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需要在对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进行建构的基础上,综合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设计,既要满足全面评价不同阶段经济体系建设的水平,又要便于实际操作。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是需要强调系统性的,常见的就是找到核心原子指标,然后延伸,最终形成类似二叉树一样的树状结构指标体系,让每个指标“有根可循”。在本研究中,系统性原则是指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不仅能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而且能囊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提出的概念,在内涵上更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一体建设、一体推进。这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因此,系统性原则要求能够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不可分割的评价指标体系。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要能全面反映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客观现实,即经济体系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准确表达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因此要求评价指标的建立必须有客观依据,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实质。评价指标是否科学,一方面取决于评价指标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取决于评价指标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够经受历史的验证。在经济体系现代化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还要特别注意评价引导的行为是否符合经济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否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遵循客观实际的原则,能够全面准确合理地反映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3)可量化性原则。可量化性原则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指标可量化是本书构建指标体系倡导的核心观念,本书选取的第三级评价指标均可数据化,且数据具有内在实际价值。设计指标体系的目的不是做理论探讨,而是要付诸实施。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注意指标的信息可取性即可行性,这样的设计方案才可以量化并具体实施。因此,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在各指标层,要注意设计的指标对应的指标值能否利用现有的数据或相关指标的数据经过简单的换算而得到。经济体系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量化,以利于进行统计分析。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而又意义重大的指标,也可以用定性方式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时,考虑到定性指标取得数据的难度,暂时未采用定性指标。
(4)简明性原则。如果把上下层次之间的关系比作“隶属关系”,那么同一层次各指标之间则是“专业分工”的关系,它们必须“分工明确”,各自从不同的方面表现目标的价值,不设重复性指标,不设交叉重叠指标。纵向的层次有序性和同一指标层各指标间的独立性相结合,使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评价指标在于精不在于多,在于质不在于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通过一套简洁有效的指标衡量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本书对指标的选择力求能见微知著,从小指标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问题、大变化和大发展。指标既要全面,即体现出完备性,又要避免彼此交叉而重复出现,还要便于操作,因此指标设计要简明,能够直接反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5)动态性原则。指标的构建要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突出动态性的重要地位。动态性主要体现在指标时序的变化性和权重的可调整性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指标体系,以动态趋势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经济体系现代化既是一个发展目标,又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一定时期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应该保持相对稳定,较长时期内评价指标体系应随着发展的进程适时变化。
(6)典型性原则。应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规律,减少相近指标,避免因指标信息重叠所造成的结果偏差,从而增强测度指标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叫作北极星指标。
(7)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强调的是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设计的指标体系必须是有序结构,上一层次的指标项目要能全面覆盖下一层次的指标项目,下一层次要完整体现上一层次的本质内容。由于经济体系现代化系统又由产业体系自身发展和其他决定性子系统组成,要描述和评价经济体系现代化程度和状况,就应该在不同层次上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而对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状况进行评价,即应能够区分影响经济体系现代化的不同层次上的因素,为进一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