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遍陕甘宁
1938年初,中共中央成立“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从抗大毕业的高波便被分配到留守兵团政治部任宣传干事。
留守兵团的司令员为萧劲光,政治部主任为莫文骅,两位兵团领导都十分重视部队文艺工作的建设。根据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副主任张际春的意见,留守兵团由宣传科长李兆炳负责筹建政治宣传大队,以当时的红军教导师宣传队(1) 为基础组建。红军教导师宣传队还未到达延安,政治宣传大队的筹建工作已开始进行。李兆炳从各部队物色了几个条件不错的同志,交给高波管理。高波将他们送到杨醉乡领导的抗战剧团学习唱歌、跳舞。蔺子安带领的教导师宣传队到达延安后,高波便让这些同志加入了宣传队,壮大宣传队伍。(2)
1938年10月17日,政治宣传大队正式成立,对外称烽火剧团,蔺子安任大队长即团长,杜百应任支部书记。这是抗战时期延安组建最早的部队专业剧团,也是当年延安地区最早成立的剧团之一。
烽火剧团成立以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演出活动。宣传剧《枪毙托派张慕陶》是烽火剧团公演的第一个剧目。剧中破坏团结抗战的张慕陶,最后在延安城北门外被革命干部“枪毙”。演员演得非常逼真,以至于观众弄不清真假,就连在延安的外国记者也以为真的是要执行枪决。那几天,这部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收到了显著的宣传效果。随后,烽火剧团又连续在延安天主教堂进行了两场演出,第一场是以话剧《亡国恨》为主,第二场是以话剧《东北游击队》为主,还有舞蹈节目。烽火剧团就此在延安打响了知名度。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考虑到部队的要求,烽火剧团决定吸收一批政治、文化水平较高而又爱好文艺的青年加入剧团以充实剧团的力量。恰在此时“西北战地服务第二团”被撤销,其中部分文艺人才加入了烽火剧团,从而大大加强了烽火剧团的艺术力量。接着剧团进行了一次整编,将全团人员编为五个分队,其中第五分队为女生队。剧团又根据业务的需要,分为戏剧股、歌咏股、舞蹈股、通讯股、美术标语股。为了鼓舞全团同志奋发前进,团长蔺子安作词,向隅作曲,谱写了《烽火剧团团歌》。团员们经常在演出途中高唱团歌:我们是熊熊的一把火焰,我们是解放民族的先锋队员。我们要用戏剧来从事宣传,要动员广大群众来参加抗战。舞台是我们的堡垒,街头是我们的营盘。我们抗战不怕困难,打倒日本强盗,胜利在我们前面!
不久,蔺子安和杜百应奉调离团,高波接任团长,同是抗大三期政治队毕业的任思忠任协理员。
任思忠
高波刚一上任就接到上级指示,命令他不日整装出发,带领剧团到“三边”(定边、安边、盐池)等地慰问演出,以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激发部队抗战热情,团结友军共同抗日。接到命令后,全团上下立刻投入紧张的排练,高波也时时督查节目排练情况并及时予以指导。
剧团演出的第一站是安塞,第二站是刘志丹的家乡保安。这两站的演出都非常顺利,可到了第三站银条梁,剧团遇到了意外状况。银条梁是国统区,反动武装民团团长张廷之杀害过很多革命者。他表面上对剧团很热情,还送来慰问品,但就是不准剧团演出,怕剧团搞“赤化宣传”。灵活机敏的高波就让团员从老乡家里借来铜盆、秤盘,走到街头广场敲打起来,高声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老乡们听到响声都跑出来看个究竟,一些民团的士兵也换上便衣偷偷跑到广场。看完演出后,他们都由衷地说:“共产党讲团结抗战,政策就是好!”高波还安排队员们到街头巷尾张贴标语,画宣传漫画,写墙报,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革命。
安边和定边是剧团演出的第四站和第五站。当时,警备一团的团部在定边,安边只是驻着警备一团的一个营。警备一团团长贺晋年对这支文艺队伍的到来非常欢迎,专门给剧团送来羊肉和黄米饭,并请大家会餐。剧团在安边和定边演出时,节目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其中,歌舞剧《小放牛》尤其受欢迎。《小放牛》是高波在剧团行进途中与第二分队的副队长陈其通一起改编的。他们用旧形式填写新内容,将流行民间的《小放牛》(3) 作了改编。一开始饰演剧中女孩的小演员不好意思男扮女装,排戏时一直流泪。高波就私下找他谈心,让他放松心情,每次排戏高波都到场给他鼓劲加油。小演员很快就放下了思想包袱,状态越来越好。正式演出时,陈其通吹笛子伴奏,音乐股长朱仲一把一个坏了的板胡粘起来凑合着拉,高波则是用老乡量米的升子当板鼓敲。这样,《小放牛》演出时有吹有拉有敲,效果很好。有时小演员刚演完,观众就要求再演一场。在安边和定边演出的空隙,高波还带着队员们分散到各连队去教唱革命歌曲,帮助布置俱乐部,搞墙报,以丰富战士们的文化生活。
第六站是盐池,这里位于“三边”的最西北,是黄沙地带,也是警备一团的驻地。大家对延安来的宣传队早有耳闻,因此战士们一见到剧团的演员们就说:“我们都等急了。”演出当天,住在几十里外的老乡特意赶来看演出,其中还有不少回族、蒙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大爷紧紧握着演员的手,激动地说:“长这么大岁数,第一次看到这样好的演出。”老乡们手捧着一包包盐根送给演员,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喜爱。透明的盐根像水晶石一样光亮。
盐池演出完成后,高波继续带着部队南下。队员们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夜以继日地坚持演出,同时走街串巷深入百姓家中,宣传抗战。
经过两个多月的行军演出,剧团到达庆阳的三十里铺,在此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其间创作排练了一些新的剧目。经过休整后,剧团赶到三八五旅的旅部驻地庆阳。这里的演出不仅场次多,节目也更丰富,除了《秋阳》《夜袭》《游击队》《精忠保国》《纪念会》等保留节目,还有在三十里铺排练的新节目,受到广大官兵的喜爱。
庆阳地区的演出一结束,剧团便由庆阳专署马专员带领前往国统区西峰镇。经过驿马关时,剧团把准备去西峰镇国统区演出的节目先给这里的驻军三八五旅七七○团表演了一遍,也算是一次预演,演出效果非常好。西峰镇是国民党陇东行署所在地,驻有东北军一个师,还设有八路军办事处。在欢迎大会上,国共两党专员都发表了讲话,表示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战。剧团演出了许多宣传团结抗战的节目,如《精忠保国》《救亡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等。当演员们唱起《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时,台下的东北军士兵都流下了热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演员们高唱《打回老家去》,全场更是群情激愤,“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声震天动地。
随后,高波率团来到宁县。宁县距西安不远,高波安排好演出后,便借此机会前去西安购买乐器。这对于成立不久的烽火剧团而言,可是件大事。当时剧团的家当寥寥无几,还都是由红军教导师宣传队带来的:两盏汽灯、一块红色的前台幕布、一块天蓝色的后台幕布;红绿布做成的小裙子各四件、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个大洋鼓、两个小洋鼓、一个口琴、一支笛子。至于演出时需要的其他服装和道具,都是走到哪里借到哪里,使用后再送还。为了节约经费,大家绞尽脑汁想办法:没有钱买胭脂,队员们就从街头大门上撕下一副对联,用手指沾水后在对联上来回摩擦,手指染红了再往脸上擦,这就是队员们自制的红胭脂;演老头时,“小鬼”们就用羊毛和新旧棉花做成胡子,并捡来硬纸片夹好,放到随身的小挎包里;女娃娃们更是心灵手巧,演老太太、小媳妇、小姑娘时,头上戴的,脚下穿的,全是她们自己做的;演出时没有大提琴,朱仲一就把铁皮煤油桶平卧,上下钻两个小洞,用做二胡的原理来制作,用以代替大提琴。除此之外,队员们手中的弹拨乐器也是在朱仲一的带领下由队员们自己制作的。因此,高波一到宁县就迫不及待地奔赴西安购买乐器。他这一次去西安,买了大大小小30多件乐器,可以说是满载而归。队员们仔细端详摩挲着崭新的乐器,一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宁县演出结束后,高波率团返程。到庆阳后,剧团再一次给部队演出。和先前演出不同的是,现在有了新乐器,配合各种打击乐器后,演出气氛更为热烈红火。三五八旅旅长王维舟等领导高兴地对高波说:“你们演出的节目使部队受到了鼓舞和教育,你们演一台好戏,比我们讲一堂政治课效果好。你们到国统区做统战工作非常成功,你们的工作在某些地方是我们无法做到的,感谢大家,回去向萧司令、莫主任汇报时,转达我们对首长们的感谢。”从庆阳离开后,高波带着剧团向东沿合水、富县一线往回走,沿途不管天寒地冻,坚持为广大官兵和当地群众演出。在这次艰苦的长途巡演中,高波和协理员任思忠结下了深厚情谊。两人逐渐成了生活中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工作上默契配合的好搭档。
1938年12月,剧团回到延安。当团长高波向留守兵团萧、莫两位首长汇报工作时,首长们满意地说:“你们这次在部队演出,受到了广大指战员和国统区友军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任务完成得很好。要好好总结工作经验,更好地为部队服务。”(4) 听到首长的肯定,高波心里非常激动,长途跋涉的疲惫一扫而空。
1939年2月10日晚,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大会,通过了简章与宣言,并当场通过理事会名单,理事长潘汉年,副理事长沙可夫,高波当选为理事并任执委。在大会游艺节目环节,烽火剧团演出了高波改编的《小放牛》,博得满堂喝彩。
3月中旬,高波又奉命率团开赴河防前线进行宣传。对于烽火剧团这次为期三个多月的“远征”,《新中华报》作了专门报道:
烽火剧团完成第四次“远征”返回延安
后方政治部烽火剧团,于三月十四日自延安出发,经过三月余的长途跋涉和艰苦工作,已于六月廿九日归来。在这第四次的远征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美满的成绩。
他们的工作以戏剧为主,同时不放弃部队工作和地方民众工作。他们检查并帮助了各留守兵团的文化娱乐工作,受到官长和士兵的极大欢迎。在瓦窑堡和绥德,曾组织了统一战线晚会,使八路军部队和友党友军济济一堂,收到消除误会,加强团结的效果。
最近的河防战役,当敌军侵据柳林,进逼军渡,企图渡河扰我边区时,他们于途中奉到上级命令,星夜赶往吴堡,当时我八路军部队已置身工事中,严阵以待,敌人隔河炮击甚烈。他们也到工事里去,准备展开鼓动士气的工作。但翌日敌军退却,同时又奉到命令赶回延安参加“七七”两周年纪念,所以东至柳林等地搜集敌人政治阴谋欺骗宣传材料的计划,便不得不放弃,只派了小部分队员去执行这搜集的任务,却也得到丰富的收获。
该团将留延经过三个月的教育训练,现在的成分多系工农干部,但经过刻苦的锻炼,即有许多人能够写出很好的剧本。为了适合八路军的情况和教育内容,剧本多半是他们自己写的。近几日来,他们除进行自我教育外并参加了好几次晚会的演出,博得一般的好评。(5)
之后,高波又带领烽火剧团多次外出巡演。每次率团巡回演出,高波总是和队员们一起背着行李,挑着幕布道具,过沟壑,越峁梁,常常是走得头昏、口干、脚板痛,又累又乏,一坐下歇息就不想起来。这时,高波就会给大家讲个笑话,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瞬间忘了劳累,起身继续前进。就这样,他带领队员们几乎跑遍了整个陕甘宁边区。在他的领导下,烽火剧团奋力工作在文艺战线,活跃在陕甘宁边区的广阔土地上,成为深受抗日根据地军民欢迎的具有特殊战斗力和影响力的队伍。他们在前沿阵地为战士们演出,在各个连队教唱歌、开晚会,到国统区宣传抗日,不仅给部队官兵以极大鼓舞,也给当地百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一次巡回演出是深入到陕甘宁边区的绥德、米脂、佳县、府谷、神木、榆林等地。当时高波率团到米脂这一站时,演出地点就在他的母校东街小学。他没有回家住宿,而是和剧团的队员们一起借宿在东街小学里。这是高波自西安投军后第一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但由于忙于革命工作,高波与家人短暂相聚后就匆匆分别,向下一站出发。可以说,正是在高波的辛勤付出下,烽火剧团充分发挥出文艺战线“轻骑兵”的作用,为八路军的文艺宣传和政治思想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