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 刻

碑 刻

《季子墓銘》,在申[1]港季札墓,有十大字云“烏乎[2]有吴延陵君[3]子之墓”。按歐陽文忠公《集古録跋尾》云:“《吴季子墓銘》,自前世相傳以爲孔子所書。據張從紳《記》云:‘舊[4]石湮[5]滅,開元中,玄宗命殷仲容摸[6][7]其書以傳。’然則開元之前已有本矣。至大暦中,蕭定又刊于石,則轉相傳,模失其真遠矣。按孔子平生未嘗至吴,以《史記·世家》考之,其歷聘諸侯,南不逾楚,推其歲月踪迹,未嘗過吴,不得親銘季子之墓。又諸[8]字特大,非古簡牘[9]所容。第以其名傳之久,不可遽廢。故録之以俟[10]博識君子。”

《季子神賽雨[11][12]石文》,乃唐天寶五載趙晋甫撰,張撝書。往年修季子廟,築後殿基址得之。字畫磨滅,然尚可讀。

《通玄觀銅鐘銘》,乃陳郡袁懷光[13]撰。唐開元十五年[14]單閼歲純陽月再旬有三日辛卯,常州江陰縣通玄觀道士繆行崇等,煉衆寶以成神鍾[15]。其火朵盤龍,握千鈞而駐迥;花開明月,銜五音而照空。威警[16]三天,聲搏八極。泉囹[17]偶韻,夜息焚燒;紫府聆音,畫飛真氣。鴻因嚴備,乃記銘云:“玄元聖衆錬珍精,鑄出神鍾響玉京。香臺曙撃蓮花月,華虡[18]霄懸福德声。音飛碧落回真駕,韻度蓬萊[19]噴水鯨。恒沙道力無時,永吟仙府警群生。”鍾今在天慶觀。

《崇聖院銅鐘銘》,乃唐太子弘冀[20]所置,重一千斤。題云:“賜江陰縣崇聖院”。今乾明院也。其銘曰:“蓋聞聲叶洪鈞,功垂浩劫。集善之利,惟兹可嘉。因發乃誠,是爲良願:上所[21]以祝君親[22]富壽,將日月以齊休;下所[23]以期官庶興[24]居,與山河而共泰。由衷之念,永永[25]何窮!”

《南唐重光院銘》,今能仁院。乃僧白[26]西撰,題云:“大唐都省江陰縣重光院,保大三年歲次乙巳六月十八日。”銘云:“物匡大信,世指何立?九乳樓鏗,三乘雲集。妙利斯啓,餘功罔及。光澤有唐,良緣永襲。”

《唐重建興建寺碑》,進士郁群老撰,大[27]和二年,在慈雲寺。

《光瑛院新建瑞像殿記》,常州僧正崇肇撰,南唐保大六[28]年。今[29]明教院。

《招隱院新建鐘樓[30]》,譙國丁弘道[31]撰,南唐保大十[32]年。今[33]悟空院。

已下碑記,慶元四年,郡侯陳序已類叙,刊成《續志》。

《太宗皇帝賜趙遂良誥詞石刻》,在清白堂,郡守薛嘉言重建并贊。

《宣聖廟記》,范文正公仲淹撰。

《修宣聖廟記》,鄉貢進士李溉撰。

《清白堂記》,檢討劉谷撰,今不存。

《明教院釋氏殿記》,縣尉陳珪撰。

《紹興重修由[34]里龍堂記》,教授鄭漻撰,兩浙[35]漕屬余壹撰。

《悟空院新鑄鍾記》,縣尉陳珪撰。

《修鼓角門記》,國子監直講曹確撰。

《江陰縣學開河記[36]》,縣尉黄佖撰。

《江陰縣新建學門記》,常州教授林虙撰。

《紹興初修學記》,余壹撰。

《新建軍學記》,秘書省正字胡珵[37]撰。

《奉詔修學記》,教授鄭漻撰。

《乾道重修學記》,吴興莫伯鎔撰。

《紹熙[38]重修學記》,今兵部侍郎耿秉撰。

《江陰縣修河港堰閘記》,顯謨閣直學士蔣静撰。

《重修黄田閘記》,蔣静撰。

《治水記》,教[39]授章洽撰。

《季子墓碑記》,知常州朱彦撰。

《定山寺經[40]藏記》,正[41]字胡珵[42]撰。

《重建報恩光孝寺記》,紹熙辛巳[43]吏部侍郎[44]葛立方撰。

《傘湖放生池記》,權縣丞蘇磻[45]撰。

《君山浮遠堂記》,江都[46]仲并撰。

《新建貢院記》,葛丞相邲[47]撰。

《尉司建弓手寨記》,縣尉袁夑撰。

《重修軍社壇記》,簽判姚舜陟撰。

《廣福寺觀音事迹石刻》,路鈐王孝竭撰。

《浮遠堂留題[48]》,簽書樞密[49]羅點撰。

《東樓記》,知録齊準撰。

《新建市舶務記》,簽判周正德[50]撰。

《重建蔡涇[51]閘記》,兵部侍郎戴溪撰。

《重建僉廳記》,權教授颜叔玠撰。

《御書閣記》,兵部郎官吴漢英撰。

《今上皇帝作新士風御筆》,盧侯子章贊,教授陳煃立石。

《范文正公生祠碑》,黄士毅撰,教授方萬里立石。

《舜禹言心圖》《周程言性圖》,黄士毅撰,教授方萬里立石。

《演教寺建[52]佛殿記》,兵部郎官吴漢英撰。

《重建教授廳記》,教授陳南一撰。

《伊川先生帖》,教授陳[53]南一立石。

以上《[洪武]常州府志》卷十九《碑碣》徵引《江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