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注释
译者注释
世界史的概念
1.黑格尔提到的书名是Der Rückzug(回征),即后人所说的《远征记》。色诺芬在此书中记载了自己在波斯国王居鲁士的希腊雇佣兵团中的重大经历:这位国王死后,他当选为希腊万人军司令官,率领这批远离故国1500公里的希腊人在对他们陌生的库尔德斯坦与亚美尼亚土地上冲杀,终于在公元前400年初回到黑海之滨的希腊城市特拉佩祖斯。——14
2.黑格尔提到的书名是Commentarii(随记),即后人所说的《高卢战记》。恺撒在此书中记述了自己作为高卢行省长官在当地作战的经历,从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2年,每年的事迹写成一卷,共七卷。——14
3.即雷茨枢机主教让·弗兰索瓦·保罗(Jean François Paul)所著《回忆录》(1717年,三卷本)。此人出身于颇有名望的贡迪家族,1643年成为巴黎大主教助理,1648—1652年作为马萨林的对手,成为投石党的一位领导人,率众反对法国专制政治制度。——14
4.普鲁士国王弗利德里希大帝二世(1712—1786年)著有《我的时代的始末》(1746年)与《回忆录》(1751年)。——14
5.约翰·冯·米勒(1752—1809年)所著《瑞士史》为五卷本,在莱比锡出版于1786—1808年,对瑞士19世纪的发展有所预言。——15
6.作者麦耐尼·阿格里帕(Menenius Agrippa)与其作品不详。——16
7.波利比(约公元前200—前111年),希腊古代历史学家,军事将领。参加过重大战役,漫游了地中海世界及其以外的地区。公元前133年以后,首先撰写《努曼西亚战争史》,随后编写《通史》40卷。这部巨著叙述了从汉尼拔的西班牙战役到彼得纳战役(公元前220—前168年)罗马主宰世界的历史。——16
8.艾季弟·丘迪(1505—1572年),瑞士人文主义学者,所著《瑞士编年史》(两卷本,1734—1736年)叙述了1000—1470年间的瑞士历史,被许多作家(包括库勒在内)用作原始资料。——16
9.黑格尔在这里指的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两卷本,日内瓦1748年。——18
10.巴尔特尔德·格奥尔格·尼布尔(1776—1831年),德国史学家,他所创造的原始资料鉴定法给研究历史奠定了一个基础。所著《罗马史》(三卷本,1811—1832年)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阶段。——19
11.古斯塔夫·胡果,德国史学家,著有《文明进程教本》,其第三卷以罗马法律史为内容,第四修订版发表于柏林1810年。——20
12.卡尔·弗利德里希·艾希霍恩(1781—1854年),德国法学家,与萨维尼一起,建立历史法学派。所著《德意志法律史》系四卷本,在哥廷根出版于1808—1823年。——20
13.黑格尔在这里引用的论点出自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阿姆斯特丹1670年,第16章;参看温锡增中文译本,北京1982年,第211页以下。——36
14.黑格尔在这里指的是谢林的《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演讲》,慕尼黑1803年,第8讲。——37
15.弗利德里希·冯·施莱格尔的《印度人的语言与智慧》,海德堡1808年,第62页:“这种语言其实更多地是一个证明,在许多其他人还需要它的时候,证明人类并非到处都是从动物的蒙昧状态开始的,在那里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以后,才终于在一些地方成长出一丁点理性;这种语言其实表明,最清楚、最真挚的深思熟虑即使不是同样在一切地方,但至少恰恰在我们的研究追溯到的那个地方,一开始就出现了;因为这样一种深思熟虑的作品和成果就是这种语言,它本身在它的最原始、最简单的组成部分中表达了纯粹思想世界的最高概念,仿佛不是以形象,而是以直接的明确性表达了意识的梗概”。——37
16.让·西尔万·巴伊(1736—1793年),法国天文学家,著有《古代天文学史》,巴黎1775年。他在此书中不仅以肯定的态度谈到印度人的天文知识,而且也说过,“如果我们探讨我们已经知道的古代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天文知识状况,我们就会察觉他们对于一切天文现象、甚至十分微小的天文现象的原因,都极其愚昧无知。因此,也可以从这里足够明显地看出,他们并没有发现重要的天文学原理和推算时间的公式”。(第122页)——39
17.约翰·亨利希·兰伯特(1728—1777年),瑞士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著有《关于建立世界结构的宇宙论书信》(奥格斯堡1761年)。他评述印度人的天文知识的文字,无从考察。——39
18.卢卡(39—65年),西班牙诗人,所著《法尔萨利亚》是他唯一流传于后世的拉丁史诗,它从恺撒与庞培的战争一直写到庞培被杀和恺撒抵达埃及。黑格尔在此转述的诗句见此书第Ⅰ卷第128行,不过在拉丁文文本里是:Victrix causa deis placuit sed victa Catoni{胜利者合神明意愿,失败者令加图赞赏}。诗中的加图(公元前97—前46年)站在庞培一方,反对恺撒独裁;庞培失败以后,带领部分军队到达北非,在那里兵败自杀。——68
1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Ⅰ卷1253a。参看《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译本),第9卷,北京1994年,第6页。——71
20.卡尔·里特尔(1779—1859年),德国地理学家,黑格尔在此依据的是他的代表作《与自然界和人类史相关的地理知识》,柏林1817—1818年。——92
21.海姆斯(Haemus)是巴尔干山区的一个古代名称。——99
世界史的进程
东方世界
1.黑格尔在讲授“中国”一节时主要参考两部书:(1)由法国耶稣会士加布里埃尔·布莱提叶(Gabriel Bretier)、法国王家学院匈奴突厥史专家约瑟夫·德经(Joseph de Guignes)和著名东方学家安托万·伊萨克·西尔维斯特·戴萨西(Antoine Isaac Sylvestre de Sacy)先后主编的《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回忆录》(简称《中国回忆录》),共16卷,1776—1791年和1814年在巴黎出版;(2)让·巴蒂斯特·亚历山大·格鲁贤(Jean Baptiste Alexandre Grosier)修道院长《中国概述》七卷本第三版,1818—1820年在巴黎问世。此书起初作为冯秉正《中国通史》第十三卷于1785年出版,随后三度单独出版法文本,1788年和1789年分别在伦敦和莱比锡出版英译本和德译本。《中国概述》第一卷讲述中国分省地理、少数民族、属国、自然条件、气候物产;第二卷讲述中国的政府、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文学、艺术和科学,是有关当时中国情况的百科全书。——113
2.这里指古罗马时期历史学家弗拉维乌斯·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37—100年)在其所著《犹太古史》一书中最先论及《旧约圣经》(七十子译本)。——115
3.黑格尔这里大概指法国来华传教士宋君荣(Antoine Gaubile,1689—1759年)翻译的、1770年由法国德经出版的法文版《书经》,因为1770—1822年间未再有新版本。不过黑格尔也提到杜赫德(Du Halde)收入法文版《中华帝国志》第二册的法国传教士马若瑟(de Premara)的《书经选译》。——116
4.这里指钦天监。清顺治帝于1645年任命耶稣会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为钦天监负责人,此后西方传教士领导钦天监长达约180年,最后一位传教士于1826年从钦天监档案中消失。——116
5.这里指“五伦”,即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18
6.这里的“广州”显然应是杭州。——120
7.指南宋朝廷最后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1279年由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121
8.这里指的应该是元朝于1280—1293年建成由淮安到北京的运河北段。——121
9.这里指的应该是明朝于1386—1536年对长城进行十几次修建。——121
10.弗兰索瓦·戴萨利格纳·德拉·马瑟·费内隆(1651—1715年),法国神秘主义神学家,在其《忒勒马克》(1699年)中提出限制君权、改革经济与教会摆脱政府控制的主张。——128
11.指《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136
12.埃洛希姆(Elohim)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在《摩西五经》中除了耶和华之外对上帝最主要的称呼,它概括了神或神明所具有的意思,在七十子译本中被译为希腊语theos(神)。——144
13.汉语中的“佛”是对梵文Buddha的翻译,西方学者在介绍中国的佛教时把“佛”音译为“fo”,黑格尔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怀疑“fo”和“Buddha”是否指同一个宗教。——146
14.扬·凡·斯霍勒尔(1495—1562),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潮影响的荷兰艺术家,在德国时曾拜访丢勒并受其影响,后去耶路撒冷朝圣并作了大量写生,这些素材日后成为他艺术构思的主要依据。——149
15.派施瓦是马拉特帝国的首相职位,在18世纪初马拉特帝国国王不得不服从莫卧儿的统治并成为虚君之后,最后一位派施瓦巴吉·罗一世成为握有君主实权的首脑。——157
16.此处指的是:在英军和法军于1758—1763年进行的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期间,法军统帅拉利伯爵不敌英军猛烈进攻和长时间围困,于1761年1月无条件投降并被俘,导致法军被全部逐出印度。他在1764年获释回巴黎后被诬卖国,于1766年被判处死刑,后在伏尔泰参与辩护之下,于1778年最终恢复了名誉。——158
17.传统上被认为最具有权威性的印度教法典。据传此书出自人类始祖摩奴手笔。内容涉及宇宙起源、法的规定性、历代国王之法、世俗司法、伦理与婚姻以及灵魂与地狱等宗教问题。德文译本出版于1797年,魏玛;蒋忠新从梵文译出的中文本出版于1986年,北京。——159
18.科林·麦肯齐(Colin Mackenzie,1754—1821年),英军上校,当过印度测量局首任局长,并组织测绘多幅印度地图;他还在印度收集了大量文物以及手稿文献,并让人译成英文,两卷本《东方手稿提要汇编》在他去世后于1828年出版。——162
19.沃伦·黑斯廷斯(1732—1818年),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1773—1785年),在职期间暴戾恣睢,鱼肉印度人民,回国后涉嫌腐败,于1787年受到英国议会的弹劾,涉讼达七年之久,1795年被宣告无罪。1814年被任命为枢密院成员。——162
20.“那罗传”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第3篇《森林篇》中的故事,首尾完整,可单独成篇。故事主要是说国王那罗由天鹅传递消息,在公主达摩衍蒂选婿时中选,结为夫妇;由于恶神的捉弄,那罗赌输了国土,夫妇逃入森林而失散;达摩衍蒂诈称再度选婿,因而重见那罗;那罗赢回国土,全家团圆。它于1819年传入欧洲后被译成拉丁文、德文和英文.,1869年改编为意大利语戏剧上演。——165
21.威廉·琼斯爵士(1746—1794年),英国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法学家、翻译家,最早正式提出印欧语假说,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基人。他还是英国第一位汉学家。1783年英国政府派他去印度在孟加拉最高法院任法官。他于1784年在加尔各答创建亚洲学会并一直任会长,积极从事东方学研究并创办和主编刊物《亚洲研究》(Asiatical Researches),直到去世。——168
22.让·安东尼·杜博瓦(1765—184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印度学家,1792—1823年在印度传教并深入了解和研究印度的风土人情,后写出其主要著作《印度人的生活习俗》。——168
23.印度古代诗人迦梨陀娑(约380—约415年)的剧作,它讲述的故事是:美丽善良的少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真诚相爱,因国王听信谗言而遭离弃,最后与国王以及他们的儿子相聚在天堂。——169
24.印度古代史诗,由蚁垤用梵文所写。罗摩为阿逾陀王国的王储,与他结盟的猴王是须羯哩婆。——171
25.安东尼奥·卡诺瓦(1757—1822年),意大利著名雕塑家,他的作品多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基督教《圣经》为题材,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复兴古典风格的新古典主义时期。——174
26.参见《摩奴法论》第一章第7—14条。——176
27.均为湿婆(Siva、Shiva)的众多称号,例如楼陀罗(Rudra)意为暴风神,诃罗(Hara)意为世界终结时的“毁灭万物者”。——176
28.见《摩奴法论》第九章第114—117条。——180
29.这部书名为《古印度人的信仰、科技和艺术》,看来黑格尔没有亲自读过此书,因该书作者是详细地谈到《亚洲研究》的内容的,并且他的姓名不是“尼古劳斯·米勒”(Nikolaus Müller),而是尼克拉斯·米勒(Niklas Müller)。——184
30.默冬(Meton),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数学家、天文学家,在公元前43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宣布发现纪年法中的一种为期十九年的周期,其中包括235个太阳月或朔望月,经过这一周期,月相又重现于太阳年或季节年中的同一日子。——185
31.弗朗西斯·威尔福德(1761—1822年),英国航海家,年轻时曾游历阿富汗和中亚地区,1790年起在印度,后为船长,同时从事印度学研究,在《亚洲研究》上发表多篇论文及译文。——186
32.参阅本特利(J.Bentley)发表于《亚洲研究》第八卷(第193—244页)的论文“试论印度的天文学体系及其与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的联系”。——188
33.印度教经典的一种,是内容庞杂的通俗著作,有五个传统主题,即宇宙起源、轮回再造、神人和圣人的世系源流、伟大时代以及王朝历史。成书时期早晚悬殊,起源互异。——188
34.黑格尔这里提到的尼布尔的文章现未找到出处,无从证明。——188
35.葆朴(1791—1867年),德国语言学家,发现了梵语、波斯语和欧洲主要语言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梵语动词变位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的对比》(1816年)、《梵语语法》(1828年)和六卷本《梵语、赞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1833—1852年)等。——192
36.卡尔·里特尔(1779—1859年),亚历山大·洪堡之后现代地理科学的另一位创始人,1820年成为柏林大学首任地理学教授,1822年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他的《通往欧洲历史的前厅》出版于1820年。——193
37.在黑格尔时期,有关这两种宗教哪个更为古老,存在许多不同的猜测。黑格尔这里所依据的文献来源十分混乱,因此他不可能讲清楚这个问题。参阅他所援引的英国学者弗兰西斯·布坎南(Francis Buchanan,1762—1829年)著“论缅甸的宗教与文学”,载《亚洲研究》第六卷第163—308页。——196
38.今蒙古乌兰巴托。——198
39.黑格尔这里的叙述并不准确。依照萨缪尔·特纳的表述,在西藏有两个教派,一个是格鲁派即黄教,另一个是宁玛派即红教,每个教派都有三位喇嘛作为首领,即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和多罗那他喇嘛。特纳于1783年12月4日拜访班禅喇嘛,把所写的游记发表于《亚洲研究》第五卷第199—205页和《西藏班禅喇嘛宫廷供职记》(伦敦1800年),他所说的班禅喇嘛当时的年龄是18个月。——198
40.黑格尔这里所描述的藏族佛教徒的特点,原来见诸弗朗西斯·布坎南著“论缅甸的宗教与文学”,载《亚洲研究》第六卷第276页。——200
41.这里指的是,明末清初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落,因为不堪沙俄政府的压迫,于1771年东归祖国。——201
42.芒·埃尔芬斯通(1779—1859年),英属印度的官员,曾任孟买总督,通晓波斯语和印地语,写有《印度史》(伦敦1841年)和《喀布尔王国及其对波斯、塔塔尔和印度的依附性》(伦敦1815年),这里转述的说法即出自后一本著作第148页以下。——203
43.位于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里亚(大夏)的首都,原名巴克特拉,因为地处阿姆河源头的巴尔赫河畔,后来更名为巴尔赫城;它是祆教的中心,传说祆教的创立者琐罗亚斯德死于此城。——204
44.法尔锡斯坦现名法尔斯,泛指伊朗(古波斯)南部的广阔地区,涵盖现今法尔斯省及附近其他省份,是古波斯人最初定居的地方,亦是阿契美尼德帝国及萨珊王朝的中心所在。——204
45.安可蒂尔·迪佩龙(1731—1805年),法国东方学家。18世纪时欧洲人开始注意古伊朗宗教,他们获悉移居印度西北部的帕西人仍保存伊朗人的古老宗教经典《阿维斯塔》。迪佩龙于1754年赴印度寻得此圣典并潜心释读,于1771年在巴黎出版了《阿维斯塔》法译本。由约·弗·克娄克尔(J.F.Kleuker)从法文转译的德文本《赞德—阿维斯塔》于1776年在里加问世,黑格尔依据的主要是这个德译本。——205
46.萨珊王朝时期的《阿维斯塔》计有34万5千7百字,有关《阿维斯塔》的帕拉维语文献统称为《赞德》,共209万4千2百字(包括注释),而保存至今的《阿维斯塔》残卷仅有8万3千字。中文本《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由元文琪译出,2005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205
47.德文为Magier,来自于古波斯语magus,是古波斯祭司阶层的称号,汉语中音译为“穆护”、“麻葛”、“麻各”,意译为祆僧。——207
48.佐尔文(Zurvan),永恒时间之神,佐尔文教派信奉的主神,在它较晚的典籍中以阿胡拉·马兹达(即奥尔穆兹德)和阿赫里曼的父亲身份出现。关于这种统一性的思想发端,见诸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Ⅰ部分第4条:“无限者从永恒的、神圣的种子里育出无开端者奥尔穆兹德与阿赫里曼。”——209
49.见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Ⅱ部分,第184条。——210
50.《赞德—阿维斯塔》中的一卷。卷名为Wendidad,系阿维斯塔语Vidaēva Dāta的讹音,意思是驱除妖魔的法规。大部分内容是讲教徒在个人和集体生活中应遵守的教规、戒律和对教徒行为的奖惩制度。参看中译本第四卷第5章。——210
51.米特拉(Mithra)是古代印度与波斯神话中的光明之神。《吠陀》首次提到他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波斯人对他的崇拜,见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Ⅰ部分第16条。在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人后,这种崇拜传遍整个古代希腊世界。人们常常把他与希腊的太阳神赫利俄斯和罗马的不可战胜的日神联系在一起。——210
52.在琐罗亚斯德教中,光明之神奥尔穆兹德为了与黑暗之神阿赫里曼进行斗争,更有效地统治宇宙,创造了六位神灵,这些神灵都叫作阿梅沙·斯彭塔。它们簇拥在奥尔穆茨德周围,各占世界的一个地位,各分一个时间。见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Ⅰ部分第15条以下:在光明世界中,“神灵的数目是七”,“所有的月和每月所有的日都是在阿梅沙·斯彭塔和主神当中分配的”。后者即光明之神。——210
53.参看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Ⅰ部分,第12条以下。——211
54.参看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Ⅰ部分,第27条。——211
55.胡姆,亦称赞德(Zend),琐罗亚斯德教的始祖,对他的界定见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Ⅲ部分第206条以下。——213
56.见德译本《赞德—阿维斯塔》,第Ⅰ部分,第92条。——213
57.尼努斯,希腊神话中的亚述国王。据说他是帕洛斯的儿子,在阿拉伯国王阿里阿欧斯的帮助下,用17年时间征服了整个亚洲西部。在围攻巴克特拉时,他遇到一名下属军官昂湟斯的妻子塞米勒米斯,从这位军官手中把她夺走,并且与她结婚。关于他的传说,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德文版,美茵河畔法兰克福1782年)第Ⅰ卷第4章和第Ⅱ卷第4章、第7—17章。——214
58.关于巴比伦的这三个习俗特点,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Ⅰ卷,第196—197节;参看王以铸译本(北京2007年)的相应章节。其中提到的阿斯塔蒂(Astarte)是古代闪米特神话中司生育和爱情的女神。——215
59.萨丹纳帕路斯,传说中的亚述国王,以生活奢侈闻名。据传说,他曾三次击败叛军,最后在被围困的都城为幼发拉底河洪水淹没时,停止了战斗。他在宫中堆起巨大的柴垛,命人将他本人与奴仆和妃嫔一起烧死。这个传说,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Ⅱ卷:第23—27章。——217
60.菲尔多西(约935—约1020年),波斯最著名的诗人,他的长诗《王书》被认为是伊朗的民族史诗。黑格尔提到的选译本是格雷斯(1776—1848年)完成的《伊朗英雄传——选自菲尔多西的王书》,两卷本,柏林1820年。——218
61.菲尔多西的这段描述出自他的《王书》第355节。此中出现的斯坎德本来是古代印度神话中战神的名称。——219
62.见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第Ⅲ卷:第2章。——220
63.由此往下,关于居鲁士进行的三次征战,分别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Ⅰ卷,第75节与第127节以下;第73节、第119节与第127节以下;第73节以下、第170节、第214节和第215节。其中讲到的哈尔帕戈斯是米底的武将,倒戈到居鲁士一边,屡建战功,后任总督;克罗伊斯(Croesus)为吕底亚末代国王;萨迪斯为吕底亚王国都城。——220
64.希罗多德:《历史》,第Ⅲ卷,第80节以下。——224
65.色诺芬:《居鲁士的教育》,第Ⅷ卷,第3章与第4章。——224
66.阿多尼斯(Adonis),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一般被视为植物的精灵,表示自然事物的生死循环。每年在比布罗斯等地为他举行庆节,以纪念他的死亡与复活。——227
67.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3节。——230
68.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Ⅱ卷,第1节。——230
69.这里指的是法国历史学家和埃及学奠基人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 François Champollion,1790—1832年)。他是破解埃及象形文字结构的第一位学者,于1821—1822年发表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多篇。——231
70.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Ⅲ卷,第1节。——231
71.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5节以下。——232
72.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02—104节以及第153节。——233
73.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4节以下:“他们所谈的关于他们的国家的事情,在我看来完全是入情人理的”。——234
74.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Ⅰ卷,第70节。——234
75.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97节。——236
76.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Ⅰ卷,第70节。——236
77.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64节。——236
78.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35节;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Ⅰ卷,第69节。——237
79.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Ⅰ卷,第75节。——238
80.约·约·温克尔曼(1717—1768年):《古代艺术史》,德累斯顿1764年,第Ⅰ部分第2章。——238
81.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Ⅰ卷,第74节。——238
82.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35节。——238
83.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9—31节。——241
84.这首哀歌的名称可能出自埃及语的一个叠句:ma-n-hra,意思是“回到我们这里来吧”。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79节。——242
85.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43节。——244
86.乔凡尼·巴斯蒂塔·贝尔佐尼(1778—1823年),意大利人,埃及古迹的早期发掘者;黑格尔援引的是他在1819年返回英国后发表的《埃及和努比亚考古发掘记》,伦敦1821年,第165页。——248
87.见狄奥多罗斯:《历史丛书》,第Ⅰ卷,第83节。——248
88.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49节。——248
89.关于赫尔墨斯,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95节。——关于新柏拉图派扬布里库斯(约250—约330年),黑格尔也许是指他写的《论埃及的秘密宗教仪式》。——252
90.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48节以下。——256
91.见贝尔佐尼:《埃及和努比亚考古发掘记》,第4页。——256
92.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23节。——257
93.这里说的是制作木乃伊,让灵魂随着不朽的躯体而永远存在。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86节以下。——259
94.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78节。——260
95.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21节。——261
96.约瑟夫·冯·哈默(Joseph von Hammer),古代文化研究家;黑格尔在此援引的,出自他的《波斯人雄辩术纪事》(维也纳1818年)第6页。——263
97.见普鲁塔克:《道德论丛》,“伊西德与奥西礼德”,第345页。——265
98.见普罗克鲁斯:《柏拉图蒂迈欧篇述评》,21E。——265
99.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Ⅰ卷第2节与第Ⅲ卷第80节。——268
希腊世界
1.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154节。参看王以铸译本的相应章节。——273
2.见荷马:《伊利亚特》,第Ⅱ卷,第867行。参看罗念生、王焕生译本(北京1997年)的相应诗行。——273
3.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Ⅰ卷,第2—4段。参看谢德风译本(北京1978年)的相应段落。——274
4.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50节。——274
5.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Ⅰ卷,第3段。——275
6.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Ⅰ卷,第2段。——276
7.见鲍萨尼阿:《希腊志》,第Ⅰ卷,第4、5与16节。——276
8.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Ⅰ卷,第7段。——277
9.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Ⅰ卷,第9段。——282
10.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Ⅰ卷,第4段。——285
11.席勒:《希腊诸神》(1788年)。参看张玉树选编:《席勒文集》,北京2005年,第Ⅰ卷,第38—44页。——294
12.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52节以下。——297
13.见希罗多德:《历史》,第Ⅱ卷,第3节。——299
14.见《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8章,第36段。——308
15.见荷马:《伊利亚特》,第Ⅰ卷,第190行。——309
16.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Ⅰ卷,第86段以下。——309
17.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Ⅱ卷,第41段。——313
18.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Ⅱ卷,第40段。——318
19.见《新约全书》“提多书”,第1章,第12段。——320
20.见色诺芬:《会饮篇》,第8章,第39段。——322
21.见柏拉图:《国家篇》,326c。——326
罗马世界
1.参看歌德“1808年10月2日与拿破仑的交谈”。见弗·冯·毕德曼(F.von Biedermann)编:《歌德谈话录选辑》,第224页。——335
2.见李维:《罗马史》,第Ⅰ卷,第1节、第2节。——337
3.见西塞罗:《为家园辩护》,第116节。——342
4.见西塞罗:《为家园辩护》,第141节。——344
5.见西塞罗:《为家园辩护》,第36节以下。——347
6.见李维:《罗马史》,第Ⅰ卷第47节:“他庇护低级的人们,即他本人所属的那个阶级的人们,他嫉妒别人的尊荣地位,而把从国家首要人物那里得来的田地在最可鄙的人物中间加以分配”。——350
7.关于最优秀者应该治人的主张,见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参看苗力田主编的《政治学》译本,北京1994年,第1卷第13节,第3卷第15节与第18节。——352
8.见波利比奥斯的《通史》。这部巨著(40卷)记载和叙述从汉尼拔的西班牙战争到彼得那战役期间(公元前220—前168年)罗马主宰世界的历史。——354
9.见普鲁塔克著《希腊罗马名人传》。参看席代岳译本,长春2009年,卷二,第17篇,第2章第65节。——356
10.这个说法来自《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1章第14—15段: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上帝福音,说“日期已经满了,上帝王国近了,你们应该悔改,应当相信福音。”——359
11.德尔斐太阳神庙的铭文,记载于柏拉图《普罗泰戈拉》343a—b、《斐莱布篇》48c和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2章第24节。参看《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本,第1卷第467页,第3卷第235页;《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本,第149页。——370
12.关于斯多葛学派与基督教否定罗马世界的作用,可分别参看黑格尔的下列作品:《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本),第3卷,第3—47页;《全集》(历史考订版)第17卷,梁志学、李理译本,第222—223页。——376
日耳曼世界
1.早在1816年7月5日黑格尔写给弗·伊·尼特哈默(F.I.Niethammer,1766—1848年)的信里就提到这句法国谚语,说它是“一句雅可比式的警句”。见荷夫迈斯特编:《黑格尔书信集》,卷二(汉堡1953年),第86页。——377
2.见《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7章,第48段。——379
3.见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第1—15节。参看马雍、傅正元译本,北京1985年,第55—65页。——389
4.这是黑格尔对于歌德《西方与东方合集》(斯图加特1819年)的概述。——396
5.见《新约全书》“约翰福音”,第18章,第36段。——399
6.萨莱诺有欧洲最早的医科学校,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11、12世纪达到全盛时期,接受欧洲、西亚与北非的学生,至今尚存。博洛尼亚在11世纪建立大学,它在12世纪与13世纪成为研究民法与宗教法规的主要中心。——400
7.见约·斯·普特尔:《德意志帝国史》,哥廷根1793年。——408
8.见《旧约全书》“以赛亚书”,第26章,第19段。——417
9.见《新约全书》“路加福音”,第24章,第5—6段。——417
10.倍特霍尔德·施瓦茨(Berthold Schwarz),生年不详,14世纪巴登-符腾堡州夫赖堡僧侣,自称发明了火药,由于这项所谓的发现,据说在1388年前后被判处死刑。——420
11.黑格尔这里提到的是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以及他在1520年写出的《告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诸贵族》、《关于教会囚虏时代的序论》和《论基督教的自由》。——429
12.见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集》,普鲁士科学院编,莱比锡1923年,第Ⅰ卷,第8—9页。——439
13.这是博古斯拉夫·菲力普·冯·克坶尼茨(Bogislaw Philipp von Chemnitz,1605—1678年)的假名。这位德意志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1640—1647年写过一本论战性的小册子,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强行统一,而主张德意志各邦在皇帝之下的分立。——440
14.卡迪纳尔·戴·黎塞留(1585—1642年),法国政治家,十七世纪法国得以强大的缔造者,成功地使混乱政局趋于稳定,对内主张国王拥有绝对专制的权力,在宗教方面迫害新教胡格诺派,对外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霸权。——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