補。

[13]“策”,原作“榮”,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4]“耶”,《[弘治]江陰縣志》作“邪”。

[15]“九里”,原作“里九”,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16]“二十七”,《[弘治]江陰縣志》作“二十”。

[17]“秦王”,《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古迹》作“秦始皇”。

[18]“二十”,《[弘治]江陰縣志》作“一十五”。

[19]“王”,疑當作“皇”。

[20]“巡”,《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景物下》作“游”。

[21]“六”,《[弘治]江陰縣志》作“四”。

[22]“鵝眉”,《[弘治]江陰縣志》作“峨嵋”。

[23]《[成化]重修毗陵志》“丈”之後有“下瞰江水”四字。

[24]“啟”,《[弘治]江陰縣志》作“綺”。

[25]“浮”,《[成化]重修毗陵志》作“游”。

[26]“山”字,《[弘治]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均無。

[27]“綿”,《[弘治]江陰縣志》作“錦”。

[28]“石多”二字原作“名”,據《[弘治]江陰縣志》《[成化]重修毗陵志》改。

[29]原“成”作小字,疑後補。

[30]“故”,《[成化]重修毗陵志》同,《[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仙釋》均作“古”。

[31]“縣東”,《[弘治]江陰縣志》作“東北”。

[32]“秀”字,《[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四《雜辯·山川》無。

[33]《[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四《雜辯·山川》“道”之後有“士”字。

[34]“山”,《[弘治]江陰縣志》作“石”。

[35]“二十”,《[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作“二十三”。

[36]《[成化]重修毗陵志》“太康”之前有“晋”字。

[37]“二十”,《[弘治]江陰縣志》作“三十”。

[38]“二十”,《[弘治]江陰縣志》作“三十”。

[39]“領”,據上文疑當作“類”。

[40]“二十七”,《[弘治]江陰縣志》作“十八”。

[41]“三十”,《[弘治]江陰縣志》作“二十五”。

[42]“地平”,《[成化]重修毗陵志》作“平地”。

[43]“縣東二十五”,《[弘治]江陰縣志》作“縣東二十”,《[成化]重修毗陵志》作“在縣東四十”。

[44]“在”字之後原有“於”字,據《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揚州華林寺大悲禪師碑銘并序》删。

[45]“蛟山,縣東南二十里”,《[弘治]江陰縣志》作“盤龍山,縣東十五里”。《[成化]重修毗陵志》作“蟠龍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46]“盤”,《[成化]重修毗陵志》作“蟠”。下同。

[47]“十”,《[弘治]江陰縣志》作“十五”。

[48]“八十”,《[弘治]江陰縣志》作“九十”。

[49]“四十”,《[弘治]江陰縣志》作“五十”。

[50]《輿地紀勝》卷九《江陰軍·景物下》“洞”之前兩格作“———”,疑爲“白龍”二字。

[51]《輿地紀勝》“童”之後有“行”字。

[52]《輿地紀勝》“丐”之前有“一”字。

[53]“内”字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補。

[54]“西”,《[成化]重修毗陵志》作“西南”。

[55]“二十七”,《[弘治]江陰縣志》作“二十”。

[56]即《源山須知》,據《[弘治]江陰縣志》知。下同。

[57]“十”,《[弘治]江陰縣志》作“十五”。

[58]“東”,《[弘治]江陰縣志》作“東北”。

[59]此段引文與《南史·王敬則傳》原文略有出入。

[60]原作“慶平集”,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五《兵衛》改。

[61]“陪”,疑當作“倍”。

[62]“繖湖”,《[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作“繖墩湖”。

[63]“詔”,《[弘治]江陰縣志》作“認”。

[64]“洞”,《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游慧山寺記》作“泊”。

[65]“掩”,《全唐文》作“淹”。

[66]原兩處“閎”字均空,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九《名宦·守令》補。

[67]《[弘治]江陰縣志》此處無“導”字,并注:“缺字。”

[68]“運河”條目原爲小字。

[69]“宋”,宋志當作“國朝”或“皇朝”。

[70]“興修”,《[弘治]江陰縣志》卷三《河渠》作“重修之”。

[71]“甲午”,本書卷第十二所收《政和河港堰閘記》文末作“丙申”。

[72]“瀉”,《政和河港堰閘記》作“卸”。

[73]“匯”,《[弘治]江陰縣志》作“匿”。

[74]“田”,原作“曰”,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75]“柔”,原作“穼”,據《[弘治]江陰縣志》卷三《河渠》、《[嘉靖]江陰縣志》卷九《河防記第七》改。

[76]“制”,《[弘治]江陰縣志》作“泄”。

[77]“横河”,《政和河港堰閘記》作“横田河”。

[78]“又”,《政和河港堰閘記》作“共”。

[79]《政和河港堰閘記》“堰”之後有“亦完”二字。

[80]“保”,《[弘治]江陰縣志》作“沾”。

[81]“宋”,疑當作“國朝”或“皇朝”,或省去。

[82]“三十五”,《[弘治]江陰縣志》作“四十”。

[83]“十五”,《[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十八《山川二》作“十”。

[84]“二十”,《[弘治]江陰縣志》作“十八”。

[85]“東北三十八”,《[弘治]江陰縣志》作“東五十”,《[成化]重修毗陵志》作“東四十八”。

[86]“東北”,《[弘治]江陰縣志》作“東”。

[87]“西蕃志”,《[弘治]江陰縣志》作“四蕃志”。

[88]“十”,《輿地紀勝》卷第九《江陰軍·景物上》作“千”。

[89]“二”,《[弘治]江陰縣志》作“三”。

[90]“西”,《[成化]重修毗陵志》同,《輿地紀勝》作“東”。

[91]“龍蕩港”,《輿地紀勝》作“龍蕩湖”。

[92]“之屬”二字《[成化]重修毗陵志》卷三十一《古迹》無,“斸”作“犯”。

[93]“新”,《[弘治]江陰縣志》卷三《河渠》作“所”。

[94]“派蔓并足”,《[弘治]江陰縣志》作“瓜蔓蚿足”,本書第卷十二所收《大觀黄田港閘記》亦作“瓜蔓蚿足”。

[95]“閉”字,《[弘治]江陰縣志》無。

[96]“至”,原作“雖”,據《[弘治]江陰縣志》改。

[97]“止”,《[弘治]江陰縣志》作“節”。

[98]“州”,原作“利”,據《大觀黄田港閘記》改。

[99]“遣”,原作“遺”,據《吴中人物志》卷五《宦績》改,本書卷第十二所收《乾道治水記》亦作“遣”。

[100]“蕆”,原作“藏”,據《乾道治水記》改。

[101]“淤”,原作“利”,據《[弘治]江陰縣志》、《[嘉靖]江陰縣志》卷九《河防記第七》改。

[102]“一百六十”,《乾道治水記》作“一百六十七”。

[103]“於”,《乾道治水記》作“以”。

[104]《乾道治水記》“計”之後有“者”字。

[105]“辰”,疑當作“戌”。

[106]“丈”,《[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四《雜辯·山川》作“尺”。

[107]此句原闕,據《[弘治]江陰縣志》卷六《山川》補。

[108]“彌勒灣泉”,《[弘治]江陰縣志》卷十四《雜辯·山川》作“彌勒泉”。

[109]“僧竭”,《輿地紀勝》卷第九作“曾謁”。

[110]原空,疑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