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海水水温
表层海水温度分布[67-71]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具有随机性,借助于统计计算可以得出其平均分布状况。海域水温的年均值:渤海约12℃,黄海约16℃,东海约22℃,南海约26℃。
渤海水温[67-71]受大陆的影响最大,水温季节变化最大。冬季,渤海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即使渤海中部至海峡附近相对较高,也不过1~2℃。由于渤海水浅,对气温的响应较快,故1月水温比2月还低,三大海湾顶部的水温均低于0℃,往往在1——2月出现短期冰盖。总体而言,水温自中部向周边递减,东高西低,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结冰现象;夏季表层水温升高,水温年较差大,约达22~26℃。
黄海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当然,随着纬度的升高和逐渐远离暖水舌根部,水温也越来越低,即从14℃降到2℃。在东西两侧,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温。黄海的平均最低水温分布于北部沿岸至鸭绿江口一带,为-1~0℃,近岸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冰冻现象。夏季,渤海和黄海大部分海域的水温为24~26℃。浅水区和岸边的水温较高,连云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测报31℃和33℃。1990年7——8月,济州岛西南海域曾出现异常高温。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却出现明显的低温区;朝鲜西岸低温区更显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达20℃。总体而言,黄海受黄海暖流影响,冬季等温线呈舌状分布,水温自南向北、自中部向近岸递减;夏季表层水温升高,水温年较差为15~24℃[67-71]。
东海中西部为东海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处,在大陆架范围内,水温状况易受大陆的影响;东部深水区为黑潮主干通过之处,水温状况终年受黑潮暖流控制。冬季,东海表层水温分布的明显特点为西北低、东南高,所以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高温区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轴处的水温可高达22~23℃;杭州湾附近却低达5~7℃,长江口外可达5℃以下。大致沿东经124°向北,受台湾暖流水影响,有暖水舌指向长江口外。东海东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通常认为这是对马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扩展的迹象。在北伸的台湾暖流水和黄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间,有明显的冷水舌指向东南,即所谓“黄海冷水南侵”的结果。夏季,各海区表层水温的分布比冬季均匀得多,东海和南海比渤海、黄海更均匀,绝大部分海域的水温为28~29℃[67-71]。
南海表层水温高且分布较均匀,尤其是广阔的中、南部海域,水温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温稍低,粤东沿岸因有来自台湾海峡的低温沿岸流,该海域的月平均表层水温可下降到15℃左右。然而,这一带海域表层的年平均水温(22.6℃)仍然比渤海、黄海、东海高得多。总体而言,南海位于热带,终年高温,年际变化小,海域水温的年均值约26℃[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