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是关于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的理论,一般是指人们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系统化的、完备的原理、观点以及由此提出的政策主张,是人们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是经济发展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的西方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当今世界经济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虽然发展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40—50年代,但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在经济史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甚至更早。这些萌芽思想对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等。从研究对象上来看,这些早期思想实际上研究的是发达国家本身的增长问题;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它们多是有关经济增长的较为支离的论述,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而不能称为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的理论成果,它通常可以划分为生产力方面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生产关系方面的经济发展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7]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如人口变动、人力资源开发、储蓄与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等;②投入要素的配合、竞争与替代,以及相互约束;③资本的配置与人口和资本的流动;④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系;⑤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⑥调动国内资源和利用国外资源的关系;⑦教育、卫生和环境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⑧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和前景;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⑩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阶段;⑪可供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问题论证和分析的观点、方法。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建设社会主义宏伟大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服务为目的,研究和探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各种动力、因素、条件、环境、结构、组织方式、制度、体制、机制、战略、方针、政策、途径等,现已取得了众多的理论成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条目中,英国学者阿德沃·格利恩认为:“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指那些以卡尔·马克思的学说作为方法论和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心论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本质上的矛盾,这种矛盾指的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结构产生的根本上的失灵,而不是指在某些和谐机制上表现出来的‘不完善性’”。其次,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核心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关系。这种在其结构上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冲突,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技术形式方面已发展到采取国家政策的形式”。再次,认为“对作为这一制度动力的资本积累,不能只从量上加以分析,它所引起的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受到阶级关系的影响,反过来促进阶级关系尖锐化”。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尽管会发生一些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根本逻辑仍然没有改变,它的历史可以区分为以一系列的特殊的阶级关系、技术、国家政策和国际结构为特征的不同阶段”。[8]格利恩的这一界说,大体勾画了20世纪西方自称为或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基本理论取向。
20世纪60年代以前,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国家财富增加和劳动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观点受到了国家现实的若干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的情况仍十分严重。因此,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前者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物质增长,而且涉及社会、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演变。既抓紧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还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改进,同时又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化过程。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中认为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对贫困线以下的人而言;根除民众的贫困和与此关联的文盲、疾病及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实现适龄劳动人口的生产性就业,而不是只由少数具有特权者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使具备广泛基础的利益集团更多地参与决策,以增进公众福利。经济学家们还设计了许多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度,如人均收入、文盲率、平均寿命、人均每天蛋白质消耗量、医生在每千人中所占的比例,以及人均能源消耗量等,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涵。作为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于欧洲和美国的一个跨学科新领域,“发展”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从全球角度阐明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后者以相对贫困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为对象,探讨其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战略方针乃至具体政策。大致有“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三个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作出解释。“现代化理论”着重探讨内部因素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国家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价值观后,势必重复发达国家的历史道路。“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欠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殖民主义和“依附性”。认为这些国家有迥异的发展起始点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不可能沿袭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老路,应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世界体系论”把世界分为中心、边陲和半边陲三个部分,主要探讨各部分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发展理论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当今世界经济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许多新的理论与模型相继出现,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制度主义、寻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明显地不同于此前的经济发展理论,因为在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呈现了融合的趋势,包括发展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融合,以及经济发展理论内部各学派之间的融合。
【注释】
[1]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2]习近平.坚持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9.
[3]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祝祖国欣欣向荣[N].人民日报,2020-01-22.
[4]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
[5]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意见,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31.
[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增订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07.
[7]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4.
[8]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马克思经济学卷[M].英文版.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9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