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十分明显,不平衡发展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三大地区之间、八大经济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人民内部的不平衡。在2020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亿万富豪榜中,中国有389人上榜,财富总额达1.2万亿美元。而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也就是说这389人的财富值比6亿人口的总年收入还要高。因此,针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分别定制差别化的发展政策,抓紧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协调发展,则重点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各地区的现有优势,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企业应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劳动力、能源原材料资源充沛,且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应当依托自身优势,加快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地区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序开发能源与矿产资源,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推进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内部推动机制,逐步实现区域之间功能互补,强化各区域发展优势。
(2)改变以邻为壑、各自为营的区域发展和竞争格局。市场经济造就了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发展失衡、恶性竞争和产业同质,过去的市场经济带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也留下了众多的寻租空间。这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所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要的是将以邻为壑、各自为营的区域发展格局转向协调互补、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行经济去中心化、去同质化、去恶性竞争化,核心在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和减少地方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带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推动南北地区内部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发挥发达省份优势,缩小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南北地区差距主要是由地区内部省份之间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因此,对于南北地区内部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当地可用于发展的内外资源条件、现有产业基础,以“十四五”、国土空间等规划编制为契机,抢抓重大机遇,加强统筹规划、整体布局,谋划实施一系列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探索发展新路,强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对于南北地区内部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可以在已有优势的领域精耕细作,打造当地经济发展新增长点,逐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层次与档次。
(3)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第一,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将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避免农村高速“脱轨”;第二,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开展特色农村集体合资企业,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投资入股;第三,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形成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保证农民的利益;第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形成“一村一貌,千村不同”的格局;第五,创建专项基金,鼓励村民及大学生回村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
(4)完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保障人民收入稳定增长又产生强大的制度激励效应。初次分配应注重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当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抽象劳动才会创造价值,提高劳动报酬占工资收入的比重,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应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政策保障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确保收入差距落在合理区间,落在人民群众的可接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