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发展一词总是与发达、工业化、现代化、增长等词交替使用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其实质就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来作为衡量指标,经济增长的数量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改善,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有个深化的过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社会成员福利的改善、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阶段。事实上,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还认为,经济发展应当考虑经济发展的伦理维度,即经济发展还有道德指标,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发展不能称之为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密切联系。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虽然在个别条件下有时也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但从长期看,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又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则有一个更加宽泛的内涵,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虽然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如果只是传统经济在原有结构、类型、体制基础上单纯依赖增加资源消耗去实现数量增长,而没有经济在质态上的升级和优化,就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这种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增长而无发展。
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看来,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现代部门的形成,亦即工业化的过程。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谓工业化实质上就是资本、土地和劳动三要素的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而这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资本含量的多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区分。张培刚也认为,工业化就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6]而现代经济部门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资本积累过程和劳动力的转移与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