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阜
君山,澄江門外,軍治之北,蓋其鎮山也。舊《經》爲“瞰江山”,今名乃取春申君而目之。其巔有亭,舊名“松風”,三角而已。前輩題詠甚多,唯蔣修撰圓未成童時密題壁間,有“夜欠[1]一檐雨,春無四面花”之句,見者稱賞。後易名“心遠”。紹興庚午,趙侯隽之始創堂,曰“浮遠”,蓋取東坡“江遠欲浮天”之句。北臨大江,南望城市,東[2]睨鵝鼻,西俯黄田,一郡之勝概也。堂之南有浮圖,再遭回禄,遺製[3]尚存。嶽廟[4]、光孝寺在其麓[5]。舊有洗心堂,蔣閣學静學《易》於此。今爲市舶務,堂名易爲“澄江”云。
黄山,縣北[6]六里,以春申君[7]之姓名之。其峰相傳爲席帽。按《輿地志》:上有石室,吴時藏烽[8]之所。
馬鞍山[9],在黄山西,見《寰宇記》。舊《經》失載,而謂:由里山形如鞍,誤矣。《郡國志》云,芙蓉湖西馬鞍山,季札讓位,耕於此。
由里山,縣東南十五里。按郭璞《條山[10]記》有曰:由里山前瓠[11]子岡,葬之正者封侯王。瓠子岡今在其[12]所,“由里”之名恐從璞説也。《寰宇記》不載“由里”,而有“馬鞍山”。按《郡國志》云,在芙蓉湖之西,今由里之形亦如鞍,然豈謂是耶?《祥符經》又不載“馬鞍山”,而有“由里”,恐本是一山也。至引《源山須知》云:其山多鬼,本名有鬼山,其後聲訛,不經之甚。近有郡人吕天策[13],則以爲“九里”,《題葛少川迎翠軒詩序》有“前對九里、秦望諸山”之語,豈以“由里”之義難曉,故更爲“九里”耶[14]?或云:山之四面皆九里[15]。今并存之。上有龍祠,山之巔或作雲,邦人以爲雨候。其南又有觀音礪,遠望碎石,像如觀音。葛文康公墓在焉。
青山,縣西十里。按《寰宇記》:“上有干將鑄爐九所。”又於晋陵縣青山橋云:江陰有三峰山,此山望見,故名。
秦望山,縣西南二十七[16]里。舊《經》:按《風土記》,本名峨耳,山在蜀川,秦王[17]驅之以塞東海,至此不肯前,登山四顧,因號秦望。又引《山海經》云:“南有蜀川油九甏。”今按史籍,皆無所據。《南徐州記》:暨陽縣西有秦履山。此山是也。
鷄籠山,縣西南二十[18]里。舊《經》:俗傳秦始王[19]東巡[20],以金籠貯鷄,至此放之。後人或聞其雞鳴,因名。又云,其山形如鷄籠。
鵝鼻山,縣北六[21]里。《源山須知》云:鵝鼻山,形勢高斜,如鵝鼻。今俗呼爲“鵝眉[22]觜”。
大石山,縣北七里。絶頂有石,高數十丈[23]。小石山,與大石山相連屬。俗呼爲“大石灣”“小石灣”。
啟[24]山,縣東十里。《源山須知》:昔吴王泛舟浮[25]賞到此山[26],見野花繁盛如綿[27]綺,因名綺山。後呼啟山,蓋字之誤也。山上有虎礪石,父老云,石多[28]鋪教如虎狀,故名。又有泉,名善利,味甘而美。大司成[29]葛公墳庵在其麓,名以旌儒。曹氏先塋亦在焉。
女山,縣東十五里。山頂有十二洞,故[30]老相傳云,昔有太守女入山修道,一日仙去,故名。亦名“仙女山”。或以其山有堆阜,高低相比,其形如敔,故謂之“敔山”。今兩存之。舊《經》引山謙之《南徐州記》,以爲丹徒縣臨江之山,則非其所矣。耿氏、曹氏先塋及丘侍郎太夫人墓在焉。
真山,縣東[31]十八里。《祥符圖經》作“甄山”。按《十道四蕃志》:一名“石筏山”,筏長六十步,始皇欲以浮海,亦曰“筏梁”。昔山側村民韓文秀[32]入此山,見鹿産而聞小兒啼,往視,乃産一女子,因收養之。長,令爲女道[33],時號鹿娘,梁武帝爲建聖觀。及死,葬於此。陳宣帝使持香花、珍饌、帝樂,供養其冢。又發視之,但聞異香,無復骸骨,謂其得真,因以名山。《寰宇記》亦作“真山”,所載略同,但其觀名爲“至真”,有異耳。要之當作“真山”,“甄”字無所據也。今俗呼“石牌山”,其山[34]面平數丈,懸江流中,水漲不没,涸亦不高,隨水上下。
鳳凰山,縣東二十[35]里。《太平總類》云,太康[36]元年,於此掘得石鳳凰,去若飛,因以爲名。
覆酒山,縣東二十[37]里。《祥符經》云:曲阿有覆酒山。《高麗入山傳》云,昔高麗國女美,東海神乘酒船禮聘之。女不肯,海神撥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或云,山極低小,宛然覆舟之形。當名以“覆舟”,而俗訛爲“覆酒”。未知孰是。
稷山,覆酒山之側,亦謂“薛山”。古老傳,乃唐薛稷别業也。
香山,縣東二十[38]里。《太平總領[39]》及《吴地志》云:吴遣美人采香於此,因名。故有采香徑。按《十國紀年》:吴越攻常州,徐温帥兵拒之。張可琮以江陰之兵從陳璋,敗吴越兵於香灣。即其地也。
貪山,縣東二十七[40]里。《源山須知》云:在曲阿東。昔梁大同中,有樵夫采薪,見金寶現,因掘取,山頽壓死,遂名“貪山”。
售山,縣東三十[41]里,《源山須知》云:在暨陽東。梁天監中,劉售嘯聚據此,自號“售山”。
時山,縣東三十里。《源山須知》云:在暨陽。頃有富民時姓,族居此山,遂名之。亦謂“毗山”。蔣待制嘗讀書於此。
沙山,縣東四十五里。初本地平[42],晋、宋間江水泛漲,因涌沙石,積爲一山。按,僞吴武義元年,吴越受梁命來伐,六月,敗吴越兵于沙山,豈其地歟?
定山,縣東二十五[43]里。舊《經》云四十里,非是。山有飛錫庵、虎跑泉。唐法嚮禪師飛錫來此,有虎馴伏,跑地得泉。前志指二事皆以法嚮得名。虎跑泉題刻甚富,且有“不載《圖經》嗟失記”之句。今考之紹興初正字胡珵《新建定山輪藏記》有曰:“貞觀中,法嚮禪師以四聖果,絶江相地,肇啓精藍。”錫杖迨今猶存,一勇夫僅可舉,則法嚮于此山挂錫爲不誣,特未詳有“虎跑泉”之義。及觀《揚州華林寺大悲禪師碑銘》,賈餗製文,述唐代宗時有僧靈坦,姓武氏,“制毒龍於金山,柔猛虎於定山。在江陰,則神龜靈蛇之感現;在[44]江都,則山鬼城隍之懼伏”。質之以此,則泉之所出,即靈坦柔伏於菟之地,而非法嚮也。山川靈異,皆有本始,考者弗詳,因没其實。後之覽者得此説,可無“失記”之恨矣。定山之麓又有普照塔,建炎間,中奉葛師望同文康公以二侄恵新有緣爲僧,建造以承香火。
白鹿山,縣東五十里。《源山須知》云:在暨陽東南。昔吴王出獵,得白鹿,因名之。
蛟山,縣東南二十里[45]。《源山須知》云:唐垂拱中,有黄龍盤[46]山上,三日始没。蛟山在常熟。此山正名“盤龍”。
華山,縣東南十[47]里。舊《經》云二十里,非是。今名花山。舊《經》云形似關中華山,過矣。
顧山,縣東南八十[48]里。
白龍山,縣東南四十[49]里。上有龍洞[50],每遇大旱,乃往祈禱。相傳云,昔有一童[51],嘗入此洞,秉燭三條,并燃三指,因通常熟界。後因丐[52]者在内[53]卧寢,遂生一石閘斷。今可入者丈餘地耳。餘見“兜率院”。
小山,縣東北十五里。舊《經》云三十里,非是。又,小山,縣東北三十里。本以蕭氏所居,名蕭山,後訛爲“小山”。河魨所出之地也。
焦山,縣西[54]三十五里。《源山須知》云:本名樵山,爲采樵之地,聲訛爲“焦”。
觀山,縣西南二十七[55]里。《源山須知》云:吴王好於此山游觀,因名之。
丁國山,觀山之側。
高山,縣西南。有河路通常州,俗云“高山網頭”,捕魚之所也。
白石山,縣西南十八里。《須知》[56]云:山多白石,人取作灰。俗傳“白石洞天”,非也。
浮山,舊《經》:在縣東北揚子江中。今石牌之東也,地名“東岡”。
彭公山,縣東北十[57]里。《須知》云:昔彭越東征居此,營山之東。
彭墓山,縣東南三十里。即彭公所獲首級葬此。
鎮山,縣東[58]三十里。《須知》云:昔有虹蜺出於此山,以鎮星散而爲虹蜺,因名。右三山,舊《經》所載,今其地莫詳,姑存之。
陸主山,《南史·王敬則傳》:暨陽有陸主山。時有一部劫逃入山中,爲人患。敬則遣人致意劫帥,使出首,當相申論。郭下廟神甚酷烈,引神爲誓。劫帥既出,於廟中殺十牛解神,并斬諸劫,百姓悦之。[59]
覆釜山,宋齊丘《廣平集[60]·徐温祠堂碑》云:江陰之征,王陪[61]道以騁。王乃徐温也,爲吴忠武王。遇越兵於覆釜之丘。
右二山雖有所據,舊《經》、《寰宇記》并不載。恐歲久名稱改易,姑附見之。或云,覆釜山即青山。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五《山川·山》徵引《江陰志》
猢猻洞,在虹橋之北。本孫氏園。古木櫹森,巨竹檀欒,雖在市廛,而有山林之趣,嘗入畫圖。其園搃名“富春”,堂有“瑞蓮”“緑筠”“清輝”“集綺”,亭有“瑞香”“垂金”“濯瓔”“采芳”“流紅”“蘸碧”,閣有”“連漪”“寒翠”,軒有“叠巘”,又有仁智亭、二鹿廐、鹤阱,皆對列左右。又東爲道院,其北石洞嵌岩,舊有猢猻出入其中,名以“棲雲”,今故穴尚存,鄭、李家分得之。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五《山川·洞》徵引《江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