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仰的源泉

3.信仰的源泉

我们已经描绘了信仰以及它与人格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信仰是个人自我的一种整体的中心化行为,这是一种无条件、无限和终极的关切行为。现在,问题出现了:什么是这种涵容一切又超越一切之关切的源泉?“关切”一词指向的是一种关系的双方,即关切者与所关切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此二者,我们都必须去设想人自身的处境和他所置身之世界的处境。人的终极关切的实在性揭显了某种与其存在有关的东西,那就是,人能够超越他那些相对的和转瞬即逝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生灭变动。人的种种经验、感受和思想都是有条件和有限的。它们不仅有生灭来去,而且内容上亦属于有限和有条件的关切——除非它们被向上拔升至拥有无条件的正当性(validity)。但这就必定要对这一拔升的一般可能性做出假定,即假定人身上拥有无限性的因素。在一种直接性的个人的中心化行为中,人能够领会终极者、无条件者、绝对者和无限者的含义。单是这一点就使得信仰成为人的一种潜在可能性。

人的种种潜在可能性就是种种驱使人去现实化的力量。人意识到他属于无限者,但他又不能像拥有一件财产那样拥有无限者,正是这样一种对无限者的意识驱使人走向信仰。这正是在生命的变幻无常之中对那些呈现为“心灵之躁动不安”(restlessness of the heart)的具体现象的抽象表达。

信仰的这种无条件之关切即是对无条件者的关切。亦正如一直对信仰所描述的,这种无限之激情即是对无限者的激情。或者采用我们最初的说法,终极关切乃是关于被经验为终极者的关切。依此方式,我们就从信仰作为出自人格之中心化行为的这一主观含义转向了它的客观含义,即转向信仰行为中所意指之物。就我们目前分析所及而言,将信仰行为中所意指者称之为大写的“上帝”(God)或普通的“神祇”(a god)并无太大助益。因为我们在这一步所追问的是:到底是什么构成了上帝观念中的神性(divinity)?回答是:正是那出自无条件者和终极者的因素。这种因素承载着神性之品格。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在人类宗教历史中,“在天上和在地上”的几乎每一样事物都曾领受过终极之禀赋。然而,我们也同样能够理解,在人的宗教意识中,有一个批判性原则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作用,那就是,真正的终极者终会让那不过是口头上说是终极而实际上却是初始的(preliminary)、变动不居的和有限的事物原形毕露。

“终极关切”一语将信仰行为的主体方面和客体方面——能信者之信仰(fides qua creditur)和所信者之信仰(fides quae creditur)——统一起来了。前者是出自人格之中心化行为即终极性的关切的古典表述,后者则是关于这一活动所指向之终极者本身(它在有关神圣者的种种象征之中得以表达)的古典表述。这一区分十分重要,但并不根本,因为它们任何一方缺少了另一方皆不可能存在。缺少信仰所指向的内容,就没有信仰可言。在信仰行为中总有某物被意指。与此同时,除非是在信仰行为之中,否则就没有什么方式能获得信仰的内容。所有不是在终极关切状态之中做出的有关神圣者的言说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在信仰行为中所意指者是无法通过任何其他非信仰的方式通达的。

在诸如“终极的”“无条件的”“无限的”和“绝对的”等语词中,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的差别被克服了。信仰行为的终极性与信仰行为所意指之终极者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当神秘主义者认为他们关于上帝的认识就是上帝关于自身的认识时,他们就是在象征性地表达这一点;而当保罗说出他将会如同上帝知道他一样知道之时(《哥林多前书》第13章),他所说的也正是这一点。[2]上帝永远不可能是客体,除非他同时也是主体。根据保罗所说(《罗马书》第8章),要是没有圣灵住在我们心里祈求的话,我们的祷告哪怕要成功一次亦不可能。[3]这同样的经验若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即在对终极者亦即无条件者的经验中,日常的主客架构消失了。在信仰中,这一行为所从出之源头乃是凌驾于主客之分立而临在的(present)。它既是这两者,又超出了这两者。

信仰的这一特性为我们区分真实的终极性与虚假的终极性提供了又一个评判标准。那些宣称具有无限性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的有限者(比方说国家或世俗的成功)是无法超越这一主客架构的。当信念主体作为主体去审视它时,它就成了客体。这一主体可以用日常的认知去把握它并用惯常的手段去打发它。虚假的终极性无有穷尽,当然,其间存在众多程度上的不同。国家就要比个体的成功更接近于真正的终极性。国家主义式的迷狂有可能产生一种主体几乎要为其客体所吞噬的状态。但一段时间之后,主体又会再次出现,并对之失望透顶,他会以怀疑和算计的方式看待国家,甚至会将那些本已获得证成的主张也视作不义之举。一种信仰越是拜偶像,就越难以克服主客分立。因为这正是真信仰和偶像信仰(idolatrous faith)的分野所在。在真信仰中,终极关切乃是对于真正的终极者的关切;而在偶像信仰中,被拔升至终极层面的是种种初始的有限实在。偶像信仰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实存性的失望”,这是一种穿透了人整个实存的失望!这就是偶像信仰的动力学:它是信仰,亦因此,它是出自某一人格的中心化行为;但它却仅能在其人格的周边前后游离而无法深入,因此,这一信仰行为终会丧失其中心而使得这一人格分崩离析。即便偶像信仰陷入迷狂也只可能让这一后果隐匿一时,但终究它还是会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