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高家生
高波原名高如华(1) ,别号连峰,1913年生于陕西米脂县城。米脂位于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今为榆林市所辖。其北承榆林,南接绥德,西连横山、子洲,东邻佳县,与山西的临县、石楼隔着黄河相望。米脂所处的陕北高原位于关中盆地之北,平均海拔800~1200公尺,许多地方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由于千百年来水土流失而形成了塬、梁、沟、峁等多种黄土地形。一般而言,由于地处高原地带,陕北地方大多气候寒冷、雨水稀少、土地贫瘠,而米脂却独成一格。米脂古称“银州”,虽然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却因有发端于陕西白于山、素有“陕北高原生命之河”之称的无定河由南至北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沙漠边缘的绿洲,尤其是境内糜谷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质优味佳,故以“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久负盛名。米脂二字,正可谓摄取了陕北诸多物产里的精华。奔腾不息的黄河和无定河,宛如张开的手臂,深情地将黄土高原上的这颗璀璨明珠搂在怀中,呵护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米脂城南“古银州”摩崖石刻
作为陕北黄土文化的原生区,中原黄土农耕文化与北方大漠游牧文化的结合带,米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人杰地灵。这里是貌倾天下的美女貂蝉的出生之地,是西夏国奠基者李继迁的家乡,也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故里。近现代以来,这片热土又走出了李鼎铭、杜斌丞等享誉全国的民主人士,涌现出了刘澜涛、马文瑞、郭洪涛、马明芳等一大批国家栋梁。
自古以来,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而在西部唯有陕北的高姓十分兴旺。米脂的高姓是该县古老的姓氏之一,《米脂县志》记载为自宋朝始。到民国时期,米脂高姓已成为当地的第一大姓。在县城人口中,高姓几乎占了一半。作为当地望族,米脂高氏自明清以来人才辈出,如清代,米脂全县出进士9人,高姓就占6人;举人45人,高姓占18人;受封赠文林郎、儒林郎等荣衔的49人,高姓占了32人。(2) 这足以说明米脂高氏之兴旺。
据记载,米脂高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无定河以东的城关镇、远志山、七里庙、磨石沟、高家沟等村,而高桂荣家就在米脂县的城关镇东大街,当时称为米脂县银城二乡。
高桂荣是米脂县城当时有名的两大裁缝之一,人称“高裁缝”。妻子高马氏,是个每每都要精打细算、努力维持家中日常开销平衡的家庭妇女。她有时也在丈夫生意忙碌时帮着招呼一下,打打下手。一家子便这么一天天波澜不惊地过着平静的生活。
1913年的一天,一阵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打破了高家小院的宁静。只见一个助产婆从西边窑洞颠颠儿地跑了出来,欢天喜地地对着院子里焦急等待的高桂荣和高老太爷喊道:“生了,生了,又是个男娃!”
高老太爷手捻着已是花白的胡须,连连点头:“嗯,好!好!”
高桂荣也是满脸灿烂的笑容。他往父亲身边靠了靠,低声问道:“爹,您看给起个啥名呢?”
高老太爷深深地吸了口手中的烟袋,缓缓吐出一串串烟圈,渐渐地扩大着飘向远方。“嗯,又是一个孙子,好啊,就叫连峰吧,”老太爷又吸了口烟,接着说道:“至于大名嘛,爹早就想好了,就叫如华。”
好几年前,高马氏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这个助产婆接生的。当时,高老太爷一听说这头生是个大胖小子,心中大喜。他看着长孙结实的样子,想着自己这一支看来振兴有望,就给孙子起名振东,并按高氏家乘之序起了大名叫作高如岱。在高老太爷看来,这长孙就是自己高家的岱宗啊!他以后定可以像泰山一样雄镇一方!高老太爷自从媳妇早早过世后,感觉自家这一支香火难旺,心中就一直颇有点遗憾。后来,随着儿媳妇进门,长孙出生,高老太爷心里的遗憾逐渐消除,开始盘算着,要是儿媳能再生几个男娃子,高家就可以搞个五岳齐聚啦!然而世事难料,好几年过去了,别说孙子了,就是女娃子儿媳也没能养成一个。现在,可算是又让老太爷重新燃起了希望。他见这第二个孙子虽不像长孙那样白白胖胖,有点瘦小,可他的嗓门儿奇大,哭声听起来颇有点奇险峻绝的意思,那就占个西岳华山吧!这就是老太爷给二孙子取名“如华”的缘故了。
小连峰满月之日,高家自然少不了要摆几桌酒席,请前来贺喜的同宗亲戚好好热闹一番。不料欢喜之余,小连峰被几个喝醉酒的同族小哥哥们撩开襁褓围观,受了风寒和惊吓,晚间便开始发烧,一夜啼哭不止。经过悉心照料,小连峰好不容易痊愈,却留下了病根儿,一直体弱多病,尤其是每到春秋换季之时,总是免不了要感冒、发烧,因此小连峰打小就吃了好多参丸汤药。
老太爷对体弱多病的小连峰十分怜爱。为了让孙子长得健壮些,打从小连峰能自己走路开始,老太爷不管走到哪儿,都要带着他。活泼可爱的小连峰成了爷爷手中的“拐杖”,与爷爷形影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