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区域差距上看,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呈梯度递减,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水平,中部地区处于中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处于低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水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等“硬”差异之外,东西部地区在创新动力及水平、市场完善程度、产业转型升级、对外开放水平和人才信息流动等“软”差异也比较明显。如何营造创新联动、产业循环、人才流动的东、中、西部闭环螺旋上升的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环境,是促进东、中、西部现代化经济体系水平提升和平衡发展的一大关键。从八大经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依托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经济优势,各现代化经济体系子体系的得分均较高,其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北部沿海经济区主要依托首都经济辐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其现代化经济体系得分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南部沿海经济区得分仅次于以上两个经济区,如果加紧海南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其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长江中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经济区处于中等偏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水平,其中大部分省份属于中部地区,内可与西部地区建立直接经济联系,直达能源运输的“咽喉”,外可借鉴东部地区的发展成果惠及自身,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而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的经济现代化程度较低,人、财、物力的制约因素比较大。因此,三大地区八大经济区综合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比较中,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显著大于东中部之间和中西部之间的差异,中部可以借助后发优势形成较大的增长动能,而制约西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创新动力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八大经济区中,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社会历史发展优势等“硬”优势及信息化、产业化、智能化等新优势,其现代化经济体系得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南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依托对外贸易、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转型具有赶上前两个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区的潜力,而西部在创新体系,市场体系、经济体制、产业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共享发展体系、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及对外开放体系上都有努力提升的空间。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空间区域性差异明显,发挥优势经济区域或省份的带动作用有利于缩小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