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理论价值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旨在解决我国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从而成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
面对时代赋予我国的新挑战,党中央提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作为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现代化经济体系从七个角度出发,以七大体系的发展规划,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新发展理念。坚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以正确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实践的具体表现,也是将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价值目标理论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未来新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参与使用价值创造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等诸要素中,只有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才创造价值。人是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社会生产活动是以人为目的,即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因此,生产力发展是以人为基础又以人为目的的社会生产活动。恩格斯说,“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人人都能自由地发展、全面地发展、自由地发挥作用、自由地享受联合体的成果,这是发展生产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追求的生产力价值的终极目标。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跃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是为了“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实现生产力价值目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实现生产力价值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他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是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供需因素中的矛盾主要方面,其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关停并转”过剩产能和低效率企业,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再配置,以实现更高效率、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注重产品供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制度供给,不断健全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共服务和共享机制,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生产力价值目标和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新引领生产力发展,以创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生产力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实现持续性的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探索出更高效率的要素组合方式以驱动经济增长。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不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还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提高社会发展水平,还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素质。
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使城乡居民都能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生产力价值目标。作为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举措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布局路径。只有坚定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着力解决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才能有效解决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只有坚定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建设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只有坚定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乡村建设和城镇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工业、农业和城市、农村一起抓,才能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只有坚定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才能为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新的资源,推动包容性、普惠性发展的实现,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居民自由全面发展的生产力发展价值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存生活和自身发展的环境,实现生产力价值目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是内在统一的。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既有满足生理、生长、生命所必要的物质需求,也有人们对优质的文化教育、稳定的就业保障、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美的生态环境等精神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